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案(通用2篇)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歐洲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擴大;歐洲農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歐洲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因果關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2.引導學生閱讀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661—1863年)》中的一段話,培養學生閱讀、理解史料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通過對歐洲經濟發展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歐洲手工業和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使生產力得到發展,社會分工的擴大和商品經濟的繁榮,這些都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經濟基礎。
2.通過馬克思對中國四大發明評價的分析,使學生認識: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到歐洲后,在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中起了促進作用,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背景和過程。
教學難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的兩條途徑和影響。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方法: 目錄索引法、引導自學法。
導入新課
同學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學習世界近代現代史。這一學期我們學習的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內容。世界近代史是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歷史。世界近代史有三條線:
①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思想文化、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領域全面戰勝封建主義,并形成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主導地位);
②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③被壓迫民族反抗侵略和殖民統治的斗爭。資本主義是如何在歐洲興起,世界近代歷史的帷幕是如何拉開的呢?現在我們就開始學習第一章《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引導學生閱讀本章引言,了解本章內容的背景和基本線索。引言第一段介紹了背景,包括兩點內容:第一,概括了西歐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及對外的特點(詳細見下)。引言第二段概述了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并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歷史變革,包括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擴張,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等。這些重大事件是在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下發生的,又反過來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迅速發展。引言最后對比了東西方世界。同一時期的亞洲大國,因種種原因逐漸落后于歐洲。
講授新課
一、歐洲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1、通過指導學生歸納技術進步表現,培養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習研究方法。
2、進而討論技術進步對社會會產生什么影響,引出社會分工、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教師說明生產技術的進步,是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基礎,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根本原因;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是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必要條件。(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講解,如需要可舉例)
二、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
1、教師點出或讓學生回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時間和地點。時間:14、15世紀;地點: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羅倫薩,西北歐的尼德蘭等地的一些城市。
2、根據實際讓學生分別講述城市雇傭關系產生的兩種途徑以及農村雇傭關系產生的途徑,了解學生理解掌握情況。(注意:農村貨幣地租代替實物地租的史實)
教師適當補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和本質特點是雇傭勞動。所謂雇傭勞動,是指生產者把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給資本家而提供剩余價值的勞動。應注意:
①“勞動力當作商品出賣”這是資本主義經濟與一般商品經濟的根本區別。
②“資本家”資本家與小業主的區別在于資本家不直接參加生產過程。這意味著資本家所雇傭的勞動者人數必然超過小業主,從而需要更多的貨幣,并控制更大的生產規模。
③“提供剩余價值”。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決定的目的”而商品生產的目的則是生產用于交換的使用價值。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獲取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使資本增值。
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經歷了簡單協作、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大工業三個階段。工場手工業概念:以手工技術和雇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是從手工業生產向資本主義機器大生產過渡的準備階段。
3、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并回答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影響,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結合西歐封建社會特點講解,并進一步明確指出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反過來又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
教師根據學生素質、教學時間適當補充: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不久,明朝中后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歐洲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都是生產技術進步、社會分工擴大、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產物。二者之間有何不同特點呢?“比較封建社會晚期中國和西歐資本主義萌芽的不同特點。”
①產生時間不同:中國是明朝中后期,約15世紀后期,西歐是14、15世紀。中國略晚。
②分布地區不同。中國僅出現在江南一些地區的城市和少數幾個部門,沒有深入農村。而西歐則出現在許多國家許多城市,并深入農村。
③商業資本所起作用不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主要在手工業作坊內部產生,商業資本所起作用較小。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有兩條途徑,商業資本起了巨大作用。
④發展環境不同。中國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西歐則隨著新航路開辟、殖民掠奪和重商主義推行而發展很快。
⑤結果影響不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沒有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西歐資本主義萌芽迅速發展,瓦解了封建社會,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本課小結
14、15世紀,隨著歐洲生產技術的進步,社會分工擴大,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意大利等地一些城市先后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也開始發展起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萌芽和發展使歐洲的封建社會漸趨瓦解,歐洲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它引發了一系列重大歷史變革,如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產階級革命等。這些事件在世界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此人類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開始向近代邁進。
