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歷史教案 > 高中歷史教案 > 高一歷史教案 >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精選3篇)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發布時間:2023-12-17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精選3篇)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篇1

  xx高考歷史必修1學案導航: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高考目標定位】

  課程標準

  考試大綱考點搜索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1840年至19xx年間的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①鴉片戰爭②第二次鴉片戰爭③甲午中日戰爭④八國聯軍侵華⑤林則徐等愛國將領的反抗斗爭⑥義和團運動【基礎知識梳理】一、1840年至19xx年間列強的侵華史實1、第一次鴉片戰爭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        直接原因是:中國的禁煙運動⑵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⑶結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①中國被迫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②割讓香港島給英國;③允許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繳納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此外通過條約附件,列強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⑷影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第二次鴉片戰爭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⑵戰爭: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 1860年,列強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燒毀圓明園。⑶結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內容:①增開天津等11個城市為通商口岸;②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③外國人可往內地游歷、通商、傳教;④清政府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白銀等⑷影響:①中國殖民地化程度加深;②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設總理衙門、總稅務司、同文館;③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興起;3、甲午中日戰爭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謀已久(大陸政策)。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⑵時間:1894----1895年,豐島海戰標志戰爭爆發。⑶結果:簽訂了《馬關條約》:①中國割讓中國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華設廠;⑷影響:①、《馬關條約》的危害:《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強侵略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嚴重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巨額戰爭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中國財政。②、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國勢艱危,民生凋敝,中華民族陷入極其深重的危機。③、日本的勝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強,以“三國還遼”為開端,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④、甲午戰敗后,為挽救統治危機,清王朝進行了軍事改革。⑤、面對民族和生存危機,中國的知識界和各階層民眾始而震驚,繼而奮起,以不同的形式展開了救亡圖存的斗爭。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要瓜分中國。直接原因: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⑵時間:1900----19xx年,⑶結果:簽訂了《辛丑條約》⑷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終形成二、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1.鴉片戰爭: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第一次勝利。2.甲午中日戰爭:海軍提督丁汝昌、“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4.三元里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抵御外侮的愛國精神。5.反割臺斗爭表現了中國臺灣人民不甘愿做亡國奴、誓死保衛家園的反抗精神6.義和團運動的根本原因、性質、意義、失敗原因、口號及評價。根本原因: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性質:農民階級反帝愛國運動意義: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口號:扶清滅洋評價:進步性:反映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強烈愿望局限性:對清政府認識不清;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要點名師精解】1.分析比較兩次鴉片戰爭的異同【點析】相同點(1)背景都發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業革命后的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2)目的都是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 (3)結果都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批不平等條約,取得割地,賠款,通商等權益。 不同點 (1)發動侵華的國家不同:前者是英國單獨發動的;后者是英法聯合發動,美俄伙同侵略。 (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者是為打開中國國門,后者是為了進一步擴大侵華權益。 (3)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煙運動,后者是亞羅號和馬神甫事件。 (4)侵略的地區不同:前者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后者占領廣州,進入天津,北京等地。 (5)影響程度上不同: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開始的標志,后者比前者進一步加深。 【典例】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繼續,主要是因為 a.爆發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質相同c.侵略方式相同      d.發動戰爭的國家相同 【解析】:本題易錯選a或c,錯因在于沒有很好地把握兩次鴉片戰爭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區別,對于題干中“繼續”一詞的含義把握不準確。兩次鴉片戰爭背景和侵略方式極為相似,但不具備“繼續”的延續性特點。的一次鴉片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其戰爭的性質都是資本主義侵略中國的非正義戰爭,因而從目的和性質上看具有明顯的延續性,是“繼續”的主要體現,故答案為b。答案:b2.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內容及其影響【點析】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是列強侵略中國的歷史見證,列強通過戰爭和侵略,強迫中國反動政府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形成了一個龐雜的條約體系,攫取了大量的侵華特權,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性質。 近代不平等條約按其內容主要分為: (1)割地類條約。如中英《南京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等。 (2)賠款類條約。如中英《南京條約》;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日《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 (3)開埠通商類條約。如《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等。這主要包括開放通商口岸、劃定區域作為租界或勢力范圍、涉及關稅權力等。 (4)攫取特權類條約: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權、內河航運權、外國司法權、公使進駐北京權、關稅減免權、外國自由傳教權、內地自由游歷經商權等,這樣的條約很多,學習中要注意比較區分其各自的內容及特點。 【典例】美國公使田貝說:“事實上,外國公使成為中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可以“任意斥責一切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這一內容出現在下列哪個條約簽訂后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解析】:本題易錯選b出錯原因在于沒有很好的區別不同條約內容的相似性和區別。解答本題首先要理解題目中材料的內容,題目中的兩個材料中第一個材料說明了中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個材料“外國公使”可以“任意斥責一切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這就能能體現不同時期列強侵略的特點。然后再對照中國近代史上相關不平等條約的內容,《辛丑條約》中有規定,住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這就不至于因“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而誤選《天津條約》,故答案為d。答案d。3.全面把握近代列強侵華戰爭的特點和階段特征【點析】 近代列強侵華的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及其影響 (1)從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國家;以商品輸出取代直接搶掠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結、發動戰爭打開中國國門為主要手段,打開中國大門,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為主要目的,“協定關稅”最能體現列強的核心要求,導致了中國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甲午戰爭----一戰結束(1894—1918), 侵華的國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華制華的轉變,經濟上由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各國共同支配到美國逐漸占優勢再到一戰期間日本獨霸的局面 (3)一戰后----二戰結束(1919—1945), 美、日 成為侵華的主要國家,列強采取了以華制華→獨占中國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來出現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 (4)從結果和影響看,除30年代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以失敗告終外,其他歷次侵略戰爭都以中國的失敗宣告結束,失敗的基本原因是社會制度、生產技術的落后和政治的腐敗。同時,每一次侵華戰爭,都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是近代中國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兩次鴉片戰爭和日本發動的兩次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不斷覺醒,在歷次侵華戰爭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典例】“紫禁城內各宮殿,盡為寇兵分國占據。三海、萬壽山、頤和園等處……各宮中累代珍異皆為日人捆載以去。”這是指哪一次侵華戰爭 a.第二次鴉片戰爭      b.甲午中日戰爭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d.日本全面侵華戰爭 【解析】:本題易錯選a,錯因在于沒有很好地把握近代列強侵華戰爭的特點。解答此題主要解讀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判斷,依據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國占據”可以說明這是列強聯合侵華,可以排除b、d、但根據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聯合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由此可判斷出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故答案為c。答案c【感悟高考真題】1.