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必修①第一單元第1課案例分析
[摘要] 新課改后的人教版教材歷史必修①著重反映人類社會政治領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內容。其內容相對抽象,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因此采取問題探究式教學方式,將一節教材分解為幾大問題,各個擊破。
[關鍵詞] 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宗法制
一、背景介紹
我校是一所市級重點中學,生源狀況不是十分理想。學生剛入學時我曾經要求他們評價自己在初中階段的歷史學習情況。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學寫到由于中考不考歷史,因此初中時學習歷史只是興之所致,幾乎沒有形成什么總體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殘留的片段。這就對高中階段基于專題模式的教學提出了很嚴峻的考驗。不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寫到自己有信心和決心學好高中歷史,這也讓我沉重的心頭有了一絲安慰。盡管如此,如何在按專題編寫難度頗大的教材和基礎知識缺乏的學生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對我而言,確實是一個很緊迫的課題。
二、--思路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提到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歷史教育最重要的課程目標之一。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更應該重視透過歷史學習,開發學生持續發展的潛力,促進其人格的不斷完善。因此,在要求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對知識認知方法和觀念的培養,為最終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觀打下基礎。具體到學習過程中,應當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則對學生學習全過程加以指導和關注。我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對跨度大內容多課時緊的新教材采用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從而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人教版教材編寫者介紹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時,提到“本課采取主要講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兼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寫法”。為了突出主題,我把本課教材濃縮為三個問題:一、始于夏的王位世襲制;二、西周的分封制;三、西周的宗法制。而這三個問題都是比較抽象的歷史概念,這時就需要把每一個概念分解為若干小問題,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層層推進,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本案例主要分析教師對教材的處理過程,因此學生的參與情況相對簡略。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今天我們學習第一單元第一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本課涉及的朝代主要是夏、商、西周、春秋,這四個時期構成了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首先我們梳理一下奴隸社會的朝代更迭情況。
開始時間
結束時間
建立者
終結者
夏
約公元前2070年
約公元前16xx年
禹
桀
商
約公元前16xx年
約公元前1046年
湯
紂
西周
約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春秋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周平王
師:請同學們觀看課導入部分的圖片“太廟”。太廟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實,這種對祖先的膜拜同樣體現在我們普通人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的姓就是從自己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所以從母姓,一般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不過隨著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人們轉而從父姓,這是社會進步打下的烙印。上至皇帝下至庶民對祖先的膜拜構成了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內容,而宗法制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重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