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呼吸(精選4篇)
人體的呼吸 篇1
1、了解解消化系統的器官組成。
2、了解各部分的名稱和何置。
3、了解消化腺的種類、分布和主要功能。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1、鼻腔內鼻毛黏膜的作用
2、 氣管內黏膜的作用
難點:肺的結構特點 教具 ppt課件、豬肺一只或、玻璃管一根。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
教 學 過 程
【刨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用手緊緊地捂住自己的嘴和鼻,計算一下,你和你的同學能堅持多長時間不呼吸?
結果:如果不呼吸,不到一分鐘,人就會滿臉漲紅,青筋鼓露。要是停止呼吸2~5分鐘,人就會死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呼吸:人體通過呼吸系統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即隨著胸、腹部的起伏,外界的新鮮空氣進入肺部,為人體提供氧氣。同時,又把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一、呼吸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呼吸系統包括肺呼吸道和控制呼吸的肌肉。
(一)呼吸道
1、 組成:鼻、咽 、喉 、 氣管和支氣管。
2、 功能:空氣進出體內的通道。同時又是保護身體健康的一條衛生保護線。
(1)、鼻:前部長有鼻毛,能濾去空氣中的灰塵顆粒。
內表面有黏膜,其中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膜腺,毛細血管能調節吸入的空氣溫度。
黏液腺分泌黏液,使鼻腔濕潤,并可粘住吸人的灰塵和細菌,形成鼻涕。
(2)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有黏膜并分布黏液腺和纖毛。
(3)痰的形成:黏液腺分泌的黏液粘住灰塵和細菌,形成痰。纖毛作麥波式擺動,
把痰推向喉部。然后經咳嗽咳出體外。
注意:不能隨地吐痰的原因:痰中含有各種病菌,經咳出干燥后,會隨灰塵漂浮在中,人吸入后可能患上疾病。
活動:觀察豬肺的形態結構
過程:1、取一只新鮮的豬肺
2、觀察氣管、支氣管、肺泡
3、用玻璃管插入肺的支氣管,用口吹氣,可以看到肺明顯增大
4、辨認肺泡和毛細血管。
(二)肺
備注
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氣體交換的場所,位于胸腔,主要由肺泡和細支氣管組成。
適宜于肺泡和血液之間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
1、 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且管壁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
2、 肺泡數量大,內表面積大。
練習:
1、下列不是鼻腔內部的生理功能的一項是(a)
a、產生嗅覺 b、濕潤空氣 c、清潔空氣 d、溫暖空氣
2.人體內形成痰的場所是(b)
a、鼻 b、氣管與支氣管c、喉 d、咽
3.鼻黏膜內毛細血管的作用是 (d)
a、清除雜物 b.分泌黏液 c.黏附細菌 d、溫暖冷空氣
4、下列不具有清潔空氣功能的器官是
a、鼻 b、咽 c、氣管 d、支氣管
5、氣體從外界進入人體血液內的路線是 (a)
a、鼻腔一咽一喉一氣管一支氣管一肺泡一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b、鼻腔一喉一咽一氣管一支氣管一肺泡一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c、鼻腔一喉一咽一氣管一肺泡一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d、鼻腔一咽一喉一支氣管一肺泡一肺泡外的毛細血管
6、下列各項論述是關于用鼻呼吸的優點,但有一項不正確,應該是 (a)
a、鼻黏膜內的嗅細胞可以感受氣味的刺激
b、鼻黏膜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能溫暖吸入的冷空氣
c、鼻毛能阻擋吸人的空氣里的塵埃
d、鼻黏膜分泌黏液,可以清潔、濕潤吸人的氣體
7、肺泡外纏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這是因為 (b)
a、有利于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b、有利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c、有利于氣體在ffil液里的運輸 d、與氣體交換無關
作業:
備注
板書設計:
一、呼吸系統的組成和結構
(一)呼吸道
1、 組成:鼻、咽 、喉 、 氣管和支氣管。
2、 功能:空氣進出體內的通道
(二)肺
1、肺泡外布滿毛細血管,且管壁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
2、肺泡數量大,內表面積大。
教學
后記
(反思)
人體的呼吸 篇2
1、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2、了解氣體變換及氣體運輸。
教材
重點
難點 重點:呼吸運動的原理。
難點:氣體交換。
教具 ppt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
教 學 過 程
【刨設情境,導入新課】
呼吸系統主要由呼吸道和肺組成,同時還需要呼吸肌的參與。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呼吸運動
(一)呼吸肌
1、呼吸肌指肋間肌和膈肌。
2、肋間肌是兩根肋骨之間的兩組肌肉,稱為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
膈肌是把胸腔與腹腔分隔開來的橫膈。
(二)肋骨的運動
1、演示肋骨運動的實驗裝置,注意觀察“肋骨”運動時“胸廓”的前后直徑的變化和左右直徑的變化。
2、把手放在胸部,體驗肋骨收縮舒張時胸廓的變化。
【結論】 當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上舉,胸廓體積增大。
(三)膈肌的運動
1、演示膈肌運動的實驗裝置,注意脫察“膈肌”運動時“胸廓”上下直徑的變化和“肺”體積的變化。
2.做腹部上下起伏運動,體驗上述過程。
(四)呼吸運動
是指肺泡內氣體與大氣的交換。依靠呼吸運動來完成。
1、吸氣:肋間外肌、膈肌收縮→肋骨向上向外移,膈肌頂部下降→導致胸廓前后徑、上下徑增大→胸腔容積增大→肺隨之擴張→導致肺內氣壓小于大氣壓→外界氣體進人肺泡。
2、 呼氣:肋間外肌、膈肌舒張→肋骨下降,膈肌頂部回升→導致胸廓前后徑、左右徑、上下徑都縮小,胸腔容積縮小→肺借彈性回縮力回縮,導致肺內氣壓大于大氣壓→肺內氣體排出肺泡
活 動:研究運動對呼吸頻率的影響。
分別測定安靜休息和高抬腿3分鐘后,每分鐘的呼吸頻率。
安靜呼吸頻率約16——18次/分。高抬腳3分鐘后,呼吸頻率可達約40次/分。
二、氣體交換
1、實驗演示:比較人體呼出氣體和吸入氣體成分的差異 備注
(1) 氧氣含量的比較:蠟燭在兩種氣體中燃燒的長短
(2) 二氧化碳氣體含量的比較:兩種氣體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情況
現象:大氣(吸入的氣體)中蠟燭燃燒的時間更長
