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探究結構
課 題
課 型
新 授
本課題課時數:3 本課為第2課時 備課日期 9 月 18日
教 學
目 標
1、理解內力、強度、應力的概念;能進行簡單的應力計算;會用應力和強度的關系來解釋一些日常現象。
2、通過簡單的實驗,使學生加深強度與材料、強度與材料的形狀有密切關系的了解。
3、從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物品以及工程中常見的結構連接,使學生了解結構連接的各種方培養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能力。
教 學 重 難 點 及
對 策
重點:理解強度的概念,強度與應力、強度與材料及材料的形狀、強度與結構的連接的關系。
難點: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相關的現象。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備注
一、引入
二、新課
三、小結
復習。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結構穩固的一個主要因素:結構的穩定性。這節課我們接著學習影響結構穩固的另外兩個因素:結構的強度和結構的連接。那么,什么是結構的強度?
一、結構的強度
1、結構的強度是指結構具有的抵抗破壞的能力。(可與穩定性作比較)
指出:結構的強度是通過構件和材料來體現的。
2、強度與應力
設問:想一想,在材料相同的情況下,構件被破壞的危險程度與什么有關?
a、分析:
⑴內力。構件在外力的作用下會變形,同時其內部各質點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發生了改變,產生一種抵抗外力的力,稱為內力。
一般來說,外力越大,構件的內力隨之越大,構件被破壞的危險就越大。
⑵橫截面積。
演示實驗:在相同外力及材料的條件下,粗細不同的兩根泡沫塑料桿的承重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構件被破壞的危險程度還與它的截面積有關,橫截面積越大,被破壞的危險性越小。
⑶在材料相同的情況下,構件被破壞的危險程度與它的內力以及橫截面積有關,我們把這兩者的比值稱為應力。用公式表示:δ=n/a。
應力:構件單位截面面積所受的內力稱為構件的應力。應力的單位是帕(pa),與壓強相同。
應力又分為正應力和剪(切)應力。同截面垂直的的應力稱為正應力或反向應力;同截面相切的應力稱為剪應力或切應力。
b、深入:
(1)建筑物的支柱是怎樣承受壓力的?假設支柱的橫截面為邊長l的正方形,支柱頂受軸向壓力p,支柱重力g,求支柱的底截面l-l上的應力。
生:討論回答
師:(分析解答)做截面,將柱子上半部分隔離,則其受到的力為p+g。
根據平衡條件可知,內力n=p+g。
所以應力δ=n/s=(p+g)/s。
(2)扭絞的繩子為什么不容易拉斷?拔河用的繩子為什么要做成這個樣子?
生:討論回答
師:分析解答:拔河的時候,繩受到兩邊拉力的作用,內部就產生了抵抗拉力的張力。當張力超過一定值時,繩子就會在應力最大的地方被拉斷。若把多股細繩絞合在一起,既可以防止它們之間的相對移動,保證各股細繩同時受力,實際上也就是有效地增大了繩子的橫截面積,減少了繩子的應力。
3、強度與材料
⑴強度與材料
我們都會有這樣的經驗,用手擠壓紙杯,紙杯就會變形;而用同樣的力擠壓不銹鋼杯,不銹鋼杯的外形則無明顯改變。這說明了結構強度與材料有關。
當應力達到某一極限值時,構件便會被破壞,因而設計中必須使構件的強度留有必要的余量,作為設計時應力的最高限度,這個最高限度值稱為許用應力。許用應力分許用抗壓應力和許用抗拉應力。如表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