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新中國外交
12.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試以外交方面的成就加以說明。
13.閱讀下列材料:
1994年4月14日,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在麻省理工大學演講時指出:“當前中美關系中的困難和問題只是中美友好合作關系長河中一個小小的插曲,烏云即將過去,而燦爛的陽光即將到來!
請回答:
(1) 建國以來中美兩國外交關系的變化與發展狀況如何?
(2) 新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及其內容。
14.在談到中國加入聯合國的問題時,毛澤東曾風趣地說:“是黑人兄弟把中國抬進來的。”
請思考:結合課本所學內容,說明毛澤東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試分析中國能夠加入聯合國的原因有哪些?
參考答案
1.a
2.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狀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基本準則,它適用于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是我國在1953年首次提出。
3.d我國與蘇聯在1949年就建立了外交關系,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于1953年才提出,所以③不正確。
4.b④與題目不符。
5.a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且是對世界有很大影響的國家,所以,中美關系正;瘜χ袊饨坏霓D變很關鍵。
6.c日本在外交上緊跟美國。
7.a朝鮮是社會主義國家,中朝建交應在70年代以前。
8.b本題考查20世紀70年代外交成就發生的時間。題干所提供的三個歷史事件都是重點知識,中日建交于1972年,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
9.d
10.d a、b、c三項均為中國在經濟方面加強與世界各國更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的表現,只有d項符合題目要求。
11.答案:(1)“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三大政策。“一邊倒”的政策。
(2)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達成了萬隆十項原則,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和合作。會后,中國與許多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聯系。
12.答案: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年,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周恩來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1954年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 分參加日內瓦會議,在會上起了積極的作用。在萬隆會議上,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和合作,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國家的聯 系。1971年恢復了我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中美、中日關系正;,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加入世貿組織,推動各種國際交流與合作;并改善和發展了同世界大國間的關系,積極致力于促進地區和平與穩定,形成了面向2l世紀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點撥: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概括以及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
13.答案:(1)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對中國采取敵視態度,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威脅等政策,遏制中國;1950年發動侵朝戰爭,包圍中國,1953年,中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沉重打擊了美帝國主義。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走向緩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兩國終于重新走到合作的起點。1978年12月,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惟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交。兩國關系從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核心和基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是各國和平共處的保證,平等互利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目標。五項原則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成為國家間和平共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前提!晒﹨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