布置作業
1.問答題:概括西歐資本主義產生的條件、兩條道路及其共同特征。
共同特征: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基礎上產生的、代表著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的雇傭勞動生產關系。
2.研究性課題: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結合這一史料回答:為什么中國四大發明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推動了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教案 篇2
第一節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重點、難點
本課重點: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和發展。
本課難點:資本主義在農村的發展及影響。
教學手段:以學生自學、討論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作為高中世界歷史的第一節課,教師應簡介世界歷史的梗概。
二、 引言分析
讓學生閱讀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內容及其聯系。引導學生認識到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引發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發生,包括新航路的開辟和新大陸的發現;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運動等。這些重大事件是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背景下發生的,又反過來推動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三、 引導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先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閱讀第一節內容,然后分組討論較難解決的問題,最后教師讓學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師補充。
1.完成第一目標
①歐洲技術進步的表現及影響。
②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社會發展的作用。
③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產生的條件及過程。
資本主義產生的過程比較復雜,要幫助學生理清資本主義產生的途徑。
教師還要強調,這一時期的資本主義僅是生產關系的萌芽,即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生產的方式仍是手工勞動。然后讓學生簡要比較手工作坊與手工工場的異同。
④農村中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怎樣出現的?有何作用?
這一問題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關于怎樣出現,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用投影儀打出事先設計好的圖示:
在解決這一問題后,教師可進一步設問:標志中國的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是什么時候的什么事件?比較中國與西歐的貨幣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問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西歐的貨幣地租是商品經濟的產物,推動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的產生;而中國貨幣地租的出現是封建政府所為,是便于農民向國家交納封建賦稅,沒有促使中國農村產生資本主義。
⑤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的影響
教師應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是開辟新航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根源,而這些事件的發生反過來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從而得出第一節與第二、三、四節內容的關系是互為因果關系。
2.完成第二目標
①為什么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沒有使中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推進了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為幫助學生分析這一問題,可用投影儀打出下面一則史料:
魯迅在《電的利弊》中說:“外國用火藥制造子彈御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
教師可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不管從哪個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師進行總結,供學生參考: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專制統治,到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絕對的統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農抑商”、“閉關鎖國”的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等,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摧殘了人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國日益變得愚昧落后。如此惡劣的社會環境,使中國的四大發明未能在中國的國土上發揮其應有的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
歐洲的封建社會相對短暫,封建勢力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許多城市國家,商品經濟極為發達。資本主義在歐洲席卷的范圍廣,發展的程度高。制別是在農村的發展,嚴重沖擊了歐洲的自然經濟。思想上,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這一切都使得四大發明在歐洲的應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并成為推動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強大動力。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在相對獨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是在封建統治階級極其嚴密控制的城市中產生,所以,西歐城市里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迅速波及到廣大的農村,封建經濟的最頑固的堡壘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資本主義。
②比較歐洲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分析兩者在產生、發展、以及影響上的異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做以下總結:
從產生來看,都是生產技術進步、社會分工擴大、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
從發展來看,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在城市發展迅速,并且深入農村;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因為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發展緩慢,僅出現在個別地方和少數的幾個部門,沒有深入農村。
從影響看,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瓦解了封建社會,并且使歐洲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在鴉片戰爭后即被阻斷,沒能使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閱讀課,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并在各自閱讀的基礎上獨立解決問題或分組討論,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通過教師設計學習目標,在處理較難解決的問題時適當給予啟發、引導、點撥,必要的時候進行詳細講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學生理解問題的資料,以此實現教師主導作用。
本課小結
利用知識結構對本課內容進行小結。
板書設計:
第一章 第一節 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出現
一、歐洲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1.手工業生產技術的進步
2.社會分工的擴大
3.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
二、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產生與發展
1.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
2.資本主義產生的兩條途徑
3.資本主義手工生產的形式
4.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農村的發展
5.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