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學案(精選2篇)
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學案 篇1
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學案
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及利弊
難點:對戰士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和斯大林經濟模式的評價;認識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探索。
課前自主學習
1._______年蘇聯開始三年國內戰爭,為集中____________,蘇俄實施____________政策。
2.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決定實行____________政策,在農業方面以____________取代____________,而對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山、油田等以____________形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3.蘇聯為解決優先發展重工業而讓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為其提供資金,推動了重工業的發展,____________年蘇聯實現了工業化。
知識點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閱讀:1920年,蘇俄人民中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
思考:你知道這樣的現象是怎樣造成的嗎?
1.實施的背景和目的
(1)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敵人勾結起來進攻蘇維埃政權,蘇俄進入艱難困苦的國內戰爭時期。
(2)采取非常措施,集中全國的物力、財力戰勝敵人。
2.特點:兼有“戰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
3.主要內容
①實行余糧收集制。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③取消自由貿易,國家對糧食和主要消費品的供應實行嚴格的配給制。④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
4.評價
(1)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保衛蘇維埃國家創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中的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的限度,在1920年底,國內戰爭結束后,沒有立即改變這一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指導思想存在著重大失誤,它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
【例l】 以下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表述,錯誤的是 ( )
a.把大中小企業都收歸國有,并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b.強制勞動,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c.其實施推動了國家經濟的恢復
d.其實施使蘇維埃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了軍事上的勝利
【變式題1】有人認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并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其主要理論依據是該政策 ( )
a.束縛了農村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b.違背了農民生產者的愿望
c.影響了工農聯盟的鞏固與發展 d.超過了農民糧食生產的基本水平
知識點二新經濟政策
列寧說:“在戰爭結束的時候,俄國就像一個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夠拄著拐杖走動了。”什么原因使俄國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呢?
1.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
(1)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2)列寧等人決定調整政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會議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這標志著蘇俄開始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2.新經濟政策的內容
(1)在農業方面,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納稅后剩下的糧食歸農民支配。
(2)在工業方面,解除了對大部分小型企業的國有化,并允許私人開辦小型企業。國家暫時無力開發的礦產、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讓讓方式讓外國資本家經營。
(3)在貿易方面,改變國家壟斷的做法,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
(4)在分配方面,廢除實物分配制,實行按勞分配制。
3.新經濟政策的特點
一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二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
4.新經濟政策的作用和意義
(1)標志著蘇維埃政權把工作中心由反對國內外敵人的武裝干涉(階級斗爭)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施了工作重心的轉移。
(2)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有利于穩定政治形勢。到]925年,蘇俄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3)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造。
(4)采用什么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和建立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適應,建立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5)新經濟政策是在承認落后和自身錯誤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但由于后來的蘇共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20世紀20年代末,新經濟政策被逐步取消了。
【例2】新經濟政策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業方面的共同點是 ( )
a.國家享有優先獲得農民部分農產品的權利 b.農民自由支配交國家后剩余的農產品
c.禁止農產品自由貿易 d.在農村推廣合作制
【變式題2】1921年蘇俄實施的新經濟政策 ( )
a.有利于生產力的提高和逐步戰勝資本主義 b.是蘇聯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的長期方針
c.恢復了自由貿易和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 d.是蘇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熟的表現
知識點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說:“沒有重工業,那我們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那時我們的地位就會和目前中國所處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國沒有自己的重工業,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
誰就可以蹂躪它。”這反映了斯大林什么意圖?他又是如何實現這一意圖的?
