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因子的發現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掌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兩個實驗的過程和原理,以及從實驗中得出的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二)能力目標
通過重演科學家發現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和實驗設計的基本步驟。
(三)情感目標
1、概述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過程,認同科學認識是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
2、通過學生自己設計驗證性實驗,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科學思維和創新的能力。
(四)重點難點
1、重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2、難點: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原理和過程。
課時說明
本節內容1課時,授課過程(包括與學生的互動)大約用時30 min,例題解析以隨堂練習的方式完成,課后練習可作為作業。對于例題解析和課后練習可根據時間情況靈活選用。
導入:有趣的生物遺傳現象
1、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2、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另外,“老子英雄兒好漢”“將門生虎子”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遺傳的作用(這兩句俗語還要考慮家庭教養環境的影響,與本文無關,不再贅述)。
概括:生物親代與子代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常常相似,這就是遺傳現象。
一、人類對遺傳本質的探究
19世紀中葉,孟德爾通過植物的雜交實驗提出生物的每一個性狀都是通過遺傳因子(后稱基因)來傳遞的。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中成單存在,配子結合(受精作用)后,遺傳因子又恢復到成對狀態。
19世紀末,科學家研究了生物生殖過程中細胞的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和受精過程,了解到染色體的活動有一定的規律:體細胞(2n);配子(n);受精卵(2n)。
據此,有人設想:莫非遺傳因子就是染色體,一條染色體就是一個遺傳因子?這不可能,因為生物的性狀很多,而染色體的數目有限。那么,一定是一個染色體上有許多個遺傳因子(基因)。基于這樣的認識,19xx年薩頓和鮑維里提出遺傳因子存在于染色體上的假說。后來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仲老師語錄:
在人類前行的文明史上,每一個偉大的假設都跟隨著一個偉大的發現。 :)
在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還是蛋白質是遺傳物質的實驗中最關鍵的設計思路是什么?
(必須將蛋白質與dna分開,單獨、直接地觀察它們的作用,才能確定究竟誰是遺傳物質。)
二、dna作為遺傳物質具備的條件
1、分子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但在特殊情況下又能產生可遺傳的變異;
2、能自我復制,前后代保持一定的(連續性);
3、能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控制生物的新陳代謝和性狀;
4、具有存儲巨大數量遺傳信息的能力。
什么結構或物質具備這些條件呢?
三、核酸(dna、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證據
證據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dna是遺傳物質
(一) 格里菲思細菌轉化實驗
1、兩種菌落的比較
菌落
莢膜
毒性
r型細菌菌落
粗糙
無莢膜
無毒
s型細菌菌落
光滑
有莢膜
有毒
2、實驗過程
3、小結
步驟
方 法
現 象
結 論
1
r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正常
r菌無毒性
2
s菌活菌注射
小白鼠死亡
s菌能使小白鼠致病
3
s菌高溫滅活
小白鼠正常
加熱殺死的s菌不使小白鼠致死
4
高溫滅活:s菌+r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