(·四川高考)鴉片戰爭前夕,林則徐致信英國女王,表示相信英國政府是受到英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的欺騙而走上歧途,懇請她制止鴉片貿易。這表明林則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實現禁煙          b.希望擴大中英正常貿易 c.開展禁煙得到了英王認可          d.對英國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題目所指主要是林則徐在尋求禁煙的適當方式。b項不屬題意,c項從題中無法推斷,d項根本不成立,因為在君主立憲制下,英王無權干涉政府。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答案:a2.(·江蘇高考)右圖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戰役,對此敘述正確的是a.戰役結束后清艦隊全軍覆沒b.清朝軍民反割臺斗爭的關鍵戰役c.清軍將領鄧世昌于此役壯烈殉國d.戰役發生于清軍運兵朝鮮途中【解析】:圖片展示的是威海衛戰役。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答案:a3.(·海南高考)xx年2月,佳士得拍賣公司在巴黎拍賣圓明園十二生肖銅獸中的兔首、鼠首這兩件中國文物被掠奪于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時期  d.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解析】:圓明園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答案:b4.(·全國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嗣后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這表明當時的中國(鴉片戰爭)a.已經形成平等的外交觀念           b.“天朝上國”規制受到沖擊c.對西方列強產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影響【解析】:本題結合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的有關內容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未結束,說清政府當時“已經形成平等的外交觀念”明顯不和史實,故首先排除a答案。《天津條約》是英國強加給清政府的又一個不平等條約,清政府當時對英國等西方列強更多的是畏懼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簡單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影響,其實子兩次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長期以來所形成的“蠻夷”觀念和“天朝上國”規制就受到沖擊,答案b符合題意。答案:b5.(·廣東高考)馬克思在評論鴉片戰爭時說,“在這場決斗中,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義,而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卻是為了獲得賤買貴賣的特權——這真是任何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種奇異的對聯式悲歌。”據此,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舊制度的清政府b.“賤買貴賣的特權”說明英國侵華與鴉片無關c.“對聯式悲歌”是指中英兩國在戰爭中兩敗俱傷d.“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體現出人類的正義和道德   【解析】: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能力。從上述材料來看,“陳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舊制度的清政府,“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是英國政府。 “賤買貴賣的特權”說明英國侵華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對聯式悲歌” 是指中英兩國在戰爭中勝敗對比; “最現代的社會的代表”英國體現出其侵略本質.答案:a6.(·上海高考)美國歷史學家寫道:“想像一下,哥倫比亞麥德林可卡因壟斷集團成功發動一起對美國的軍事襲擊,迫使其允許可卡因合法化,還須支付巨額戰爭賠款――這幅場景當然荒廖絕倫,但類似的事件在19世紀的中國確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是指a.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甲午戰爭     c.中法戰爭  d.鴉片戰爭【解析】題主要考查考生依據史料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判斷的關鍵信息是“可卡因”、“19世紀”。答案:d7.(·上海高考)                      一份對外“和約”義和團運動期間,一位團民私自替政府擬了一份對外“和約”。“和約”雖不具法律效力,作為歷史材料卻真實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內容如下:一、各國前所索賠款,一概作廢。二、各國應償還中國兵費四百兆兩。三、各國兵船已在中國口者,不準駛出。四、各國租價照今加倍。五、將總署交還中國.六、康有為回國治罪.七、所有各國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將中國臺灣交還中國。九、德國將膠州交還中國。十、俄羅斯將大連灣交還中國。十一、所有教士各歸其國,不準再來。十二、中國仍有管理高麗安南之權。十三、中國海關仍歸華人處理。十四、各國使臣來中國者,照乾隆時所定之例,不許進京。十五、另賠義和拳兵費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時例入貢。十七、華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場約束著,歸朝廷治罪。十八、所有東西洋人與中國官場相見,須行叩頭之禮。十九、外人不準在中國游歷。二十、俄羅斯西伯利亞及各處鐵路,均需拆毀。二十一、英國須將新安九龍交還中國。二十二、各國運來中國貨物合應加倍收稅。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須先稟明該處守口中國兵官,方準入口。二十四、大米不準出口。二十五、凡貨物運往外國者,亦須加倍收稅。問題:(25分)(1)“和約”中第八、第十九項是針對兩個不平等條約而提出來的?(4分)(2)作者在“和約”中提出了哪幾類要求?(6分)(3)你是如何看待這份“和約”的?(15分)解析:⑴問根據“和約”的相關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⑵問從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等角度歸納。⑶問注意運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和評價,既要看到“和約”的積極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極性。 答案:(1)答案1:第八條-《馬關條約》;第十九條-《天津條約》。(4分)(2)正義的要求(3分);收回國家主權、廢除賠款、收回關稅主權保守的觀念(3分)答案1:能準確地對相關材料進行提煉。(3分);恢復朝貢體系;實行閉關鎖國答案2:能進行簡單概括(2分);各國與中國的外交恢復到乾隆時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約”內容(1分);日本照乾隆時期入貢(3)本小題采用solo評分法。(15分)答案1:能對材料進行抽象提煉,并結合事實進行論述。(13--15分)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抽象視角,如“合約”反映了社會形態更替時農民階層只能使用傳統精神武器和物質武器進行抗爭的無奈現實;又如“合約”反映了現代化后來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資本主義現代世界體系的同時,卻不自覺地運用西方國家“游戲規則”的矛盾心態。答案2:能在多個線索或材料之間建立起聯系,并對此作出解釋。(8--12分)材料與史實:運用充分;運用較充分。視角:從兩個以上角度展開分析,如指出“合約”中合理與不合理的要求;“合約”中反映愛國精神與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約”中抵御外來侵略的要求與傳統天朝觀念(華夷觀念)的要求;“合約”中屬于農業社會的要求與工業社會的要求。觀點清晰;觀點較清晰。答案3使用多個線索或材料,進行單一維度的解釋。(3--7分)材料與史實:運用較多材料;運用較少材料。視角:提煉出一個視角。如“合約”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爭、反對基督教文化);“合約”和與反映了作者的愛國主義精神;“合約”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觀點清晰;觀點不清晰。8.(·上海高考)閱讀下列佳士得拍賣行的拍賣品牌單,回答問題(9分)日期拍賣行拍賣品描述1861.7佳士得來自軍官們的兩批物品,一批8樣,一批23樣。其中包括中國“皇帝的大國璽”。1862.6佳士得來自圓明園的3件琺瑯制品,“一件大香爐……曾是皇帝書房里的爐子” 。1864.7佳士得36件表明來自圓明園的物品。⑴上述拍賣品是在哪一次戰爭中被哪些國家劫掠的?(3分)⑵依據當時歐洲所遵循的國際法原則,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4分)⑶你如何看待把戰爭的劫掠品拿到市場上拍賣這種行為?(2分)【解析】(1)從材料中所提供的時間可以看出所列拍賣清單都是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來自中國,全還是皇家專用,結合學過的知識可以判斷出,拍賣品當時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侵占中國北京后掠奪所得。(2)只要能夠結合國際法: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相關原則,證明上述戰爭是違背了這些國際原則的就能說明戰爭的侵略性。(3)將通過侵略戰爭掠奪而來的財產進行拍賣是不合法的【答案】(1)答案1: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意相符的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英國、法國。答案2 :未能完整地寫出與題怠相符的內容。(2)答案1:能完整地運用主權理論的原則進行分析。·格勞秀斯的《戰爭與和平法》提出國家主權“對內最高,對外獨立”的原則,主權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第二次鴉片戰爭違反了國際法的這些原則,所以是侵略戰爭。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國家主權平等,國家主權的統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獨立性等原則,第二次鴉片戰爭違反了國際法的這些原則,所以是侵略戰爭。答案2:未能完整地運用主權理論的原則進行分析。答案3:僅有正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在戰爭中進行掠奪,是對所在主權國家財產權的侵害,把這樣的不義之財進行拍賣是不應該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賣劫掠品是對國家主權的侵害。【考點精題精練】:1.        (·山東省聊城市高三模擬)法國對華遠征軍的一名翻譯官曾對兩個“聯合的民族”在搶掠方面的“特點”進行對比:法國人毫無章法,甚至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而英國人則是有組織有安排,有條不紊。該行徑發生于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 【解析】:選b 提取信息:“兩個聯合民族”“對華搶掠”“英國、法國”,這指的是英法聯合發動的第二次鴉片戰爭。2.        當記者問法國歷史學者、資深記者貝爾納·布里澤撰寫的歷史專著時,他說:“我絲毫沒有夸張。試想一下當時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臺、樓、閣應有盡有,其中大部分為木制結構,還不算根據常駐乾隆皇帝宮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紀圖紙所修建的歐式建筑。還有數不清的藝術珍品,多年積存的貢品,數以千計的玉石、瓷器,成噸的絲綢,有些精美絕倫的古董歷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紀,很多皇家圖書館里的絕世之作毀于大火。這是一個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記憶”。你認為此處布里澤撰寫的歷史專著應是 a.《第一次鴉片戰爭:虎門銷煙》           b.《第二次鴉片戰爭:洗劫圓明園》c.《太平天國運動:天京的陷落》 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洗劫北京城》【解析】:選b  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圖書館里的絕世之作毀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3.        《冥庵雜識》中記載,浙江一帶曾流傳一副對聯:“逆不靖,威不揚,二將軍難兄難弟;波未寧,海未定,一中丞憂國憂民。”與這副對聯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選a  嘲靖逆將軍奕山、揚威將軍奕經。波未寧、海未定,指寧波、定海兩要塞。中丞,指劉韻珂,當時曾努力籌餉。 據這些人物分析應該是鴉片戰爭。4.         “經濟上的暴力強制”是近代歷史上外國對華關系的一個重要特征。就連外國人也承認在華洋商“個個都是大惡棍”,美國公使承認:“我們的國旗曾經用來庇護在中國的所有流氓。”外國政府“庇護”在華外國人所依據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權                     b.海關管理權   c.領事裁判權                     d.片面最惠國待遇【解析】:選c。領事裁判權即一國通過駐外領事等對處于另一國領土內的本國國民根據其本國法律行使司法管轄權的制度。這是一種治外法權。它的存在,形成對國家屬地優越權的例外或侵犯。5.        與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中國被迫開放的口岸的特點有 ①數量增多  ②開始深入中國內地   ③由東部延伸到西部

