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精選3篇)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篇1
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中央集權的強化;科舉制的發展。
二、能力培養目標
1.通過對北宋強化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及影響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
2.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培養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標
1.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符合了廣大人民的愿望,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但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3.北宋科舉制的發展,進一步擴大了封建政權的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教學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結束
1.陳橋兵變和北宋的建立
①時間:960年;
②地點:東京東北的陳橋驛
③人物: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他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
立他做皇帝,史稱“陳橋兵變”。
④結果:趙匡胤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2.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
①宋太祖: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進行統一南北的戰爭,基本
上削平了南方的割據勢力。
②宋太宗(宋太祖的弟弟):979年,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
的分裂局面。
二、中央集權的強化
1.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
①唐朝后期由于藩鎮勢力的擴張,形成五代十國的局面;
②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全國仍處于分裂割據狀態;
③趙匡胤本人是通過“陳橋兵變”當上皇帝的。
2.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集中軍權
①宋太祖解除禁軍(國家正規軍)將領石守信等人的兵權;
②陸續削減節度使的實權,使其徒有虛名;
③將禁軍的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④設立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而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之權,使
其互相牽制。
⑤實行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兵將領不隨軍調動,以防止武將專權。
⑥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都選入禁軍。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達到
“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
(2)集中行政權
①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便于皇帝總攬大權。
a.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b.設樞密使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
c.設三司使管理財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②在地方上:知州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各州又設通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a.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報告情況。
b.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有效,以使他們互相牽制。
(3)集中財政權和司法權
①北宋在各路設轉運使,規定地方賦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
部運送中央。這就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②為了扭轉節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規定地方司法人員改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
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這就把地方的司法權收歸了中央。
3.加強中央集權的結果和影響
①結果: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從
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②影響:
a.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
b.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
c.地方上財政困難。
d.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三、科舉制度的發展
1.北宋科舉制的完善
①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
②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
③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
④在考試方法上實行糊名法,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防止考官舞弊。
2.北宋科舉制的作用
①為各階層的讀書人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
②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
③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篇2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教案(舊人教版高三)
[基礎知識]北宋建立 統一局面的局部完成 中央集權的加強 科舉制度加強
[基本理論]
1. 北宋政權的建立是順應了五代十國時代的統一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的心愿;
2. 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但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果;
3. 北宋科舉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的政權基礎,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能力培養]
1. 分析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和影響,提高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 指導學生閱讀文獻,提高學生閱讀史料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北宋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與影響評價。
[教具教法]插圖,地圖。講述,列舉,討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自討論五代十國時期孕育的統一因素有哪些?導入。一是人民渴望統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強了國力,后期經濟的發展;三是統治者自身努力與準備。
提示同學注意,宋代周,與歷史上哪一事件極為相似?
歷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權臣奪權;二是奪權前前代曾經經歷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強了國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經統一了北方;四是都發生在我國政治的中心地區北方;五是改變后統治者都很有作為,尤其是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建國初的統治者都與我國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舉制有關。
