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三)
1.掌握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血液變化的規律。
2.了解脈搏產生的原因及測量方法。
教材
重點
難點 教學重點: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血液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以及血液變化的規律。
教具 ppt課件
教學
方法 講授、討論、活動
教 學 過 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某同學因不講究衛生引起下肢皮膚發炎,醫生建議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輸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靜脈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達下肢皮膚發炎處的嗎?
(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已有知識經驗:哺乳動物的血液循環途徑和人體內心臟血管的相關知識。為使問題順利解決,教師可將問題分層細化(分五個步驟進行):
(1)抗生素在人體內的起始點在哪里?(手背的靜脈內,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動嗎?流向哪兒?教師引導學生從靜脈的概念入手,因學生已知靜脈是與心房相連,把全身各處的血液送回心臟的血管,故不難回答流回到了心臟(抗生素也就自然到達心臟,必須指出回到右心房,進入右心室)。
(3)與右心室相連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嗎?與右心室連接的血管是肺動脈,而送到下肢去的動脈應是主(體)動脈。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從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應是從主動脈出來,而主動脈與左心室相連,也就是說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達下肢;問題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臟的應是靜脈,與左心房連的是肺靜脈,即血液由肺靜脈流回到左心房,進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過主動脈,然后逐級分支到達下肢毛細血管(由于內環境知識要在第六冊講解,教師只要講到毛細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學生問題可簡單介紹)。
在以上分析時,為加強理解,防止遺忘,教師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記錄:
手背處靜脈→右心房→右心室→肺動脈→肺部
下肢血管←主動脈←左心室←左心房←肺靜脈
(三)概況總結
1.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途徑。學生已經知道,血液流動的動力來自于心臟,血液從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心房,結合以上分析血液有兩次出心室,兩次進心房。
備注
以左心室為起點的循環,把血液送到全身各處,稱為體循環;以右心室為起點的循環,把血液送到肺部,稱為肺循環。請同學們自己歸納出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途徑
體循環:左心室→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各處毛細血管→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2.血液變化的規律:著手點是血液經過肺部毛細血管后得到了氧氣,成為動脈血,進入肺靜脈,此時應特別強調肺靜脈中流的是動脈血,之后進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從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處的是動脈血,與周圍組織進行氣體交換后,變為靜脈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結論:
(1)肺循環:靜脈血變為動脈血。體循環:動脈血變為靜脈血。
(2)肺靜脈內流動脈血,肺動脈內流靜脈血。
(3)肺循環與體循環是同時進行的,無先后順序。
3.脈搏
(1)測量部位—— 腕部橈動脈。
(2)脈搏每分鐘次數與心跳次數一樣,成年人安靜時約75次∕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