1.蘇聯的建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2.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1)背景:蘇聯建立;列寧逝世,斯大林領導地位確立;蘇聯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取消。
(2)內容:優先發展重工業,由農業和輕工業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在經濟體制方面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排斥市場經濟;建立相對獨立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外的經濟體系。
3.農業集體化運動
(1)原因:
隨著工業的發展,以落后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蘇聯出現糧食供應困難。為了加強管理,擺脫困難,蘇聯政府推行農業集體化運動。
(2)內容:
1927年12月,聯共(布)“xx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把分散的農民組織到集體農莊里。
(3)結果:
到1937年,超過90%的農戶加入集體農莊。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的播種面積占全國的播種面積的幾乎100%。
4.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及評價
(1)概念:斯大林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2)評價
歷史功績:開辟了一種不同于市場經濟的計劃經濟體制和新型的工業化模式。在這一模式下,國家可以按照統一計劃調配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在較短時間里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迅速實現了工業化。蘇聯經濟實力迅速增長,為后來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特征和弊端: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國家從農民那里拿走的東西過多,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高;長期執行計劃指令,壓制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阻礙了蘇聯經濟的持續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后來被長期固定下來并日益僵化,成為以后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例3】導致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新經濟政策的負面影響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農民取之過甚
c.片面強調產值、產量,輕、重工業品種單一 d.片面集中發展重工業
【變式題3】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嚴重問題。其中最根本性的問題是 ( )
a.片面地優先發展重工業 b.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損害
c.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 d.個人崇拜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
鞏固測試
1.俄國十月革命后,布爾什維克黨“設想不必先經過一個舊經濟適應社會主義經濟的時期就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這一設想之下采取的經濟政策是 ( )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 d.農業集體化方針
2.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被取消,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 )
a.蘇俄進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b.引發了1921年春的經濟政治危機
c.超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 d.戰爭、天災造成的饑荒使人民生活極端貧困
3.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究竟是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下列不屬于這一政策內容的是 ( )
a.普遍推行工業國有化 b.允許自由貿易 c.實行糧食稅 d.恢復私人企業
4.新經濟政策在農業方面的主要措施是 ( )
a.余糧收集制 b.糧食稅 c.農業集體化 d.人民公社
5.新經濟政策的本質特征是 ( )
a.實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c.恢復資本主義 d.發展商品生產,壯大社會主義經濟
6.蘇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 ( )
a.蘇俄加速實現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b.早在國內戰爭期間布爾什維克黨就開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c.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
d.社會主義在蘇聯已經建成
7.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這主要是 ( )
a.實行新經濟政策的結果 b.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的結果
c.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結果 d.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結果
8.蘇聯工業化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不同之處在于 ( )
a.優先發展重工業 b.優先發展輕工業
c.優先發展軍事工業 d.優先實現農業機械化
15.蘇聯工業化資金的重要來源是農業。蘇聯采取的與工業化相配合的重大舉措是 ( )
a.余糧收集制 b.征收糧食稅 c.農業集體化 d.農產品自由貿易
1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寧說:“目前已經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辦法上去。”
——《蘇聯興亡史》
材料二 必須再退、再后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國家調節買賣業和貨幣流通,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列寧全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沖擊的辦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列寧說它“已經失敗了”?
(2)據材料二,蘇俄實施的新的經濟政策有何特點?
(3)從蘇俄經濟政策的調整和變化中,我們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啟示?
