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基因工程及其應用 教學設計案例
學生回憶并思考雜交育種的局限性以及基因工程的應用。
明確本節的學習目標。
學生頭腦中設想“嫁接”的過程。
學生跟隨教師的引導,思考基因工程的大致步驟:找到目的基因、剪切、拼接、縫合、轉移、表達、檢測,所用到的工具:基因剪刀、基因針線、基因的運載體。
試一試,動手來做一個重組dna模型。在動手做之前,先要明白“分子剪刀”和“分子針線”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學生討論模型構建的具體方法,按“指導”的方法步驟、依次完成模擬制作過程。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學生回答并交流對重組dna技術的理解。
學生觀看圖片或課件,了解質粒的特點及其運載體功能。
學生和教師一起歸納基因工程操作的幾個步驟。
回憶并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匯報并交流課前收集資料的情況。
匯報、交流。
學生分組,四人一組,對教科書p.105資料分析中的兩種觀點進行思考、討論,找出支持某一觀點的有力論據。
學生站在所扮演角色的立場上,收集證據,按規定程序陳述。
每個小組選擇其中一個角色,準備陳述提綱和辯論材料,做到尊重科學、體察民意、以理服人、客觀公正、民主決策。
學生參與總結和評價。
從具體的事例出發,集中學生注意力。
通過實例,激發學生想像,引起學生興趣。
由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體現了技術的發展和突破。
類比能使學生形象地理解“剪、接、導”的過程。
通過動手構建模型,加深對重組dna技術基本原理的認識。
分組操作,便于合作交流。
不僅動手做,而且要動腦想,才能突出模擬制作的教育價值。
質粒的知識比較深,教師呈現并簡要介紹,學生聽取其特點,明白為什么質粒能被用來作為基因運載體。
只要歸納其大致過程即可,不必加深擴展。
為下節課的學習和討論做準備。
掌握學生課前準備的情況。
基因工程的應用最好由學生自己列舉,教師總結歸納。
通過討論,激發興趣,引起學生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