  ④從東南沿海擴展至整個沿海地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解析】:選c。鴉片戰爭開放了五處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了11處通商口岸,有南到北,沿長江而上到達漢口,深入中國內地。故選c。6.        近代前期中國有份《盟約書》中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爭     b、黃海海戰        c、反割臺斗爭      d、南京保衛戰【解析】:選c。 提取信息:“一線之延”“ 不令倭得”,結合《馬關條約》的內容,應該是劉永福領導的反割臺斗爭。7.         “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該條約內容與哪次戰爭有關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中日甲午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選a。考查逆向思維能力和對《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的掌握,由材料可知英國割占香港島,故選a。 8.        (·廣東省汕頭市高三模擬)某研究者查閱到光緒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檔案(右圖),殘缺不全,原文教學資源,完全免費,無須注冊,天天更新!" type="#_x0000_t75">有:“上年□月間,□□入都,本署即被占據,迨洋兵撤退,檢查署內所存檔案則例等件,全行遺失。”與這份檔案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第一次鴉片戰爭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解析】:選d。從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據了北京城,符合該條件的只有bd。而b發生在1860年,不是光緒帝在位,故不符合時間要求。9.        列寧說:“試問,中國人對歐洲人的進攻,這次遭到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俄國人、日本人等瘋狂鎮壓的暴動,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傳教的鬼話來掩蓋掠奪政策的人,中國人難道不痛恨他們嗎?”“英國人、法國人……等瘋狂鎮壓指的是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選d。 由題干材料多國對中國義和團的鎮壓可知答案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    19xx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門外(南市一帶)出現了租界與天津地方當局均不實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榮的地區,俗稱“三不管”。這本質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設的散亂隨意性【解析】:選c。 由題干材料租界可知答案。11.    魯迅說:“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人’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我偏撫乩;他們穿短衣,我偏穿長衫;他們重衛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現象出現在a.太平天國運動中   b.義和團運動中c.辛亥革命中       d.新文化運動中【解析】:選b。 材料體現了義和團運動盲目排外的局限性。12.    魯迅說:“至于中國所謂的手段,在我看來,有時也應該說有的,但絕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華’。然而,夷又哪有這么愚笨呢,卻先來一套‘以華制華’給你看”。中國近代史上能體現以夷制夷、以夷制華、以華制華三種策略的歷史事件分別是:a. 甲午戰爭,太平天國,辛丑條約      b. 辛丑條約,太平天國,甲午戰爭