宋建立后,中國物質文明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貨幣的擴大,火藥武器的發明,羅盤針的運用于航海,煉鐵高爐的發明,水力紡織機的發明,造船技術的發展,都出現在宋朝。
宋,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傳統科技呈現巔峰狀態。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與分裂局面的結束。
1. 陳橋兵變。960年,后周統領禁軍的大將趙匡胤,東京東北的陳橋驛,建立宋,年號建隆,定都東京,是為宋太祖。
2. 結束分裂局面。戰略方針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難”,基本削平南方割據勢力。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資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軍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動員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說經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乞求緩師。宋太祖聞言大怒,“說什么江南有無過失,豈不聞天下一家?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時李煜于靜居寺聽和尚講經,肉袒出降,后自記曰“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資料]“趙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結束分裂局面,但并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而只是將漢族生活的大部分區域統一進來,所以,這一時期仍然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
二.中央集權的強化。
1. 目的:結束唐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專制皇權。
[提示]趙匡胤自己作為權臣取而代后周,同時希望后來者不會效仿其如炮制。
2. 措施。
(1)集中軍權。
a. 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將他們調至外地充任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的實權。
b. 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c. 設立樞密院,擁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權,使二者牽制。
d. 實行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領的將領并不隨軍調動,防止武將專權。
e. 將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入選禁軍。
f. 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強干弱支”,“內外遷制”。
[資料]
趙匡胤,一介武夫出身,為防止藩鎮割據局面重現,盡力削弱地方權力,一切收歸中央,矯枉過正,帶來新的弊端,統得過死,形成負面效應。
五代時期,有人喊出口號,“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也”。趙氏深知,故杯酒釋兵權中,自嘆不快樂,臣問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人生如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帛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軍事組織:將過去征兵制改為募兵制,禁軍與廂軍為政府職業軍,北宋初90年中,兵員數直線上升:如初為37.8萬人,至1041年(岳飛時代)達125.9萬人。另有鄉軍、蕃軍,不算正規軍。宋又實施養兵政策。每一地災荒,政府即招兵,意為常有亂民而少有亂兵。
宋將官、職分離,官成為一種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八九。另將舊官制一應保留,大批官僚無所事事。如宋真宗時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時達24000人,這還不包括侯補官僚。官不管事卻待遇優厚。
(2)集中行政權。將相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總攬。
a. 在宰相之下設立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b. 設立樞密院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
c. 設立三司管理財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d. 派文臣知州,通判監督知州,可直接上報皇帝,各州公文須二職聯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牽制,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3)集中財權與司法權。
a. 在各路設立轉運使,規定地方賦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部運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b. 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委派文官擔任,死刑犯須報中央核準,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了中央,扭轉了節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資料]路。
3.評價。
(1)積極方面。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2)消極方面。史稱“三冗地積”,即冗官、冗稅、冗兵,積貧、積弱。
a. 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
b. 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
c. 地方財政困難。
[提問]如何就具體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評價?
三.科舉制的發展。
1.措施。
a. 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
b. 嚴格考試程序,使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進士及第者稱“天子門生”。
c. 考試科目減少,進士為最主要的科目。
d. 考試方法上實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 錄取名額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舉取十近萬人。
[資料]宋代科舉科目多,大體有進士、明經、諸科、制科、童子、武舉等。進士最重要,其考試內容為詩、賦、策論及儒家經義,重點于詩賦和策論。前三名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嚴格,有鎖院制度,考官確定后,即鎖于貢院中,中斷與外界聯系。另有彌封。考后將試卷姓名、籍貫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績公布后方拆封。謄錄,防止寫標記和暗號,由人專抄。別試,對考官子弟專設,另派人監考、閱卷。權貴子弟往往多復試一次,以判斷有無利用職權提高成績現象。
2.評價。為地方階級各階層入仕途開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
[提問]如何就具體措施評價這是科舉制的發展,并說明其負面作用。
[課堂小結]聯系前代歷史,將秦至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措施加以羅列。歸納科舉制產生發展小史。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 篇3
[基礎知識]北宋建立統一局面的局部完成中央集權的加強科舉制度加強
[基本理論]
1.北宋政權的建立是順應了五代十國時代的統一趨勢,符合廣大人民的心愿;
2.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但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后果;
3.北宋科舉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的政權基礎,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能力培養]
1.分析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和影響,提高學生綜合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文獻,提高學生閱讀史料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重點難點]北宋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與影響評價。
[教具教法]插圖,地圖。講述,列舉,討論。
教 學 過 程
[導入新課]
自討論五代十國時期孕育的統一因素有哪些?導入。一是人民渴望統一;二是后周世宗改革加強了國力,后期經濟的發展;三是統治者自身努力與準備。
提示同學注意,宋代周,與歷史上哪一事件極為相似?
