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教案(通用2篇)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教案 篇1
課題: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知識體系】
【知識體系】
【探究與點撥】一、從gdp看滄桑巨變1、從gdp的變化看發展(1)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 (2)1978年中國人均gdp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經濟 2、經濟增長的影響(1) 。(2) 3、下一步目標:建設 (1)xx年,xx大提出了 的奮斗目標,力爭在 和 的基礎上,到2020年gdp 。(2)xx年,中國共產黨“xx大”提出,增強 ,確保到2020年 。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1、含義: 2、建國以來城市化的歷程:建國以來,我國城市化經歷了 。(1)改革開放前, ;(2)改革開放以來,隨著 和 ,我國城市化 ;(3)城市群 (4)進入21世紀,我國城市化 三、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1、原因:(1) (2) (3) 2、概況:(1)上網用戶多 (2)應用領域廣 3、影響:(1) (2) (3) (4) 四、時尚中國1、思想觀念時尚: 2、生活時尚: (1)穿著時尚 (2)家居時尚: 3、語言時尚:既有 的詞語,又有 ,也有 和各地 的影響。從1987年到1995年,我國的gdp年增長率遠遠超過同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能夠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重難點解析】1、小康社會: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市化率、工業化率、人均預期壽命、受教育程度等系列指標;民主法制健全、科教文化進步、人民生活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2、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僅27美元,遠遠低于當時印度及亞洲人均國民收人水平。 1978年,我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230美元,在列入統計的126個國家與地區中排104位, 廣大農民還在為溫飽問題而發愁。到1998年,中國的各項指標與1978年相比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20.95倍;外匯儲備增長了89.6倍;城鄉居民儲蓄增長了250倍。中國提前5年實現了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目標。對于中國20多年間經濟發展的變化,世界各國人民給予很高的評價。3、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心態變化 20世紀80年代,在深圳蛇口工業區豎有一幅醒目的標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人對生命價值的高尚追求,也說明現代生活節奏的高效與快捷。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激發了人們的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激勵人們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4、網絡危害xx年,上海大學勸退了81名學習成績不好、在幾個學期內沒有修完規定學分的大學生。據介紹,導致這81名大學生被集體勸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絕大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而不能自拔。xx年2月,湖北一名16歲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竟半夜持刀砍傷母親,搶走8000元錢;3月,湖南沅江一名14歲少年因網絡游戲入魔產生幻覺,從4樓跌落身亡。 網絡游戲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害已引起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的關注。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副院長楊鈴指出,在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里,青少年不需要面對現實中的挫折,不需要接受社會規范和其他人的監督,可以隨心所欲地宣泄情感。長此以往會淡化現實社會規范的要求,給暴力犯罪埋下隱患。【鞏固練習】一、選擇題1、xx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發展中國家排名分別是 a、第十、第五 b、 第六、第一 c、第十 、第四 d、第二十、第五2、下列有關中國gdp增長情況說法不正確的是 a、gdp是衡量我國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之一b、到1978年,我國的人均gdp仍位居許多發展中國家之后c、經濟巨變的成就最終體現在gdp的增長上d、到xx年我國經濟總量居發展中國家第一3、中國共產黨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是在下列哪會議a、十一屆三中全會 b、十四大 c、xx大 d、xx大4、下面是對中國當前社會生活的描述,其中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一組是 ①農業社會 ②工業化時代 ③信息化社會 ④城市化 ⑤知識化社會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5、我國初具規模的城市群不包括a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b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大北京城市群 d黃河三角洲城市群 6、世界由工業化走向信息化的象征是a、微軟公司的成立 b、win98的出現 c、因特網的出現 d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 7、中國互聯網建設發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b微軟公司的積極幫助c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 d國民教育素質的不斷提高8、從信息傳播和交流的角度看,如果你欣賞一場精彩的球賽,你會選擇下列哪一種傳播媒介? a. 報刊 b. 電影 c. 電視 d. 互聯網9、“第四媒介”的主要功能有①能傳播文字、圖象和聲音②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③可查詢資料、瀏覽新聞④可看電影、看電視、聽音樂⑤雙方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時溝通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0、當代中國人崇尚的觀念不包括a、人本精神 b、競爭意識 c、市場意識 d、個人主義二、非選擇題11、閱讀下列材料中國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官員xx年1月說,中國將于今年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并于年底發布。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國家信息化戰略。在xx年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趙小凡介紹了國家信息化的工作重點。他說今年將繼續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的發展,加強信息安全建設和信息資源開發工作。他說,國家信息化辦公室還將促進其他有關信息化的法規建設,包括安全法和針對青少年的網上保護。中國政府十分重視信息化建設。近幾年來,中國出臺一系列文件以促進信息化建設,分別涉及到電子政務、信息安全、軟件、電子商務等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中國何時進入互聯網時代? (2)根據材料,中國實施國家信息化戰略涉及哪些重要領域?(3)互聯網對中學生的主要影響是什么?【總結與反思】
第21課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c
d
c
c
d
d
d11、(1)20世紀90年代(2)經濟、安全、教育、法律等方面(3)影響中學生的思想觀念、學習方式、生活方式、娛樂方式等
《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教案 篇2
——岳麓版必修(ii)第四單元
【教師寄語】
人喜歡習慣,因為造就它的就是自己。——簫伯納
