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因子的發現
4.將抓取的小球放回原來的小桶內,搖勻,按步驟(3)重復做50~100次,是為了確保觀察樣本數目足夠多。雌、雄配子結合的機會相等。
準備實驗材料用具。巡回檢查、指導學生做實驗。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將模擬實驗與遺傳實驗相結合,明確每一實驗步驟的真正意義。
理解模擬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記錄能力、合作能力。
兩人一組,進行實驗記錄,統計結果。
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思考:為什么全班的實驗結果與預期的結果更接近?如果孟德爾在研究遺傳實驗時,只統計10株豌豆雜交結果,他還能正確解釋性狀分離現象嗎?
組織學生匯報,統計全班的實驗結果,引導學生將每個小組的實驗結果與全班總的實驗結果作比較,比較的結果說明了什么? 體驗用數學統計方法分析實驗結果的必要性。 理解遺傳因子分離、配子隨機組合的意義。體會孟德爾提出的假說的含義。將實驗結果與孟德爾的雜交實驗結果作比較,幫助學生理解“實驗樣本數量足夠大,是滿足統計學規律的必要條件之一。”討論孟德爾的假說是否合理。
設疑:孟德爾假說合理地解釋了豌豆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但是作為一種正確的假說,僅能解釋已有的實驗結果是不夠的,還應該能預測另一些實驗結果。孟德爾是如何實現這一目的的呢?
講述:孟德爾的測交實驗,給出測交概念,指導學生通過繪制遺傳圖解,預測測交實驗的結果。巡視檢查學生習作的情況。
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
使學生在習作中鞏固繪制遺傳圖解的基本方法。
繪制遺傳圖解,進一步掌握繪制遺傳圖解的方法,理解測交實驗的過程,預測實驗結果。
自查、糾正錯誤。
通過課件或板圖,展示規范的測交遺傳圖解,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給予及時的糾正。
遺傳圖解2 一對相對性狀測交實驗圖解
思考討論:預測結果與實際結果完全符合。從而驗證了孟德爾的假說。
孟德爾通過測交實驗不僅證明了自己的假說,而且用可見的測交實驗的結果,來體現了生物在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的行為變化規律。
展示孟德爾的測交實驗結果,即用子一代高莖豌豆(dd)與矮莖豌豆(dd)測交,在得到的64株后代中,30株是高莖,34株是矮莖,兩種性狀之比接近1∶1。
設疑: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與預測結果是否相同,這一結果說明了什么?孟德爾設計測交試驗的巧妙之處是什么?
介紹假說—演繹法。
體驗孟德爾實驗方法的創新之處。依據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歸納分離定律。引導學生歸納分離定律。練習繪制概念圖。
進行技能訓練中的實驗設計。
歸納本節的相關概念,繪制雜合子、性狀分離、相對性狀、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概念圖。
結合教材中的技能訓練,讓學生運用遺傳規律進行育種的實驗設計。
梳理、建構相關知識網絡,培養應用相關原理、概念解決問題以及設計實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