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關系的突破
材料一:中國人到聯合過來,就好像他們是月球或火星上來的——是素不相識或神話般的人物。
材料二:毛澤東風趣地說:“是黑人兄弟把中國抬進來的。”
材料三:1971年,美國提出“雙重代表權”方案,即同意北京和臺北都擁有聯合國席位。中國政府對此表示堅決反對。周恩來向當時秘密訪華的基辛格博士表示:中國不在聯合國已經很久,中國可以再等一段時間,但是中國絕不會接受任何形式的“兩個中國”的安排。
(2)請同學們自主學習,了解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學生板書,學生點評)
(3)[探究二]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說明了什么?有何影響?(播放課件喬冠華在26屆聯大開懷大笑的一幕,板書影響。)
材料一:西方媒體稱喬冠華之笑“極富感染力”、“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
材料二:聯合國沒有中國的參加就沒有代表性,解決不了世界上任何重大的問題;……中國的參加使聯合國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聯合國……
——1971年致中國代表團的歡迎詞
材料三:在聯合國這樣一個普遍性最為廣泛的國際性組織里,中國代表團受到如此熱烈的歡迎,那當然是對我們的國家、對中國革命的肯定。我們代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當然覺得很榮幸、很驕傲,但我們更多地想到的是這一時刻的重大意義。美國操縱聯合國搞強權政治,圍墻中國圍堵了20年,到這個時候徹底失敗了。中國的地位獲得極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影響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國際形勢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1971年喬冠華團長在聯大上的講話
3.中美關系解凍
(1)[探究三]20世紀70年代,中國對外關系出現重大突破的關鍵性環節是什么?是不是中國重返聯合國成為對外關系出現重大突破的關鍵一環?
(2)[探究四]中美關系為什么能夠逐步緩和?(播放尼克松訪華課件,板書)
材料一:1967年,尼克松在美國《外交》雜志上撰文:“從長遠觀點來看,我們實在不能讓中國永遠呆在國際大家庭之外”,“不能讓7億有可能成為最能干的人在孤立和憤怒狀態下生活”。1968年8月,尼克松再次聲稱,不管誰是今后四年或八年的總統,“到頭來必須同一個超級大國的共產黨的中國的領導人談判。”他向記者發表談話時又說,他“將會訪問中國,如果肯發給我簽證的話。我認為今后八年將看到同中國的對話”。1970年9月27日,已經當選為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對美國《時代》周刊發表談話時說:“如果我在去世之前,有什么事情要做的話,那就是要到中國去。如果我不能去,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去。”這是他第一次以總統的身份公開表示愿意訪華。
材料二:中美關系“解凍”當時正需要一個契機。毛澤東和周恩來得知莊則棟和美國隊員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視,當即拍板,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由此開始了“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 ”。
材料三:1969年3月,蘇軍入侵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的珍寶島,中蘇兩國軍隊發生激烈交火,珍寶島之戰將惡化的中蘇關系降到冰點。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劍拔弩張,大規模軍事沖突有一觸即發之勢,這一切使中國人感到蘇聯已經蛻變為一個“社會帝國主義”國家,比美國更富有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