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教案
5.3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簡述細胞呼吸的概念;
2、說出酵母菌細胞呼吸的方式和產物。
能力目標:1、嘗試進行對比實驗方案設計;
2、學會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和對實驗結果的檢測;
3、在有關實驗、探究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
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細胞呼吸概念的過程中,同時培養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態度,建立科學價值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 學 過 程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評 價
情景創設引入課題
展示課件:atp 的
結構簡式及atp的利
用與生成。
問:atp的主要來源?
介紹一初中實驗。
展示問題探討中問題。
復習、討論、回答。
對實驗結果進行
分析。
比較呼吸作用與
物質燃燒區別。
通過復習引入
課題。
啟發學生對比
兩種釋能方式,
產生認知沖突,
提高思維興奮性。
細胞呼吸的概念
給出細胞呼吸的概念并
分析;
問題:呼吸作用與我們
通常了解的“呼吸”是
一回事嗎?
學生閱讀、思考,
回憶人體呼吸的
過程,嘗試回答
問題。
在學生已有知識
背景下主動建構
知識。
探究酵母菌細胞的呼吸方式
探究準備
介紹酵母菌的基礎知識
及本探究活動的要求。
學生看書,初步知
道酵母菌的習性明
確對比實驗的方法。
明確探究對象和
方法。
一、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思考日常生活
中有關酵母菌知識,嘗試
提出探究的問題。
展示參考案例。
分析實驗結果,得出
實驗結論。
思考回答問題。
引導關注生活現
象,調動思考積
極性。培養提出
探究問題的能力。
二、作出假設
要求學生對參考案例的
問題,作出相應的假設。
展示參考案例。
學生思考回答。
培養語言表達能
力。
三、設計實驗
1、引導梳理實驗總體思
路:
①實驗條件的控制;
②實驗產物的檢測;
③實驗正常條件的保持。
2、展示教材案例并引導
學生分析。
學生思考、討論老師
提出的問題,運用已
有知識回答問題,
加深對實驗控制的
理解。
引導學生層層思
考,培養知識遷
移運用能力和小
組合作能力。
四、進行實驗
強調觀察與記錄。
嘗試設計記錄的表格。
培養實驗能力。
五、結論交流與運用
1、 說出酵母菌呼吸的
方式,每種呼吸方式的
條件和產物。
2、重鉻酸鉀在日常生活
中有何用處。
分析實驗結果,得出
實驗結論。思考回答
問題。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思維,及時聯系生活。
課堂練習
展示習題
學生動手完成。
及時反饋、鞏固
學生對知識的理
解和掌握。
課后作業
布置課后預習要求:
預習細胞呼吸的方式、
原理及應用。
學生課后預習。
培養閱讀能力
及良好的學習
習慣。
反思:
本節課是新課程的一節探究課,教案設計簡潔、合理,多媒體課件生動而富有啟發性,學生活動內容豐富,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融洽,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存在問題:1、班生規模較大,教師無法顧及全部學生的活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