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因子的發現
3.在規律性的遺傳結果中,內含的實質規律是什么?
圍繞這些問題,進行短時間的討論。
給出顯性性狀、隱性性狀、性狀分離的概念。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給予學生發散思維、啟動已有知識的空間。使學生理解孟德爾的科學研究方法。
邊聽講邊掌握遺傳圖解的繪制要點,概述顯性遺傳因子與顯性性狀、隱性遺傳因子與隱性性狀之間的關系;說明純合子、雜合子的概念;概述孟德爾對性狀分離的解釋要點。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結合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圖解,引導學生分析:孟德爾是如何解釋子一代只出現顯性性狀的?為什么子二代會出現性狀分離,且分離比為3∶1? 師生共同解決疑惑的問題,強化對概念的學習。結合圖解閱讀教科書,闡明孟德爾假說的內涵,概括孟德爾假說的要點。
(1)生物體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遺傳因子之間既不會相互融合,也不會在傳遞中消失。
(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
(3)生物體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
(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遺傳圖解1 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圖解
在講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進一步理解孟德爾假說的含義。
培養自學能力,使學生在反饋、思考中進一步突破難點。 課下思考與討論,有可能的話繼續查閱相關的資料。設疑引導學生課后思考:孟德爾假說與“融合遺傳”觀點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在人們還沒有認識到配子的形成和受精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時,你如何認識孟德爾假說的深刻意義?
遺傳因子分離、配子隨機組合真的能出現3∶1的結果嗎?
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思維,體會孟德爾假說的創新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下一節課教學做鋪墊。
依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講述自己的看法。第2課時
針對上節課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見解。
設疑:孟德爾在不知道遺傳因子是什么的情況下,用抽象的遺傳因子來分析雜交實驗結果。提出了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在配子中單個出現的假說,是超越自己時代的一種非凡的設想。生物體在進行有性生殖時,遺傳因子分離,配子隨機組合真能出現3∶1的性狀分離現象嗎?讓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體驗孟德爾的假說。
激發探究心理,明確模擬實驗的目的。
理解遺傳因子分離與配子隨機組合的意義。
學生閱讀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思考以下問題。
1.兩個小桶代表什么?兩個小桶中的d小球和d小球代表什么?
2.為什么每個小桶內的d小球和d小球數目都是10個?
3.分別從兩個小桶內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的含義是什么?
4.將抓取的小球放回原來的小桶內,搖勻,按步驟(3)重復做50~100次的含義是什么?
指導學生閱讀實驗的目的要求,明確相關的問題。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確實驗要求。
1.兩個小桶分別代表生物體的精巢和卵巢;d小球和d小球分別代表含有顯性遺傳因子和隱性遺傳因子的配子。
2.每個小桶內的d小球和d小球數目都是10個,確保雌、雄配子數目相等。
3.分別從兩個小桶內抓取一個小球組合在一起的含義是:模擬雌、雄配子的隨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