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學案 篇2
第20課 從“戰時共產主義”到“斯大林模式”
【考綱課標解讀】
考綱考點: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 2、斯大林模式
課程標準:
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2、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考點概括梳理】
一、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背景
(1)國內
(2)國外
2、目的
3、特點
4、內容(1)
(2)
(3)
(4)
5、評價:進步性
局限性
二、新經濟政策
1、必要性(1)
(2)
2、內容(1)
(2)
(3)
(4)
3、意義(1)
(2)
三、斯大林模式
1、背景
2、形成(1)
(2)
(3)
3、表現(1)政治
(2) 經濟
4、評價(1)功績 ①
②
(2)弊端①
②
③
④
【重點難點突破】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不僅是維持生活和對付戰爭,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而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主要門徑。”
——摘自《蘇聯史》
材料二 1921年列寧 又說:“目前已經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方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經濟問題上,必須退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蘇聯興亡史》
材料三 1928年蘇聯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的目的是使國蒙富強,在軍事上和工業上自給自足。工業化,特別是重工業的發展,是計劃的核心。在沒有外國貸款的情況下進行工業化,農業部門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集體化使大規模的農莊代替了以往的小塊田地,這就使資本(機器、拖拉機等)應用于土地成為可能,這有利于提高人均產量。集體化又使上級機關更容易通過管理手段來控制集體農莊 的剩余產品。
——據(美)帕爾默、科爾頓:《世界近現代史》
請回答:
(1)材料一是針對當時蘇俄實行的什么政策而言的?材料 二說明了蘇俄的經濟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分 析政策變化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影響。
(2)1928年后蘇聯農業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3)從工業與農業關系的角度,評價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經濟體制。
【考點強化演練】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之所以是一項臨時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
途徑,主要是因為:
a.與生產力水平不相適應 b.調整了生產關系
c.損害了農民的利益 d.拆散了工農聯盟
2、列寧說:“我們上層制定的經濟政策是同下層脫離的,這一政策沒有造成生產力的
提高,而這一點在我們的黨綱里卻被認為是刻不容緩的任務。”材料中的“經濟政策”
是指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
c.優先發展重工業政策 d.農業集體化政策
3、在三年內戰結束的若干年后,列寧說:“俄國就像是一個 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現在,謝天謝地,他居然能拄著拐杖走路了。”這里的“拐杖”指的是:
a. 蘇維埃政權 b. 新生的蘇聯 c. 新經濟政策 d. 計劃經濟體制
4、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與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理論的相似之處是
a.允許外資參與本國經濟活動 b.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
c.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5、有人認為,蘇聯發明了“在落后的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靠人力勞動投資,迅速跨過
工業化階段的無情的國家公式”這一觀點
a.充分肯定了農業集體化運動 b.指出了新經濟政策的積極作用
c.較客觀地評價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魯曉夫改革的本質屬性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市場關系的存在是新經濟政策的決定性因素。……我們過去認為,我們可以一舉消滅市場關系。而實際情況表明,我們恰恰要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
——布哈林談新經濟政策
材料二 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只能實行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只能允許兩種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義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優越;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道路就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道路,……
——《世界歷史》雜志
請回答:
(1)據材料一,蘇俄新經濟政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蘇俄為什么要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4分)
(2)據材 料二,歸納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基本觀點。 (4分)
【高考真題再現】
1、(xx年山東卷 )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領導人曾在一次演講時強調:“已經是布爾什維克自己成為專家的時候了… …技術決定一切”這主要是著眼于( )
a. 推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
c. 發展農業集體經濟 d. 進行工業化建設
答案:d
2、(xx年廣東卷b)列寧曾講過:“我們用‘強攻’辦法,即用最簡單、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的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告失敗。”這里的“嘗試”是指( )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經濟政策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答案:d
參考答案:
【重點難點突破】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變化:以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原因:蘇維 埃急需恢復遭戰爭破壞的經濟,而戰時共 產主義政策超出了俄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農民對佘糧收集制極為不滿,頻頻發生暴動;國家無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影響:嬴得廣大工人、農民的支持,使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8分)
(2)實施農業集體化政策。原因:為了滿足國內工業化的需要。(4分)
(3)積極:短期內使蘇聯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飛速發展,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消極:但不利于農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對工業的發展也不利;造成了國民經濟發展的比例嚴重失調,影響了 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4分)
解析: 本題以列寧領導俄國人民向社會主義過渡進行的探索蘇聯的農業政策、斯大林模式為命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程度以及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關鍵是把握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第(2)問要求學生對蘇聯的農業政策的內容以及目的進行掌握。第(3)問要注意分開積極、消極角度。
【考點強化演練】
1-5aaccc
6.答案:(1)特點:通過市場關系走向社會主義。(2分 )原因:國內戰爭結束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弊端日益顯現,出現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建立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