  c. 太平天國,辛丑條約,甲午戰爭      d. 甲午戰爭,辛丑條約,太平天國【解析】:選a .《辛丑條約》中規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參加反帝組織,體現了“以華制華”。太平天國運動中,英美組織洋槍隊鎮壓太平天國,體現了“以夷制華”。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北洋艦隊使用的武器屬于近代軍事工業的產物,甲午戰爭的失敗體現了洋務運動的失敗,體現了“以夷制夷”。13.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聯軍統帥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表明列強:①看到了中國人民的斗志                         ②瓜分中國的計劃破產     ③已放棄滅亡中國的計劃                         ④扶植清政府以華治華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解析】:選b. 八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之一是:列強企圖滅亡中國。 14.    美國公使田貝曾說:“事實上,外國公使成為中國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以“任意斥責對待外國人不稱職的中國官吏”。這一表述說明a.清朝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工具b.帝國主義國家形成了宰割中國的同盟c.美國從此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導國家d.帝國主義國家完全把中國變為殖民地國家【解析】:選a.從材料看外國公使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控制著中國的內政外交,說明清朝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在華的工具。 15.    清光緒二十八年(19xx年),北京城一茶館有四個中國人在聊天。甲說:“我參加過公車上書。”乙說:“我參加過義和團運動。”丙說:“我家住在東交民巷。”丁說:“我在京師大學堂讀書。”他們當中誰的話不符合史實。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選c. 19xx年雖然有東交民巷,但那是使館區,“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所以丙錯。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數量表(萬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數量

  0.4

  2.0

  4.0

  2.0

  3.3

  9.6

  材料二:鴉片戰爭后的中英貿易(萬英鎊)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數量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總督哈斯丁斯說“鴉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種有害的奢侈品,除僅僅對外貿易的目的外,這是不被容許的,明智的政府應嚴格限制鴉片的國內消耗。”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分析英國對華輸入鴉片狀況在哪三個階段有何明顯變化的趨勢?(3分)原因為何?(3分)

  (2)根據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貿易狀況有何趨勢?(2分)導致這種狀況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清政府為什么要開展禁煙運動?(2分)有人說“鴉片戰爭純粹是林則徐偏激的禁煙運動所導致的。”你覺得這種觀點對嗎?(1分)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1799-1838年,增加,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1840年,減少,禁煙運動;

  1842—1850年,激增,超戰前最高水平,鴉片戰爭中國戰敗。(6分)

  (2)徘徊。中國自然經濟的頑強抵制。(4分)

  (3)鴉片的輸入嚴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統治。(2分)不對。(1分)根本原因:英國為了獲取更多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而發動戰爭。(2分)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篇2

