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概念和類型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首先引導學生復習生物群落的概念,指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叫作生物群落。然后舉例說明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最后提出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構成一個統一的自然系統,叫作生態系統。提出本節課的學習課題。
二、通過實例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生態學的研究目的,實例如下。從實例認識到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境關系密切,需要要生物去羅和無機環境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
例如:ddt的使用
三、以一個森林生態系統為例,分析說明一個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為闡述生態系統的概念奠定基礎。
1.“森林生態系統”教學資料的呈現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可供閱讀的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另一種方式是可供觀看的關于森林生態系統的錄像。
學生分析說明森林生態系統時,采用討論的方式,教師由淺入深設計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如:此生態系統的組成情況?此生態系統各成分之間的相互關系情況?此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情況?等等。如果學生討論時有偏差,教師可作為參與討論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將學生知之不全的內容補充出來,引導學生全面、正確地進行分析。
討論中,教師力求做到引導學生分析出以下問題:①從范圍看,任何一個森林生態系統都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②從生物與非生物關系看,森林中的喬木、灌木和草被等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存能量的有機物質,各種植食性動物依賴綠色植物而生存,植食性動物又是肉食性動物的物質和能量的來源;③通過這種營養聯系,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才能形成一個自然系統。在這個自然系統中,物質不斷地循環,能量不斷地流動。
討論結束時,引導學生將討論的結果擴展,引申到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都應具備類似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2.生態系統概念的教學,首先根據上面對森林生態系統討論的結果,歸納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所應具備的特征,引導學生得出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就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在歸納生態系統概念時,應盡量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如果歸納的不夠準確或全面,教師可以用森林生態系統的實例進行提示,最后由學生完整得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學生歸納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后,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一是引導學生根據生態系統的概念列舉一些生態系統的實例,或反過來由教師列舉一些實例讓學生判斷是否是生態系統;二是引導學生注意區分生態系統與生物群落兩個概念。以此來強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理解。
3.不管是學生自己列舉生態系統的實例,還是教師列舉一些實例由學生判斷,都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教師把自己當作是參與討論者身份,而不是一個居高臨下的教育者身份,如果學生列舉的實例不屬于生態系統,應引導學生從生態系統的概念出發,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而不應該簡單地由教師作出判斷,在討論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強化認識;二是教師應注意列舉的實例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代表性不強,教師應列舉一些典型的生態系統與學生共同討論,如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常見的陸地陸生生態系統與水生生態系統等,以便為后面生態系統類型的教學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