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①指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等經濟形式。
通過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強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閱讀“歷史縱橫”回答問題:阻礙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因素是什么?】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從原料購進到產品生產、銷售,都根據國家統一計劃進行。這種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導致政企職責不明。計劃經濟體制曾經推動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長期實行國家對企業統得過死,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從而造成企業缺乏自主權,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局面,嚴重壓抑了企業和職工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經濟體制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的改革開放面臨著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在國內,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在國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遇挫折。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視察南方談話】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談話①,除了論述社會主義的本質、姓“資”姓“社”的標準等問題外,還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黨的十四大】同年10月,中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明確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要抓住機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鄧小平的“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標志。
【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此后,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中共xx大】1997年,中共xx大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① 這些談話后被收錄起來,稱“視察南方談話”。
到21世紀初,在我國已有95%以上的商品資源實現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社會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達99%。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巨大成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保持年均9%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史上的新奇跡。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使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從;總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并朝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邁進。
分組收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人民生活水平變化資料:
不同時期人民對物質生活水平的不同追求: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民向往的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