  一、選擇題

  1、中英《南京條約》中最能反映英國侵略的本質意圖是(    )

  a、割香港島                  b、賠款

  c、開五口通商                d、協定關稅

  2、英國《虎門條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這意味著(    )

  a、中英兩國之間的貿易糾紛由英國領事解決

  b、英國領事享有對《南京條約》的解釋權

  c、中國的司法主權遭到破壞

  d、英國領事可以決定中國政府的事情

  3、鴉片戰爭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量販運鴉片的目的是(    )

  a、損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今年隊的戰斗力

  c、破壞清政府的禁煙法令

  d、扭轉對華貿易逆差

  4、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護鴉片貿易               b、割占中國領土

  c、打開中國的商品市場         d、爭取外交禮儀平等

  5、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在下列幾個方面發生了變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

  a、革命性質      b、革命任務      c、社會性質   d、主要矛盾

  6、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這里的“轉折”不包括(    )

  a、社會性質的轉變             b、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

  c、國內主要階級地位的變化     d、中國革命性質的變化

  7、鴉片戰爭中,在孤危形勢下決心拼死報國的定海總兵是(    )

  a、陳化成    b、葛云飛      c、關天培       d、海齡

  8、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沒落        b、中國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

  c、參戰將領貪生怕死              d、英國軍事力量強大

  9、下列表述中哪一項為《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所共有的(    )

  a、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國人可以在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

  c、割讓領土            

  d、開放通商口岸

  10、英法聯軍洗劫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是在(     )

  a、1856年      b、1858年    c、1859年      d、1860年

  11、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割占中國領土方面與英國不同之處在于

  a、是為了滿足商品輸出的需要    b、是為了滿足領土擴張的需要

  c、是為了稱霸世界的需要        d、是為了資本輸出的需要

  12、兩次鴉片戰爭在本質上的相識之處是(    )

  a、都開始于侵略者對東南沿海的進攻

  b、都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統治中心京津地區

  c、清政府的抵抗都以失敗而告終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據中國市場和掠奪中國財富

  13、《馬關條約》中的哪一項內容最能反映出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需要(    )

  a、賠款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b、允許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c、開辟內河新航線           d、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14、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瘋狂屠殺中國和平居民的城市是(    )

  a、南京       b、大連     c、威海衛    d、旅順

  15、甲午中日戰爭期間,下列戰役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

  ①黃海戰役   ②平壤戰役  ③威海戰役   ④遼東戰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④②   d、④③②①

  16、甲午中日戰爭所產生的影響和后果有(    ) 

  ①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進一步加深   ②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       

  ③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   ④中國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定,這主要指(  )

  a、中國自然經濟完全解體

  b、帝國主義直接控制了中國的內政外交

  c、清政府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

  d、中國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18、下列各國在鴉片戰爭后割占過中國領土的有(    )

  ① 英國    ②法國   ③德國    ④俄國     ⑤ 日本

  a、①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9、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的不平等條約分別是(    )

  a、《天津條約》《馬關條約》     b、北京條約》《辛丑條約》

  c、《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d、《南京條約》《天津條約》

  20、關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準確含義是:(    )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c、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使國家主權喪失

  d、我國部分喪失了國家主權并且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成分

  二、材料解析題

  21、閱讀以下與《馬關條約》簽訂有關的材料:

  材料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的一段對話:

  伊藤:“停戰多日,期限甚足,和款應從速定奪,我已備有改定條款節略……中堂見我此次節略但有允,不允兩句話而已”。李:“難道不準分辯?”伊藤:“只管辯證,但不減少。”李:“既知我國為難情形,則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為。”伊藤:“日限既定,故將我所能做到者,直言無隱,以免多方辯論。”

  ──摘自《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材料二:有人說日本所以“明目張膽如此之橫者,皆李鴻章與之狼狽為*也。”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中日戰爭》

  材料三:張之洞:“速向英、俄、德諸國懇切籌商,伏與利益,親立條約,懇其實力相助,問其所欲,許以重酬,絕不吝惜。”

  ──摘自《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請回答:

  ①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

  a.由朝鮮東學黨人起義而引發

  b.朝鮮國王請求中日雙方幫助鎮壓東學黨起義而引起

  c.中日兩國軍隊沖突而爆發

  d.日本統治者借口朝鮮事變蓄意發動

  ②從材料一看,對話雙方態度怎樣?

  ③材料二的說法是否完全正確?為什么?

  ④據材料一、二說李鴻章“是天生賣國賊”,你對此有何看法?試舉例說明。

  ⑤根據材料一、三分析李鴻章和張之洞在對日本態度上是否有原則性差異?為什么?

  三、簡答題

  22、閱讀下列三幅圖片,回答有關問題:

  回答:

  (1)圖一簽訂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國社會性質有何變化?   

  (2)圖二割占了中國哪些領土?中國社會性質又有何變化?   

  (3)圖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簽訂的?有何主要影響?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c  3、d  4、c  5、c  6、c  7、b  8、a  9、d   10、d

  11、b  12、d 13、b  14、d 15、b  16、c 17、c  18、a 19、c  20、d

  二、材料題:

  21題答案:①d        

  ②日方盛氣凌人,蠻橫強硬;中方狼狽應酬,俯首聽命。

  ③不完全正確,因為《馬關條約》非李鴻章一個人造成,而是整個清王朝腐敗無能造成的。

  ④說李鴻章“是天生賣國賊”是不對的,因為李鴻章大興洋務,興辦軍事工業,擴建北洋海軍也有抵抗外來侵略的一面。

  ⑤沒有。張之洞為反對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讓權益的作法與李鴻章的投降主義沒有區別

  三、問答題:

  22題答案

  (1)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國聯軍侵華,中國失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 篇3

  一、教學設想

  1、本課知識點多,建議按侵略、條約及危害、抗爭三方面進行小專題展開教學;