歷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權臣奪權;二是奪權前前代曾經經歷重要的成功的改革,加強了國力;三是取代前前代已經統一了北方;四是都發生在我國政治的中心地區北方;五是改變后統治者都很有作為,尤其是創立了一系列制度文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建國初的統治者都與我國古代史上重要的制度──科舉制有關。
宋建立后,中國物質文明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貨幣的擴大,火藥武器的發明,羅盤針的運用于航海,煉鐵高爐的發明,水力紡織機的發明,造船技術的發展,都出現在宋朝。
宋,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傳統科技呈現巔峰狀態。政治上,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一、北宋建立與分裂局面的結束
1.陳橋兵變。960年,后周統領禁軍的大將趙匡胤,東京東北的陳橋驛,建立宋,年號建隆,定都東京,是為宋太祖。
2.結束分裂局面。戰略方針為“先南后北”和“先易后難”,基本削平南方割據勢力。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資料]南唐后主李煜故事。前引。975年,宋軍直抵金陵城下,李不是動員抵抗,而是派特使向太祖苦苦哀求,說經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乞求緩師。宋太祖聞言大怒,“說什么江南有無過失,豈不聞天下一家?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鼾睡!”976年初,破城。時李煜于靜居寺聽和尚講經,肉袒出降,后自記曰“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資料]“趙匡胤(宋太祖)千里送京娘”。
[提示]北宋結束分裂局面,但并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而只是將漢族生活的大部分區域統一進來,所以,這一時期仍然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期。
二、中央集權的強化
1.目的:結束唐后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鞏固專制皇權。
[提示]趙匡胤自己作為權臣取而代后周,同時希望后來者不會效仿其如炮制。
2.措施。
(1)集中軍權。
a.解除了統兵大將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將他們調至外地充任節度使,繼而削弱節度使的實權。
b.將禁軍統領權一分為三,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c.設立樞密院,擁有調兵權但不直接統領軍隊;統領軍隊的將帥卻無調兵權,使二者牽制。
d.實行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統領的將領并不隨軍調動,防止武將專權。
e.將各地方軍的精壯之士入選禁軍。
f.禁軍的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強干弱支”,“內外遷制”。
[資料]
趙匡胤,一介武夫出身,為防止藩鎮割據局面重現,盡力削弱地方權力,一切收歸中央,矯枉過正,帶來新的弊端,統得過死,形成負面效應。
五代時期,有人喊出口號,“天子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也”。趙氏深知,故杯酒釋兵權中,自嘆不快樂,臣問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人生如駒過隙爾,不如多積金帛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君臣之間無所猜嫌,不亦善乎?
宋代的軍事組織:將過去征兵制改為募兵制,禁軍與廂軍為政府職業軍,北宋初90年中,兵員數直線上升:如初為37.8萬人,至1041年(岳飛時代)達125.9萬人。另有鄉軍、蕃軍,不算正規軍。宋又實施養兵政策。每一地災荒,政府即招兵,意為常有亂民而少有亂兵。
宋將官、職分離,官成為一種待遇。知其官不知其職者,十有八九。另將舊官制一應保留,大批官僚無所事事。如宋真宗時文武百官9700人,至英宗時達24000人,這還不包括候補官僚。官不管事卻待遇優厚。
(2)集中行政權。將相權一分為三,便于皇帝總攬。
a.在宰相之下設立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b.設立樞密院管理軍事,分割宰相的軍權;
c.設立三司管理財政收等,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d.派文臣知州,通判監督知州,可直接上報皇帝,各州公文須二職聯合署名方有效,使其相互牽制,從而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
(3)集中財權與司法權。
a.在各路設立轉運使,規定地方賦稅留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由轉運使全部運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b.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委派文官擔任,死刑犯須報中央核準,將地方司法權收歸了中央,扭轉了節度使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
3.評價。
(1)積極方面。使藩鎮割據的基礎得以鏟除,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與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
(2)消極方面。史稱“三冗地積”,即冗官、冗稅、冗兵,積貧、積弱。
a.政府機構重疊,官員冗濫,財政開支龐大。
b.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斗力下降。
c.地方財政困難。
[提問]如何就具體措施分析得出以上評價?
三、科舉制的發展
1.措施。
a.考試分鄉試、省試和殿試三級。
b.嚴格考試程序,使殿試成為定制,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進士及第者稱“天子門生”。
c.考試科目減少,進士為最主要的科目。
d.考試方法上實施糊名制,防止舞弊。
e.錄取名額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舉取十近萬人。
[資料]宋代科舉科目多,大體有進士、明經、諸科、制科、童子、武舉等。進士最重要,其考試內容為詩、賦、策論及儒家經義,重點于詩賦和策論。前三名別稱狀元、榜眼、探花。
防舞弊嚴格,有鎖院制度,考官確定后,即鎖于貢院中,中斷與外界聯系。另有彌封。考后將試卷姓名、籍貫糊上交判卷者,直至成績公布后方拆封。謄錄,防止寫標記和暗號,由人專抄。別試,對考官子弟專設,另派人監考、閱卷。權貴子弟往往多復試一次,以判斷有無利用職權提高成績現象。
2.評價。為地方階級各階層入仕途開展了道路,使北宋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
[提問]如何就具體措施評價這是科舉制的發展,并說明其負面作用。
[課堂小結]聯系前代歷史,將秦至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措施加以羅列。歸納科舉制產生發展小史。
[課后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