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展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農村,開始實行包產到組、包產到戶的農業生產責任制。這種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克服過去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弊端,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這種生產責任制的經營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國普遍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僅幾年時間,全國農業得到大發展,農村開始了歷史性的變革。
閱讀學思之窗:
1978年,安徽省發生百年不遇的大旱。為抗旱救災,省政府鼓勵農民生產自救,開荒種糧,誰種誰收。在這種政策推動下:當年底,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村的18戶農民秘密協議,把生產隊土地劃分到戶,包干經營。一年后,這里的糧食獲得空前大豐收。這個自農業合作化以來從未向國家交過一斤公糧的小崗村,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并歸還了歷年所欠的貸款。
補充資料:1979年安徽鳳陽梨園公社小崗村產糧66158千克,是1966-1970年5年產量的總和,受糧給國家12497千克,是國家征糧計劃的七倍。
思考 小崗村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直接原因:分田到戶包干經營即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根本原因是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積極性。】
隨著家庭承包責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決定,撤銷國家政權在農村的基層單位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作為村行政機構的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內容)?
全國普遍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鎮政府;撤銷生產大隊,建立村民委員會。注:聯產承包制并沒有改變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民集體所有.農民擁有經營權。
【分析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為什么要從農村開始(必要性)?】
答案提示:首先,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農業的健康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農村改革,又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是否得到健康發展,所以要選擇農業首先改革。其次,過去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失誤,在農村中的危害遠遠大于城市,所以要先從農村改革。另外,一些思想束縛打破較早的地區,當地農民和地方領導已經大膽地開始進行了改革試驗,農村已出現了改革勢在必行的大趨勢,所以農村改革率先開始。
【結合今日農村的變化,試分析農村經濟改革的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農村改革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克服了平均主義,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中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也要看到,中國國情導致改革后我們依然實行的是小農經濟,生產技術和經營方式都十分落后,要實現農民富裕的目標還有很大難度。此外,農村經濟的社會化、商品化程度還很低,還跟不上工業化發展的要求,還需要開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促進了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措施:在管理體制上,實行政企分開,簡政放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在所有制上,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①共同發展。在分配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