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課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出現
(1)美國和蘇聯因軍備競賽和對外侵略戰爭的拖累,實力走向相對衰落。
(2)西歐由經濟聯合走向政治聯合,實力大增。在各個領域與美國和日本開展競爭。在外交上執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戰后日本抓住機遇,經濟高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中期成為在經濟上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形成美、日、歐三足鼎立經濟格局。日本以其強大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積極謀求政治大國地位,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4)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使得第三世界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美蘇的霸權主義,沖擊兩極格局。
(5)改革開放使中國迅速崛起,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總之,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導致各國或區域集團之間力量對比此消彼漲,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
布置作業:《導與練》演練廣場
學習延伸:你如何理解尼克松的這段話?
尼克松的這段話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美國和世界局勢的變化。
二戰結束后初期,美國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軍事上,都是世界第一強國,尤其是在核武器的壟斷時期,這種地位牢不可破。但是因為在越南戰爭的泥潭越陷越深以及與蘇聯的軍備競賽,再加上60年代美國經濟增勢趨緩,美國的綜合實力相對衰落了。
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這兩個以前美國的盟友因自身利益的需要開始奉行相對獨立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國馬首是瞻。
另外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不結盟運動關系緊密,在國際上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兩極之一的蘇聯當然還是傳統強國。
尼克松是用發展的眼光,從經濟角度分析世界局勢的發展趨勢,得出世界將向多極化發展的結論,這樣為其任內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