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第12課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瀏覽教材內容,建立知識結構:
偉大的歷史轉折 改革
(十一屆三中會)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在兩年時間里,國民經濟仍處于停滯狀態,人民生活沒有得到改善。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確定今后黨和國家的工作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拉開序幕。
閱讀教材,思考問題:
1.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召開的?
2。這次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是如何使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發生轉移的?
3。此次會議召開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背景:歷史的徘徊和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引言閱讀:“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做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的遵循。”概括為“兩個凡是”。其實質是繼續堅持左傾錯誤。導致文革結束后我國在徘徊中前進。于是導致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內容: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權力下放、精簡機構)。組織路線:審查解決重大冤假錯案以及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重大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為中心 新道路、新時期、新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拓展:歷史上的四次重大轉折會議:八七會議---大革命失敗到勝利;遵義會議----紅軍長征生死攸關的轉折;七屆二中全會----工作重心由鄉村到城市;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左傾錯誤到經濟建設。
近代史上三次歷史轉折:辛亥革命---推翻清統建立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雙半建立社會主義;十一屆三中全會----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歷史縱橫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他指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確定實現農業、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鄧小平的講話,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指導思想。
二、經濟體制改革
【展示材料】
問:材料中和下列課文中,鳳陽人行乞的主要原因?自然災害;人民公社舊體制過于集中平均主義挫傷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發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