  2、依托新課程標準理念和要求,引入學習建議、學生活動、自我測評、知識鏈接、重點歸納、收獲與存疑、活動記錄等內容。

  3、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宗旨,圍繞“問題探究法”逐步展開,充分調動學生互動的積極性,把學習變成師生對話、自主探索和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注重課前、課中和課后問題的展示、探究和激發。

  4、把握好課文正文與欄目文字及圖片的關系,圖文配合,相得益彰。“以詩證史”,有助于使學生在抱有興趣的基礎上,進行比較深刻的聯想和思考。引錄的張維屏關于三元里抗英的詩歌,引導學生理解和思考。總之,務必將教材各類材料都利用得恰到好處。

  5、運用多媒體展示,加強聲、像、文、圖的刺激,提高感知率,強化圖片的信息處理能力;

  6、注重學科之間綜合(地理、哲學、經濟學),提高讀圖識圖能力,體現“大文科”教學觀;

  7、強調以史為鑒,注意與現實聯系(改革、開放、遺產保護、國防教育)。

  8、注意與初中知識銜接,引導學生在精學課文的基礎上,進入獨立思考的更高層次,進行學術思維方面的初步引導和訓練。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識記:虎門銷煙  兩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  《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2、理解:列強通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及給中國帶來的災難,認識列強侵略對中國的雙重影響。

  3、運用(能力目標):⑴通過探討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影響,培養學生全面、客現和深層次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⑵指導閱讀、理解和分析有關材料,幫助學生領會史料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強調論從史出,史論結合。⑶引導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提升綜合能力。使學生認識兩次鴉片戰爭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巨變。⑷掌握哲學原理:根本與直接原因、必然與偶然、現象與本質等,提高辨證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掌握戰爭原因的分析方法。

  【過程與方法】研讀  學生合作探究 闡釋史料  問題探究 歷史比較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啟發式談話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訓,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2)中西方興衰趨勢的鮮明對照,了解國情和球情,并能將中國置于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強世界意識進而參與國際競爭的自覺性。(3)通過感悟與體驗,學會鑒別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4)認識西方資本主義的虛偽、貪婪和惟利是圖本質。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是中華文明的集中體現,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是對中國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5)聯系香港的割失和回歸,體會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牢記民族的災難和屈辱,青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增強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歷史責任感。

  三、教學準備

  【教材分析】《課程標準》要求“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認識列強通過《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在中國取得的權益及給中國帶來的災難。”由于必修Ⅰ“政治文明歷程”的主題,本課的著眼點是中國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

  本課頭緒多,史事紛繁,主要內容(見教學結構)。

  【學生分析】學生雖然經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但其歷史知識儲備和歷史思維能力還有限,本課重在創設新情境,深入淺出引導、點撥,注重理論分析和歷史思維的培養。

  學的建議:加強學法指導,誘導先學后教,利用“第二教材”和“中學歷史”等網站主動學習,布置課前預習,帶著問題進入課堂,教師課前歸納了學生的主要疑難。激勵學生積極閱讀、思考和表達。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梳理】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背景及其給中國帶來危害的探究與解析。培養學生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分析能力,進行學法上指點。

  【教學難點聚焦】1、梳理諸多頭緒(列強、清王朝、太平天國)即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的關系;期間各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交錯關系;清政府對這次戰爭所持的復雜態度;

  2、地名(廣州、大沽、天津、北京、漢口等)。

  3、戰爭的必然性及中國戰敗原因。

  五、教具:課本、地圖冊、第二教材、cai課件和投影圖片、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等視頻資料。

  六、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鴉片戰爭

  (1)   原因---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禁煙運動;

  (2)   經過;

  (3)結果---中國戰敗原因、條約及危害、中國社會的變化

  第二次鴉片戰爭

  (1)   起因;

  (2)經過;

  (3)條約及危害、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兩次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的巨變

  (1)政局、權力結構的變化

  (2)經濟結構的變化

  (3)階級結構的變化

  (4)思想文化、教育的變化,

  重在分析清朝政局的變動。

  2、教學流程

  流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操 作

  問 題

  (提出問題,學生探究,教師點評)

  設 計 意 圖

  探  究

  (讀教材、同桌討論、分組探究)

  效果及學法指導

  導  入

  電腦平臺展示《虎門銷煙》、播放視頻《晚清悲歌》

  該圖再現了什么畫面?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英國稱之為商業戰爭對嗎?

  以問設疑,以疑起趣,因趣探究,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入新課。

  根據課前查找資料回答問題。

  激活課堂氣氛,學生興趣增強,注意力集中。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虎門銷煙”

  教學過程

  列強發動侵華戰爭

  展示戰爭形勢圖,同時布置學生研讀教53-54頁

  播放電影《鴉片戰爭》片斷

  布置學生研讀教54-55頁,同桌討論問題

  展示鴉片戰爭后英國輸華商品總值曲線圖

  播放視頻

  《圓明園》

  分析毒品的危害及禁煙的正義性

  鴉片戰爭爆發是偶然的嗎?

  讀圖:鴉片戰爭可分為幾個階段?英軍主要侵犯哪些地方?

  此曲線圖反映了1845-1851年英國對華貿易呈何趨勢?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國商人的市場調查員,你能結合當時中國的實際分析一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嗎?

  為此英國提出什么要求?這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什么關系?