大氣(吸入的氣體)不易使澄清石灰水變混濁,而呼出的氣體易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結論: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氧氣含量更小,二氧化碳的含量更多。
1、 氣體交換:
(1) 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肺泡內的氣體與周圍毛細血管中血液里的氣體進行交換,血液由靜脈血變成動脈血
(2) 組織內的氣體交換:組織細胞內的氣體與周圍毛細血管中血液里的氣體進行交換,血液由動脈血變成靜脈血
練習:下表為人體吸入氣體、呼出氣體和肺泡內氣體容積的百分比。
氣體成分 吸入氣體 呼出氣體 肺泡內氣休
氧氣 20.96 16.4 14.3
二氧化碳 0.04 4.1 5.6
氦氣 79.00 79.5 80.1
合 汁 100.0 100.0 100.0
請依掘上表回答問題:
1.由肺內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相比較.在容積的百分比上有何不同?肺泡內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相比較.在容積的百分比上有何不同?
2.肺泡內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相比較,在容積的百分比上有何不同?這表明了什么?
3.如何解釋肺泡內的氣體與呼出氣體的不同?
4.為了證實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最簡單的方法是什么?為什么?
解析1.由肺內呼出的氣體與吸入的氣體的不同點主要是氧氣減少而二氧化碳增加;肺泡內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的不同點是氧氣的百分比更少,而二氧化碳更多。
2.在吸入的氣體中,氧氣約占2l%,而肺泡中的氧氣僅占14.3%,兩者相比
較,表明已有6.7%的氧氣擴散到血液中,被組織細胞所利用。而在吸入的新鮮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容積僅占氣體總容積的萬分之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肺泡內的氣體中卻占5.6%,這表明這些二氧化碳完全是由組織細胞所產生的。
3.肺泡內的氣體與呼出氣體的不同,是由于每次呼出的氣體中,開始的一部分是上次吸入的新鮮空氣殘留在呼吸道中的,因此這種不同,實際上是呼吸道內存留的氣體和肺泡中的氣體混合的結果。
4.方法是:人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比較多的二氧化碳。人們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的時候,就會發生化學反應,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是由于生成另外一種白色的碳酸鈣沉淀的緣故。
備注
板書設計:
一、呼吸運動
二、氣體交換
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2、組織內的氣體交換:
教學
后記
人體的呼吸 篇3
一、設計思路
呼吸是人體共有的生命現象,有關呼吸系統的知識,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書本內容,然后通過角色扮演,每個小組代表一種器官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介紹本器官的特點和功能,這樣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有關呼吸運動,學生有親身體會。首先讓學生親身體驗呼吸,認識到呼吸與胸廓的擴大和縮小有關;然后通過演示實驗以及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分析呼吸運動的原理,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氣體交換的過程是教學難點,通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現象、分析氣體成分數據,解釋氣體成分變化的原因。最后選擇有代表性的幾位同學測定其肺活量,然后通過比較肺活量值,說明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這節內容,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完成“呼吸系統的組成”和“呼吸運動的過程”;第二課時完成“氣體交換”和“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了解各部分的結構特點及其功能。
②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
③概述氣體交換的過程。
2.能力目標:
①初步學會分析胸廓運動與呼吸的關系。
②掌握人體吸入氣體和呼出氣體成分測定的方法,初步學會測定肺活量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呼吸系統的知識的學習,關注自己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②增強自己的環境保護意識,為當地環境保護作貢獻。
三、學習重點和難點
學習重點:
①呼吸系統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
②呼吸運動的原理。
③氣體交換的過程。
學習難點:
①理解胸廓運動與呼吸的關系。
②氣體交換的過程。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 觀看圖片,思考:為什么要給“非典”病人用呼吸機?這說明什么? 展示一組“非典”病人用呼吸機搶救的圖片,引到學生認識到呼吸對于生命的重要。創設教學情境引出課題《呼吸》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引入新課,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促使學生關注環境。
呼吸系統的組成
閱讀課本115頁的圖,每組第一名同學抽簽選擇號碼,然后挑選相應的小帽子,看誰又快又準。
每個小組代表一種器官,由第二名同學開始以第一人稱的形式介紹本器官的特點和功能,本組的其他同學可以補充。看哪一組介紹的最好。(先閱讀課本有關內容作知識鋪墊)
根據剛才的學習、結合平時的生活積累,說說生活中應養成的衛生習慣。 老師自制六只小帽子,上面分別寫有“鼻”、“咽”、“喉”、“氣管”、“支氣管”、“肺”。
設計好兩個游戲活動:(1)對號入座;(2)自我介紹。
教師介紹游戲規則,組織指導游戲活動,并對各組的表現進行恰當評價。
健康小博士:呼吸系統對人體的生命活動非常重要,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應養成哪些好的衛生習慣? 通過角色扮演,按小組先對號入座,讓學生知道各器官的位置。然后由學生自己依次介紹各器官的知識。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的行動,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呼吸運動 自我體驗:右手放在胸部的右下方、左手放在鼻孔的前面。思考:胸廓發生了什么變化?
