高一歷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學案
高一歷史年級學科必修ⅱ教學案
專題四 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 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遷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教學要求】
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衣、食、住等物質生活方面變化的史實。
2、了解近代以來“斷發易服”、“廢止纏足”、婚喪嫁娶習俗和人們社交禮儀變化的史實。
3、探討影響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因素。
4、體會近代社會習俗變化所反映的社會進步。
【知識梳理】
一、變化中的男女服飾
1、中國服飾的變化趨勢:由拘謹、保守、呆板、等級森嚴,逐漸向美觀、適體、方便、平民化轉變。
2、近代男女服飾的變化:
(1)長袍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飾,鴉片戰爭后,西裝傳入中國,民國成立后流行開來,成為男子的禮服之一。
(2)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綜合西式服裝與中式服裝的特點,設計出中山裝,之后大為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3)晚清普通女子的著裝由寬松肥大開始向合身適體、短袍窄袖的方向發展,旗袍是這方面的典范。20世紀20年代之后,進一步改革后的旗袍成為城鎮新潮女性的日常著裝。
3、現代男女服飾的變化:
(1)新中國成立后至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山裝和以列寧裝、連衣裙為特征的蘇式服裝成為人們的普遍選擇。
(2)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眾服飾的式樣和顏色趨于單調,軍裝和“干部服”盛行,藍、綠、黑、白成為服裝的主要顏色。
(3)改革開放后,人們對服飾的要求開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時尚、穿得個性過渡,人們根據自身審美情趣、經濟能力選擇自己喜歡的服飾。
二、飲食文化的變化
1、中國傳統的四大菜系: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這四大菜系的長足發展和最終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2、19世紀40年代起(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飲食文化的變化:西餐傳入中國,中西餐并行于世。
3、西方飲食文化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飯桌,一批專門生產糖果糕點的食品廠開始出現,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4、到1987年,中國人民基本上解決了過去幾千年沒有解決的溫飽問題。
5、政府發動的“菜籃子工程”,豐富了百姓的餐桌。新課標第一網
三、居室建筑的演進
1、鴉片戰爭前:四合院是北方地區的典型民居。
2、鴉片戰爭后:在租界等外國人集中居住區,西式住房開始大量出現。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開始出現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中國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點,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的特征。此外,西式的家具陳設也開始受到人們的歡迎。
四、習俗風尚的變革
1、婚姻方面:一批青年男女開始主張婚姻自主。婚姻禮俗開始刪繁就簡。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為一種時尚。
2、喪禮方面:19世紀末20世紀初,喪禮趨于簡化,并出現帶有西方色彩的新式喪禮,還建立了殯儀館與公墓。新中國成立后,喪葬風俗由土葬開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習俗方面:民國成立后,開展剪辮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公歷在官方活動中得到實施,點頭鞠躬和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