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設計思想]
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調整,讓學生在了解有關光合作用探究經典實驗基礎上,通過思考、討論、交流、修正,體會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學會構建模型的基本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理念。
[教學目標]
1.知道:有關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學家及其經典實驗。
2.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實驗的過程及其設計思路。
3.陳述:光合作用經典探究實驗的基本結論,并構建光合作用過程模型。
[教學重點]實驗的過程及其設計思想
[教學難點]實驗設計思想
[教學方法]誘導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講述
[教學設計]
〖溫故知新〗
1.葉綠體中的光合作用色素有哪些種類?分別是什么顏色?分別吸收哪些光?
2.在色素分離實驗中,某同學共做了4個濾紙條,其中3個濾紙條得到了清晰的色素帶。試描述在濾紙條上,從上到下的色素帶名稱。試解釋另外1個濾紙條沒有得到清晰的色素帶可能的原因有哪一些?
〖教學導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人們對光合作用過程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歷程。該探索歷程不僅充分展示了人類的聰明才智,而且人類對光合作用的深層探索仍在進行。
〖過程設計〗
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板書)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場所?條件?原料?產物?能量轉換?),并通過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發生的特例。
【思考1】沒有葉綠體,能否進行光合作用嗎?
(能,例如藍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
(1)普利斯特利實驗(1771年):(多媒體展示其示意圖)
實驗過程:學生閱讀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實驗的過程和現象。
實驗分析:①實驗自變量是植物的有無。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蠟燭燃燒(小鼠存活呼吸)時間延長。
實驗結論:(學生討論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氣的能力。
構建模型:用簡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氣的作用。
污濁空氣→綠色植物→新鮮空氣
【思考2】普利斯特利實驗存在哪些問題?
實驗有時是失敗的,沒有發現光照在實驗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實驗(1779年):
實驗過程:重復進行普利斯特利實驗500多次。
(培養學生學習英格豪斯堅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實驗結論:(學生討論交流)證明普利斯特利實驗只有在光照條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補充:1785年科學家證實植物體更新空氣是因為吸收co2,放出o2。
構建模型:(學生對所得模型進行具體化修正)
光照
↓
co2→綠色植物→o2+淀粉
(3)薩克斯實驗(1864年):(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多媒體展示其示意圖)
實驗步驟:(多媒體展示,要求學生學會鑒定葉片中淀粉的技術方法)
將綠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時。選擇一片葉,用遮光板從兩面夾住部分葉片。將植物在光照條件下放置一段時間。將該葉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過沸水浴處理一段時間。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氣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過完成以下實驗分析,加深對實驗的理解。)
【思考3】實驗中的自變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變量是有無光照。用遮光板遮光,達到控制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