  誰能介紹圓明園

  中國緣何屢次戰敗?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原因,認識:鴉片戰爭爆發是歷史的必然,是“西方資本積累在中國的繼續”。

  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多角度全方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提高讀取圖片信息和材料處理和運用史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從圖片和課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各小組概括戰爭爆發原因

  講述戰爭經過讀圖識記英軍侵犯的主要地點

  課堂探究議一議:

  圓明園方案并表決,是重建還是保留原貌或其他的方案,請各自說明理由

  從政治、經濟、科技、制度等角度或從內因、外因分析中國戰敗原因。

  引導學生如何讀取圖片信息:注意圖片上的文字、人物神態衣裝、背景等

  掌握戰爭原因的分析方法:從主觀、客觀,內因、外因,國內、國際形勢等方面分析。

  條約及危害

  |

  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過程

  展示;

  相關圖片

  兩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列表比較各條約內容,剖析其對中國的危害

  展示地圖,指出沙俄侵占中國領土概況

  1、英、法、美、俄各從中國奪取了哪些特權?

  2、列強怎樣擴大在華侵略權益?

  中國又是如何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英國侵占香港三步曲(條約及割地)?

  4、近代兩次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強國,古老文明的中國為什么落伍了?

  5、“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應如何吸取“落后挨打”的慘痛教訓,開拓進取,奮發向上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從宏觀上把握事件的相互關系:戰爭是手段,簽約是目的,列強發動戰爭是為了簽約獲得侵略權益。

  分清歷史事件的現象與本質

  比較能力的培養,分析條約,列強不斷擴大的侵略權益及對中國危害步步加深。

  激發學生愛國、向上的情感。

  同桌討論比較:各條約內容及危害,注意條約新增加的侵略權益。

  從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找出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條款。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學習本課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是硬道理、弱國無外交、以史為鑒、與時俱進、保護世界遺產、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引導學生學會細心觀察事物。

  區分歷史現象與本質

  培養分析比較能力

  學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說明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中國人民悲壯的抗爭

  展示圖片

  講述愛國官兵和人民群眾抗爭的典型事例。

  展示“鴉片戰爭中壯烈犧牲的清朝愛國將領一覽表”

  播放視頻《三元里抗英》

  人民群眾和愛國官兵的奮起反抗與清政府的妥協投降說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張維屏關于三元里抗英的詩歌?

  近代反侵略斗爭中為國捐軀第一人是誰?

  三元里抗英有什么重要意義?

  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國愛國軍民和妥協投降的清政府形成鮮明對比,理解近代中國的怪圈:洋(列強)怕民(中國人民),民怕官(清政府),官怕洋。

  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從課文中找出反侵略的事例

  講述虎門銷煙。

  聯系現實討論:毒品危害大,為何今天還不能禁絕?

  討論:我們用什么行動來學習先人偉績報效祖國?

  學會對比分析:

  中國愛國軍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清廷動搖不定、最終妥協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惡行徑予以揭示。

  知識拓展

  觀察圖片,分析理解教材中所引“謠諺”詩歌

  材料信息如何提煉并運用所獲信息解決歷史問題?

  材料處理能力的培養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解題指導: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技巧

  小結

  課件展示本課知識點(見教學結構)

  要求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本課知識構架,培養歷史思維。

  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知識框架。

  形成完整的知識的整體性、結構性和系統性。

  權力結構的變化

  經濟結構的變化

  思想領域的變化

  文化教育的變化

  總理衙門的設置、總稅務司的設置、

  漢族官僚勢力的上升

  洋務運動,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的出現,民族工業興起

  西學東漸

  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

  動態圖示小結:

  七、教學后記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水嶺,中國近代發展的三條線索均可在本課找到源頭,鴉片戰爭從根本上影響了中國近百年的歷史走向。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和創傷的身心,讓人心碎。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并應該少用些省略號。中國人不應該、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的鏡頭、側面或片段: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直至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旅順大屠殺到南京大屠殺;從鴉片走私、掠賣華工到火燒圓明園;從“豬仔”、“東亞病夫”到“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愛與恨、和平與暴力被定格在這段屈辱的歷史上。一個民族,不是從沉沒中爆發,就是在沉沒中死亡。“血與火”的往事時刻警示我們永遠引以為戒。“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勿忘國恥,要振興中華!

  八、課外鞏固與提高

  1、自我檢測:選擇題5道(課件第20張,在此略)

  2、下面請同學們把本課學習中仍存在的重點和疑點歸納出來。(通過學習,要求獨立完成,以突出重點,讓教師了解學生反饋的問題)對本節內容重要知識要點的:

  收獲

  知識學習

  收獲

  能力培養

  收獲

  情感交流

  存疑

  奇思妙想

  3、拓展與思考:課外上“鴉片戰爭紀念館網”,以你所掌握的史實說明中國能否在兩次鴉片戰爭中取勝?

  答: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盲目排外,閉關自守,不了解世界大勢,沒有及時發奮圖強。綜合國力遠遠落后于西方。皇帝反復無常,內部紛爭,戰和不定,官員昏庸無能。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軍事力量、虛弱的經濟實力是當時中國的致命弱點。總之,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無法抵擋先進的資本主義。

  4、知識鏈接與思考:

  材料一:xx年,英國首相布萊爾在訪華時做客清華大學,在與清華學子交流時,一個同學問了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請問首相先生,您如何向您的孩子解釋大英博物館里怎么會有這么多的中國文物?”時,布萊爾尷尬的笑著說,“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材料二:據新華社(xx年5月)報道,歷經140年歷史滄桑之后,牛首、虎首、猴首3件圓明園文物終于重歸故里。這3件珍貴而且飽含著中華民族百余年血淚的文物公開露面是在嘉士德和蘇富比兩家拍賣行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無數華夏子孫為此震驚、憤慨、抗議;國家文物局也嚴正申明,要求兩家拍賣公司停止拍賣。但正義的呼聲竟沒有得到回應,為防止國寶再次流失,保利集團到現場參與競拍,并以3317萬港幣競拍成功。保利集團的易先生說:“這兩件國寶是屬于全體中國人民的,保利集團此舉完全是出于愛國情結”。據不完全統計,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其中多數是在國力羸弱、戰亂紛紛的年代里被偷盜搶劫出去的。

  讀了以上兩段材料你有何感想?就你的認識寫一篇小論文。(文體不限,言之有理即可)

  5、課外活動建議:利用班會課,全班同學舉行一次模擬的列強新聞發布會,學生分別代表英法美俄、記者、時事評論員,揭露罪惡,并分析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請參考):

  強盜的自白——列強新聞發布會:

  【記者】:為什么英軍在洗劫之后又要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呢?