觀察演示實驗:肋間肌和膈肌收縮,引起肋骨上升和膈的位置下降,從而引起胸廓擴大,肺的容積擴大,外界氣體進入肺,完成吸氣動作。(呼氣動作正好相反) 設計自我體驗活動,讓學生體會到呼吸時胸廓的擴大和縮小。
展示“肋骨運動模型”和“膈肌運動模型”,引導學生理解肋骨和膈的位置變化與胸廓變化的關系。 通過親身感受,體驗呼吸。
呼吸運動的原理是教學難點,通過演示實驗以及flash動畫,幫助學生理解,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
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教學內容: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道和肺,其中呼吸道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并能對吸入的空氣進行處理;肺是呼吸系統的主要部分,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總結本節課教學內容。
金點子:作為一名無錫市民請你就“怎樣提高無錫的空氣質量、改善生活環境?”出謀劃策。 引發學生關注環境,加深對環保問題的思考,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引言 學生思考,產生求知欲望。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呼吸系統的組成,呼吸運動的過程,我們知道,通過呼吸運動,外界空氣進入了肺,那么,這些氣體怎么到達人體的各個組織細胞呢?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氣體交換》 通過設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氣體交換 學生代表演示實驗過程,其余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分組討論、交流。
學生回答:
1.實驗中用夾子夾緊b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證吸入的氣體中沒有二氧化碳。可以看到a試管中有氣泡產生。
2. 實驗中用夾子夾緊a橡皮管的目的是保證呼出的氣體進入b試管中的石灰水里。可以看到有氣泡產生,石灰水變渾濁。
仔細閱讀表中數據資料,分析得出結論:呼出氣體中氧氣的含量減少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主要原因是氣體在肺內進行了交換。
觀察思考,內化形成知識體系。 出示“人體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實驗裝置,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組織學生討論:
1.實驗中用夾子夾緊b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現什么現象?
2.實驗中用夾子夾緊a橡皮管的目的是什么?出現什么現象?
出示“吸入氣體、呼出氣體成分數據表”,引導學生分析數據,解釋數據變化的原因。
出示“人體氣體交換和運輸示意圖”,完整闡述氣體交換的過程。 通過學生親自實驗、觀察現象,得出結論: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這樣用事實說明問題,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數據的分析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可以讓學生明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除了二氧化碳外,還有氧氣和其他氣體,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比氧氣少,只是相對吸入的氣體中二氧化碳而言,其含量相對增加了。可以培養學生辨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運動對呼吸的影響 學生代表分別測定肺活量,另一位學生記錄測定值。
分組討論、得出結論: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大,說明運動與呼吸是有影響的。 準備肺活量計,將它調整到測定狀態。有目的的選擇幾位學生,測定其肺活量。
組織學生分析收集到的數據,思考:運動與呼吸的關系。 由學生自己測定、收集數據,然后分析數據,用數據說明運動對呼吸的影響,這樣比直接給出數據或直接講道理更有效,學生更能信服。
課堂小結 總結歸納:外界空氣中的 氧氣通過呼吸運動進入肺,通過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進入血液,再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部,最后血液與組織細胞進行氣體交換,進入氧氣組織細胞。二氧化碳排出的途徑正好相反。 這兩節課我們學習了人體的呼吸,請思考:外界空氣中的氧氣怎樣到達人體的各個組織細胞,組織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通過什么途徑排出體外的? 將兩節課的重點內容歸納,使分散的知識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人體的呼吸 篇4
一、課程標準: 本章位于《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二、教材分析: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教學目標(一) 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后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么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么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松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腭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9.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后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作業:書46頁練習題1、3。板書設計: 第一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鼻 咽 喉 氣體的通道,并使氣體溫暖、濕潤、清潔呼吸系統 呼吸道 氣管 支氣管 肺: 氣體交換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