【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現代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了解中國現代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了解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四單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課,由“從國內生產總值看滄桑巨變” 、“城鎮化進程的加速” 、“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時尚中國”四部分內容組成。在前面,學生學習了中國幾十年的社會主義建設和十一屆三種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緊接著學習這一節課。本課在第四單元知識結構體系中屬于從屬地位,更注重的是培養同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情分析】
1.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中學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個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的過程。加之中學生叛逆心理較強,不易被動接受現成的結論,所以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補充感性材料。
2.學生知識能力現狀:雖然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但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主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
3.常規課堂上,學生的思考交流范圍較窄,課堂參與機會少,有很多同學平日有積極參與動機,但沒有機會或勇氣在課堂發言。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以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居民衣著、住房追求的變化,以及人們流行語言的變化,切實體驗改革開放后在中西文化交匯、碰撞下中國的現代生活。
(2)以我國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3)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情況,認識改革開放的巨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現的方法,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考察改革開放以來本地區或社區、家庭經濟發展某一方面的變化。通過圖表的解讀、問題探究等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并掌握現代社會生活巨變發生的原因及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搜集和體會生活中體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各方面例證,增強學生的歷史體驗和感悟,培養歷史論證能力;認識到改革開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的騰飛,促進了社會主義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是進入現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學重點】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教學難點】
全面歸納中國社會生活發生巨變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方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運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模式,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歷史,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曾經對改革開放有過這樣的描述:(四川話)”無論是白貓還是黑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鼓掌活躍氣氛).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推進了社會進步,實現了中國的經濟騰飛,而經濟騰飛又帶來了生活巨變.讓我們一同走近第二十二課.
(二)講授新課
板書標題從gdp看滄桑巨變
設置問題一:同學們知道gdp是什么意思嗎?就此問題展開小組的探究。
總結: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一國所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提供的勞務價值的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教師應指明兩點:國內生產總值只算最終產品不包括中間環節;包括外國居民在本國創造的價值但不包括本國國民在國外創造的價值。
用數字例證:1949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僅27美元,大大低于亞洲人均的44美元;
1978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3624.1億元,在列入統計的126個國家和地區中居于104位;
從1978年到199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9.9%,其中1991年到1995年年均增長率高達11.8%;
1990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排名第十,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二;
xx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5933億元,比1990年增長兩倍,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六,發展中國家中的第一位。
小組討論:
1、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策略,這一正確的方針政策錯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
2、從1978年至今,中國有著發展經濟的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3.科技水平的提高
3、 經濟巨變的體現
設置問題二: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把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等稱作“四大件”。80年代以后,人們印象中的“四大件”則轉化為住房、手機、家用電腦、汽車等。這一變化反映了什么問題?
設計思路:啟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家庭消費的變化。結合學生的認識,播放改革開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變化的視頻短片。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深對經濟變化的感受。這樣學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教材上說,經濟發展的成就,最終體現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上,從而引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任務和目標。
思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巨變的成就,最終體現在什么方面?
1>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2>具體表現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顯著提高上。
xx年,中共“xx大”發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
知識補充:xx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內容。特別將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體就是六個“更加”:“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過渡:經濟騰飛的最終體現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
板書 城鎮化
結合課本,自學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城鎮化?
2、改革開放前后城鎮化有何差異?
3.城鎮化途徑有哪些?
4.城市化戰略目標是什么?
