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因子的發現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分析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闡明分離定律”是課程標準對本節內容提出的基本要求。本節教材的編寫特點也適于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并且高中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基礎和較強的理性思維能力。基于以上考慮,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思路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生活動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教學意圖
交流、探討身邊的生物遺傳現象是否符合“融合遺傳”的觀點。第1課時
組織學生討論:哪些遺傳現象符合“融合遺傳”的觀點?哪些遺傳現象與“融合遺傳”相矛盾?
講述:列舉典型的實例,如不同顏色的牡丹花、桃花,黑毛羊與白毛羊等,說明生物的遺傳不遵循“融合遺傳”的客觀事實。
設疑:在140多年前孟德爾通過雜交實驗揭示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孟德爾為什么能揭示這一科學奧秘?組織學生交流對孟德爾的初步了解。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交流對孟德爾的初步認識。講述:結合學生的匯報,主要對孟德爾做以下簡介。①孟德爾自幼酷愛自然科學,通過對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學習,孟德爾具有了雜交可使生物產生變異的進化思想,以及應用數學方法分析遺傳學問題的意識。②在實踐中孟德爾選用豌豆、玉米、山柳菊等植物,連續進行了多年的雜交實驗研究,其中最成功的是豌豆實驗。③當時科學界開展對多種動植物的雜交實驗,孟德爾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創新研究方法,如從單一性狀入手觀察分析遺傳結果;用前人從未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用過的數學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研究;敢于挑戰傳統的觀點,提出了顆粒遺傳的思想等。
設疑:豌豆具有哪些特點?為什么說孟德爾最成功的雜交實驗是豌豆雜交實驗?孟德爾是如何揭示生物遺傳奧秘的?
初步了解孟德爾在遺傳實驗研究中方法的創新、思維方式的創新、敢于沖破原有觀念的精神。結合圖解,分析總結
1.為什么用豌豆作實驗材料,結果會可靠?
2.雜交實驗的含義是什么?
3.如何通過純種間的雜交獲得雜種后代?
概述自交、雜交的概念。
通過實例分析,辨析相對性狀的概念。
結合板圖,觀察分析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過程,總結顯性性狀、隱性性狀與相對性狀之間的關系。
講述:結合掛圖或幻燈片、課件講述豌豆的結構特點:①豌豆自花傳粉(且閉花受粉),結果是:自花傳粉(自交),產生純種;②豌豆花大,易于進行人工雜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他花粉的干擾)—授粉(采集另一種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頭上),獲得真正的雜種;③具有穩定遺傳的、易于區分的性狀,如豌豆莖的高度有懸殊的差異,通過觀察很容易區分,進行數據統計。講述:結合上述內容,給出相對性狀、自交、雜交、正交和反交等概念。
設疑:孟德爾是如何通過豌豆雜交實驗來揭示分離定律的?
講述:邊板圖邊敘述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
師生共同解決問題,為學生闡明“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做鋪墊。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出問題。
1.為什么子一代表現高莖?矮莖性狀消失了沒有?
2.為什么子二代又出現了矮莖?如果不用數學統計的方法分析遺傳結果,會發現f2呈現3∶1的數量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