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導學案及答案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統計,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各機關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也就是說,朱元璋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文書。朱元璋曾感嘆:“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材料二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彈劾之。 ——《臨時約法》
材料三
(1)造成材料一中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2分)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特點?(1分)
(2)材料二反映了當時政治體制的什么特點?(2分)簡要說明其社會影響。(3分)
(3)材料三中的圖片反映了新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哪些內容?(3分)各有什么作用?(3分)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以來中國政治制度怎樣的發展趨勢?(2分)
專題四•第一課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參考答案(013)
【典型例題】
題號 1 2
答案 a c
【真題再現】
題號 1 2
答案 c b
【必做達b題】
題號 1 2 3 4 5
答案 d a d c c
【選做沖a題】
一、單項選擇題
題號 1 2
答案 d c
二、非選擇題
3.答案要點:
(1)原因:朱元璋廢除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導致國務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2分)
特點:君主專制空前加強。(1分)
(2)特點: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共和政體。(2分)
影響:①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②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③推動政治民主化。(3分)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政治進一步民主化的標志,發揚了社會主義民主。(2分)
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調動了民主人士和無黨派人士參政議政的熱情,開創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設國家的新局面。(2分)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滿足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實現了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發展的要求,保證了祖國統一,調動了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2分)
(4)趨勢: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