(邊提問邊講解)
1、城鎮化的定義:
根據材料及課本知識,總結城鎮化的定義。
材料一:中山市xx年鎮村勞動力70萬人,其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有21萬人,占鎮村勞動力總人數僅3成,其余7成的農村勞動力已向非農產業轉移。
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中心城區的面積從5.6平方公里增至27.02平方公里。
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城鎮化又稱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經濟、文化模式由農村型轉向城市型的過程和趨勢,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2、建國以來城鎮化的歷程
設問:從上圖中可以看出中國城鎮化發展較為迅速是在什么時候?原因是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后總結:改革開放之前,進程十分緩慢;改革開放之后,進程加快,水平提高。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發展鄉鎮企業、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等多種途徑道路;出現了城市區域化的傾向,形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滬寧杭)、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廣州、深圳、珠海)、大北京城市群(京津)三個初具規模的城市群。
3、我國城鎮化的途徑
(1)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2)農民進城務工經商
(3)城市區域化,形成城市群雛形(提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
4、xx年政府提出實施積極的城鎮化戰略:
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多樣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
板書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
教師講述:衣食住行方面的改善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正所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與此同時,大眾傳媒手段也發生了變化。
教師組織學生探究: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我們又如何看待這些變化呢?
生:(充分討論后)首先:網絡超越空間、國界和種族的束縛,使知識與信息傳播更為便利、快捷。第二: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購物,從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第三:近年來,網上商店越來越多,說明人們生產方式也發生了改變。第四:我們中學生可以在網絡上涉獵到豐富的知識,而當上述所有的變化變成一種習慣時,我們的思想觀念也就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教師點評學生發言,強調史論結合論述問題的原則,組織學生探究:應該如何看待互聯網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設計一張調查表,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充分了解網絡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問題
你父母上網嗎?
你是否上過互聯網?
回家后,你一天上網多少小時?
你認為互聯網的用途是什么?
互聯網對你的學習有什么影響?
你經常使用的網絡軟件是什么?
如果你自己家里沒有電腦,你的其他上網途徑是什么?
你認為網絡的利與弊分別是什么?
你對互聯網還有哪些方面的了解嗎?
生: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足不出戶地了解到外面的信息,及時把信息傳給朋友和親人。網上購物節省了時間。網絡是一種新式的學習方式。通過互聯網,我們可以順利地找到所需要的東西,可以與其他同學,尤其是與外地的同學和老師相互交流,開闊我們的眼界,也提高了學習效率。當然,在看到網絡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它的負面影響…
教師進行總結,強調一分為二辨證看待問題的原則。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既然網絡是一把雙刃劍,那么我們到底該不該上網呢?
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學生觀點,進一步引導學生:面對網絡,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要積極面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適可而止,讓我們的生活因網絡變得更加美好。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對網絡比較感興趣和比較熟悉的實際,組織學生自學探究,教師在其中進行適當引導并對學生加以學法指導,既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引導學生正視網絡。
板書時尚中國
思考:中國的時尚表現在哪些方面?
1、理念
時尚理念: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效率意識、開放觀念、積極進取和終身學習。
(讓學生搜集能夠充分體現現代人們的新思想的一些工廠標語,一些廣告,一些新俗語。)
2、服裝
(讓學生從網上搜集或回家調查以照片為實例,讓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服裝表現出每個時代人們的一種思想。)
3、飲食
通過讓學生了解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的火爆,人們在傳統節日選擇在飯店吃飯的習慣,使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面臨挑戰,中國傳統習俗也面臨著挑戰。
4、住房
利《廣東南海縣白坊村今昔住宅對比圖》和一個家庭十年前的屋內裝修和現在屋內裝修作對比,讓學生了解人們對住房和裝修的新理念。
5、交通
(讓學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家鄉在交通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讓學生了解新式交通工具應用廣泛。)
6、語言
(讓學生自己說出現在流行的新式語言,讓他們了解社會生活方面的變化也表現在語言上)
引領與點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經濟騰飛,gdp連年提升,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加速,日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今天的中國,時尚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和生活方式。通過這些問題的探究,同學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進一步認識并相信我們的國家會更加強大,我們的生活會變得更加美好。
板書設計:
一、經濟騰飛
(一)從國民生產總值看滄桑巨變
1.gdp等數據的巨變
2.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
