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第三節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并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數據的能力.
對于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塊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并運用數學坐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征,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數據的解讀能力,即信息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類型及特點.
b,通過學習,自己能理解并說出被動運輸與主動運輸方式的異同點.
c,闡述主動運輸對細胞生活的意義.
d,正確解讀坐標數據圖表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參與集體討論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情感目標
a,養成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嚴謹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生命現象的闡釋,體會生命的偉大與神奇,培養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科學的情感態度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2)圖表數據的解讀
教學難點:
(1)主動運輸的特點,過程和意義
(2)圖表數據的解讀
4. 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了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跨膜運輸實例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并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并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并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采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復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這個脂雙層膜模擬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樣的分子能夠通過 什么樣的分子不能通過 ⑶,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⑷,觀察此圖,聯系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 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并歸納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