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呼吸(二)
1、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2、了解氣體變換及氣體運輸。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呼吸運動的原理。
難點:氣體交換。
教具 ppt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
教 學 過 程
【刨設情境,導入新課】
呼吸系統主要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同時還需要呼吸肌的參與。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呼吸運動
(一)呼吸肌
1、呼吸肌指肋間肌和膈肌。
2、肋間肌是兩根肋骨之間的兩組肌肉,稱為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
膈肌是把胸腔與腹腔分隔開來的橫膈。
(二)肋骨的運動
1、演示肋骨運動的實驗裝置,注意觀察“肋骨”運動時“胸廓”的前后直徑的變化和左右直徑的變化。
2、把手放在胸部,體驗肋骨收縮舒張時胸廓的變化。
【結論】 當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上舉,胸廓體積增大。
(三)膈肌的運動
1、演示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注意脫察“膈肌”運動時“胸廓”上下直徑的變化和“肺”體積的變化。
2.做腹部上下起伏運動,體驗上述過程。
(四)呼吸運動
是指肺泡內氣體與大氣的交換。依靠呼吸運動來完成。
1、吸氣:肋間外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膈肌頂部下降→導致胸廓前后徑、上下徑增大→胸腔容積增大→肺隨之擴張→導致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外界氣體進人肺泡。
2、 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下降,膈肌頂部回升→導致胸廓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都縮小,胸腔容積縮小→肺借彈性回縮力回縮,導致肺內氣壓大于大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泡
活 動:研究運動對呼吸頻率的影響。
分別測定安靜休息和高抬腿3分鐘后,每分鐘的呼吸頻率。
安靜呼吸頻率約16——18次/分。高抬腳3分鐘后,呼吸頻率可達約40次/分。
二、氣體交換
1、實驗演示:比較人體呼出氣體和吸入氣體成分的差異 備注
(1) 氧氣含量的比較:蠟燭在兩種氣體中燃燒的長短
(2) 二氧化碳氣體含量的比較:兩種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情況
現象:大氣(吸入的氣體)中蠟燭燃燒的時間更長
大氣(吸入的氣體)不易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而呼出的氣體易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更小,二氧化碳的含量更多。
1、 氣體交換:
(1)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氣體與周圍毛細血管中血液里的氣體進行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2) 組織內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內的氣體與周圍毛細血管中血液里的氣體進行交換,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練習:下表為人體吸入氣體、呼出氣體和肺泡內氣體容積的百分比。
氣體成分 吸入氣體 呼出氣體 肺泡內氣休
氧氣 20.96 16.4 14.3
二氧化碳 0.04 4.1 5.6
氦氣 79.00 79.5 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