(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進程和特點
(三)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
1.互聯網的概念及在中國發展
2.互聯網對生活的影響
二、生活巨變----時尚中國
(一)生活觀念時尚
(二)生活時尚—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三)精神生活
教師心語:“從國民生產總值看滄桑巨變” 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這兩個題目理論性政策性較強,數據較多,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在意料之中,但老師有充分準備,給一定提示,引導并與學生共同完成本課學習任務,有預設更有生成。“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和“時尚中國”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興趣濃厚發言踴躍,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良好。
【同步試題導練】
1、下列有關中國gdp增長情況說法不正確的是( )
a、gdp是衡量我國經濟總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b、到1978年,我國的人均gdp仍位居許多發展中國家之后
c、經濟巨變的成就最終體現在gdp的增長上
d、到xx年我國經濟總量居發展中國家第一
2、中國gdp的迅速增長,超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及同時期的亞洲新興國家,主要得益于:( )
a、“一五”計劃的實施 b、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c、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偉大決策
3、xx年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和在發展中國家中排名分別是( )
a、第十、第五 b、第六、第一
c、第十、第四 d、第二十、第五
4、經濟發展的成就,最終體現在( )
a、gdp的增長 b、綜合國力的提高
c、國際地位的提高 d、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
5、中國共產黨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召是在下列哪次會議上( )
a、十一屆三中全會 b、十四大
c、xx大 d、xx大
6、面對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的奮斗目標是( )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爭取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
c、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 d、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7、我國城鎮化道路有( )
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②農民進城務工經商
③城市區域化的傾向 ④政府積極實施城鎮化戰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有關城鎮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又稱城市化
b、是指人口、用地和經濟、文化模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的過程和趨勢
c、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d、建國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迅速
9、我國目前已初具規模的城市群有:( )
①長三角城市群 ②珠三角城市群
③大廈門城市群 ④以京津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中國的因特網日益普及,因特網技術在中國的出現是( )
a、中國改革經濟體制的結果 b、中國對外開放的結果
c、中國科技進步的結果 d、中國人民生活巨變的結果
11、下列哪組事物或者現象可以表明中國尚未進行改革開放 ( )
a、身份證 戶口 銀行帳戶 個體戶 b、移動電話 豪華住宅 私人轎車
c、肉票 棉花票 糧票 人民公社 d、居委會 菜籃子工程 互聯網 再就業工程
1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其中不包括( )
a、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及生活質量的變化
b、競爭意識、市場意識等成為人們的行動指南
c、人們的流行語言發生變化
d、金錢效率至上成為人們的思想指導
13、材料一
當今青少年喜看日本的卡通畫冊,穿印有米老鼠的衣衫,吃唐老鴨泡泡糖……而以簡潔凈化為特征的美式快餐,雖然因含高脂肪高糖在西方被稱做“垃圾食品”,但在中國這個具有悠久飲食文化傳統的國度卻“所向披靡”。
材料二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中國大都市中心大街充斥著崇尚洋名的商業服務機構,許多賓館、酒店和商店都出現了貴族、公爵、亞歷山大、愷撒大帝、維多利亞、伊麗莎白、夜巴黎、曼哈頓等字樣,最多時達40000多家。
閱讀材料,探討在西方文化及價值觀沖擊下,中國青少年應該如何把握思想觀念的定位。
14、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國民經總值(gdp)發展變化
材料二:
小 康 目 標 xx年 2020年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850美元 3000美元
城 鎮 人 均 收 入 6268元 18000元
農 村 人 均 收 入 2253元 18000元
人 均 住 房 率 19 m 30 m
城 鎮 化 率 36.2% 50%
計 算 機 普 及 率 9.7% 20%
大 學 入 學 率 11% 20%
材料三: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 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1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去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差距擴大,城鄉收入比已由xx年和xx年的3.21比1和3.22比1擴大到3.28比1,絕對額的收入差距已經達到8172.5元。
(1)根據材料一圖表所示及所學知識,概述中國gdp發展的概況和原因?
(2)根據材料二回答xx大提出的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么?對人們社會生活會帶來哪些影響?
(3)材料三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是什么?
【教學反思】
根據課標要求與本課實際,確定了以情感教育和學法指導為核心的教學思路。同時,根據中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和能力現狀,讓學生先形成感性認識,利于學生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引用感性材料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以上都是本課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