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關鍵是以什么形式學,怎么學。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沒有經過一定的思考、實驗、質疑、表達以及修正自己看法的機會,那么他的學習是被動的。要想建立完整、牢固的知識體系,就必須讓學生自己體驗探究的過程,去主動地參與活動,在知識的形成、聯系、運用過程中,也會養成他們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也正是這些,決定了作為教師,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能再是“授之以魚”,而要扮演“授之以漁”的角色了。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改變以往陳舊的教學習慣,用新的模式與之相適應;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以發展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學生探究活動為手段,以發揮學生主動性為途徑,讓學生把知識掌握得更好。
本次課通過對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的回顧,讓學生“化身為科學家”,去親身探究、理解科學家是如何發現前人觀點的,實驗設計存在缺陷時,又是如何思考出解決之道,設計出更加完善的實驗,再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的結論的。以此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嘗試。
一、教材分析
1.地位。
光合作用的發現史,是建立在初中生物教材講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礎知識上的。考慮到學生對光合作用似懂非懂的實際情況,本次課以幾個著名實驗為基礎,引導他們更加深入地從產物、條件和場所等方面進行探究,從而構建出完整的光合作用概念,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光合作用打基礎。
2.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中的各實驗步驟、結論、缺點。
3.教學難點。
光合作用的各實驗如何巧妙地連接起來,如何過渡,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從而得出正確結論。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并能簡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反應場所。
2.能力目標。
學習各位科學家的發現過程,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探究的手段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3.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發現的艱辛、科學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進而說明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2)學生通過體驗科學探究一般過程,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養成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探究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主體
多媒體播放外星人進攻地球的影片(3分鐘),質疑:為什么外星人要進攻地球?在學生仔細看影片的基礎上,可以知道:為了奪取地球上豐富的能源物質。教師進一步質疑:這些能源物質從哪兒來?(太陽能轉化。)那么又是什么作用才能將太陽能轉化為各種有機物中儲存的豐富能量呢?學生思考(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此一環扣一環地引出光合作用。
(二)回顧復習,引出主題
在初中學過一些關于光合作用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作為本次課的線索。我們寫出這個反應式只花了幾分鐘,可科學家們發現它卻用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歲月。
(三)引歷史資料,講解歷史,探究光合作用的反應物
(四)探究光合作用的生成物
(五)探究光合作用的反應場所和其他
(六)完善知識結構,激發繼續探究欲望
(七)總結內化
學生把完成了的方程式細心體會,相互交流,體驗探究的成果,并做一些練習進行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