  【英國內閣發言人】:焚毀圓明園是為了報復清政府虐待我方被俘人員。當時清政府扣押了我方派去的談判代表巴夏禮一行39人,押送至圓明園,后來生還的只有18人,其余歸還的全是尸骸。

  【時事評論員】:這只是英國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當時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還不是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嗎?英國焚毀圓明園的動機肯定不只是為了報復。

  【時事評論員】:英法侵略者是為了銷毀洗劫圓明園的罪行而放火毀園的。

  【評論員】:英法聯軍在洗劫圓明園后,并未刻意掩蓋,反而在公開炫耀。如英軍將所掠財物公開拍賣。法國公使葛羅公開說“聯軍占有行宮之舉,乃其分內所有之事,兩軍交戰,克其地而享有之,亦戰時公法所許也”。法國還在楓丹白露專設中國館,公開收藏展覽從圓明園中劫來的大量珍貴文物。因此,洗劫和焚毀之間并無因果關系。

  【評論員】:我注意到英國公使額爾金曾說:“(火燒圓明園)此舉將使……中國皇帝將因此減其驕傲之心也”。聯想到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者自以為是天朝上國,將英法長期視作蠻夷,因此英國要通過火燒代表中國最高權力的圓明園來懲罰中國人的傲慢自大,恢復歐洲被傷害的“尊嚴”。

  【評論員】:我認為英法是為了摧毀清政府的反抗意志,迫使清政府迅速就范,答應英法的一切要求而焚毀圓明園的。額爾金曾說:“毀壞圓明園行宮,與勒索一宗款項……二舉聯合起來,似為完成各條件之唯一方法”,“只有燒毀圓明園一事,最為可行……此舉能使中國皇帝產生最大的震動”。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精選3篇) 相關內容:
  •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一、教學目標目標內容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識記理解運用鴉片走私和虎門銷煙虎門銷煙。中國近代歷史,既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內外壓迫的抗爭史。...

  •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案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案一.甲午中日戰爭1.原因:日本明治維新后,蓄謀侵略中國。【易錯點】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統治者借口朝鮮事變而蓄意發動。2.過程①日軍準備:1894年,朝鮮爆發農民起義。...

  •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你、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你、八國聯軍侵華△課標要求:列舉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日本和八國聯軍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 學習輔導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思維視角日本一些歷史學家認為:1894年的中日沖突,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這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歷史學家認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賣國條約。...

  •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學案

    第12課 【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1)識記與理解:識記: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黃海海戰、中國臺灣反割臺斗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義和團與清軍的抵抗。...

  •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 △課標要求:列舉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日本和八國聯軍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教學要求】1.列舉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史實2.了解兩次戰爭爆發的原因、結果及其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3.說明西方列強侵華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

  •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第12課 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課標要求】列舉1840年至19xx年間西方列強的侵華史實,概述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斗爭的事跡,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教學案(通用2篇)

    熟悉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主要史實,理解《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內容及所帶來的危害,認識分析戰敗對中國政局的影響,理解當時中國社會的變化。...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精選17篇)

    重點難點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是本課的重點。義和團的發展壯大,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的利益,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極大仇視和恐慌。帝國主義列強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壓力,令其對義和團運動進行鎮壓,一面直接出兵瘋狂絞殺義和團的反帝愛...

  • 八年級歷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反思(通用2篇)

    本課重點講的是近代史上列強侵華的史實和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在教學過程中,從目前釣魚嶼問題引發的中日爭端這一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課文。...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導學案(精選3篇)

    淄河中學七年級 歷史 導學案 課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課型:新授 課時:1 學習目標: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

  •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導學案(精選2篇)

    第5課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課程標準 :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知識與能力目標觀察《時局圖》,了解參與瓜分中國狂潮的主要列強及其勢力范圍,掌握解讀形象 教學...

  • 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用12篇)

    教學目標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義和團運動的興起。冠縣起義和"扶清滅洋"口號的提出。義和團運動的發展。慈禧太后的安撫政策。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戰斗。八國聯軍的侵略暴行。義和團運動的歷史意義。...

  • 第4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通用4篇)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八國聯軍侵華的基本史實。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華民族有著堅決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傳統,義和團的英勇抵抗,顯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阻...

  • 高一歷史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原创AV片国产安全 | 女人与拘做受AAAAA片 | 黄色一级片毛片 | av手机在线播放网址 | 亚洲熟啪啪偷拍 | 美女的烦恼视频播放网站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 | 精品人妻无码av一区二区 | 韩国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永久免费观看 |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1出轨 | 2019久久综合网 | 宝可梦旅途全136集免费观看 | 五月色丁香婷婷网蜜臀AV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二区 |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不 | 快色视频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页 | 日本精品久久 | 欧美成人无码一二三 | 棈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影片 | 动漫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55夜色66夜色 | 黑人大群XXXX | 成人福利av | 91色伦 |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爽人人喊 | 在线观看视频在线高清免费播放网站 | 国产人澡人澡澡澡人碰视 | 免费va视频 | 久久精品女人 | 极品一级片 | 91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免费 | a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