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結構的欣賞》教案(精選3篇)
《經典結構的欣賞》教案 篇1
設計者: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第一中學 陳春光
一、教學內容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第四節(蘇教版)的內容。通過對趙州橋、飛檐、斗拱、蛋形椅、補充案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在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藝術的欣賞具有較好的基礎,加上前三節的學習,對結構的欣賞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但大多數都是零散、片面的。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師生互動、觀看視頻、作品的賞析等環節,進行積極思考,形成欣賞角度,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的內涵。
三、設計思路
在本節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分析經典案例,播放補充案例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自主探究、自動構建知識,實現學生能力拓展,開闊學生視野,達到知識遷移目的。總體教學流程為:“復習回顧——情境導入——合作探究、能力展現——歸納、講授新課——能力拓展——開闊視野——總結”。本節內容按排2課時(連排)。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 能力目標:
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典型結構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透過經典結構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難點:學生能從技術、文化等角度欣賞并評階典型結構的設計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環節
活動
時間(大約)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構的有關知識
復
習
回
顧
2
分
鐘
提問:
1.什么叫結構?常見的結構有哪些?受力特點如何?
2.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是什么?
學生回憶、再現、作答
知識準備
新
課
導
入
情
景
導
入
9
分
鐘
1、播放視頻
①趙州橋
②侗族的風雨橋
2、提示:在觀看時注意
①兩橋的結構特點
②兩橋的受力分析
③兩橋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師的提示,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觀看并作好記錄。
通過觀看經典設計,加深對結構的理解,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結構欣賞的角度
1、技術角度。2、文化角度
合作、探究、能力展現
15
分
鐘
1、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選派代表匯報結果。
2、提出問題
①兩橋的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②對兩橋進行受力分析
③兩橋具有什么價值和民族特色?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回答:
1、趙州橋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分析:壓力—拱圈—拱角—基礎
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2、侗族風雨橋
結構:集橋、廊、亭一體。受力特點:木板下面受拉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團結性。
通過兩橋的結構特點,受力分析,理解兩橋文化價值、民族特色和設計的文化內涵。
教師歸納講授新課
10
分
鐘
1、歸納學生的匯報結果。
2、利用課件投影進行結構欣賞時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角度:使用功能、穩固耐用、設計創意和表現力,材料的合理使用、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的個性特征等。
3、舉例: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蛋形椅”。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賞析。
結合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觀看的視頻、理解欣賞結構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進行。
學生欣賞的角度可能是單一,片面的,通過教師的歸納、舉例、形成評價,欣賞的角度。
學生能力拓展
10
分
鐘
1、 提問:
2、 1、在對作品進行欣賞,除了技術和文化兩角度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欣賞。
3、 2、投影圖片:客家土樓
4、 3、思考:多角度來欣賞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
5、 4、教師歸納(可從“客家人”的由來,客家土樓的結構,布局等進行欣賞)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回答。
根據部分學生來自客家,對這一典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了解、親切感。通過這一部分學生的帶動,調動全班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能力的拓展。
多角度欣賞作品
開闊學生視野
30
分
鐘
1、播放“故宮”視頻;
2、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欣賞
⑴巧妙而科學的木結構體系;
⑵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①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②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③色彩的運用。
根據教師的提示欣賞、觀看作品,并作好適當記錄。
通過觀看“故宮”這一經典建筑,加深同學們對結構知識的理解,領會欣賞作品可從多角度進行,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結
小結
4分鐘
小結本節內容
結合具體案例,理解在進行作品欣賞時除了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外,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欣賞。
加深知識的理解。
七、作業
上網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對具有700多年歷史的我國特色建筑“四合院”進行賞析。
八、教學反思
1、本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較為抽象,教師在上課前要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2、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視頻播放經典案例,將抽象具體化,帶給學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愛國熱情。
3、課文中的案例只是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欣賞,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宮),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從多角度進行賞析。
4、作業的安排也很重要,作業的完成是學生自我學習、領會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
《經典結構的欣賞》教案 篇2
海南中學東坡學校 王俊海
一、說教材
1、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江蘇版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一單元第四節的內容。編者對本單元總的設計思路是“認識結構”→“探析結構”→“設計結構”→“欣賞結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還對橋梁進行了結構設計并用模型的方式展現出來,而這樣的設計作品畢竟只是基于技術角度考慮進行設計的作品,是有必要使其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作品。正是出于以上的目標,我對教材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和處理,以“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及“現代建筑結構賞析”兩個課題作為載體使學生更好地學會欣賞經典結構,更加順暢地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為后面的設計打下良好基礎。真正實現了設計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教學理念。
2、教學目標
研讀課標,我們就知道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經歷經典結構的欣賞過程,不僅能分別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同時使他們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依據課標以及本校高二學生的特點,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對中西經典結構的賞析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作品;能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等典型建筑結構的欣賞,學會對比、類比、歸納、優化等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欣賞不同風格的建筑設計作品,感受結構的豐富多彩及其蘊涵其中的美感;通過對我校校門的賞析及再次設計,培養學生熱愛自己的學校參與學校建設的美好情懷。
3、教學重點和難點
依據課標以及針對我校高二學生特點對教材做的一些整合和處理,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經典建筑結構進行賞析。
本節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從賞析不同風格的結構中獲得創造靈感,并在自己的設計作品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說學情
我校高二有六個班四個理科班兩個文科班,理科班學生比文科班學生對本門課的學習興趣高些,其中文、理科班中又分重點和非重點班,重點班大部分學生基礎較好,思維較敏捷,非重點班這樣的人較少。
同時,學生在語文、歷史、美術課中已學習了有關經典結構方面的知識,對藝術作品欣賞有比較好的基礎,對故宮、飛檐等典型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多數學生分析結構在技術上的突破還有一定的困難。
三、說教法和學法
通用技術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程,所以我的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是“從生活中來”最后“回歸到生活去”。
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以及我校學生特點,我的基本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有:
1、從學生剛剛設計出來的作品入手,指出它們的美中不足,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作欲望;(情境導入法)
2、在賞析經典結構的過程中,我收集了很多結構作品,包括古典的、現代的甚至未成形的結構設計作品的圖片和視頻,用多媒體投影的方式呈現給學生,使得本來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這樣學生學起來才會輕松有趣;(視覺刺激法)
3、為了使學生在欣賞優秀結構作品圖片的時候能更加投入,我把這些圖片分成了三大類:中國古建筑、西方古建筑和現代建筑,在不同類型的圖片當中插入不同的音樂伴奏,這樣能使圖片唱起歌來,課堂變得更加飽滿多情。(聽覺刺激法)
4、通過大量信息的刺激和及時到位的講解,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和熱情。(創作激勵法)
學法:
結合以上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指導學生學會“協作學習”、“做中學”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環節
內 容
師生互動
理論依據或意圖
復習回顧
回顧前面幾周來學過的關于本單元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再到結構設計。
師:前面幾周來我們一直在學關于結構的知識,從了解結構到探究結構上節課我們還設計了結構作品。
適當的回顧可以幫助學生作好構建新知識的準備。
情境導入
展示在上節課的設計中設計較為突出的幾件作品,及時表揚小組成員。
同時指出作品中仍然存在不足,引導學生思考:不足在什么地方,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
師:在上節課的設計中有幾個作品設計得不錯,但是我總感覺還缺點什么,真正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該如何賞析設計作品呢?
生:……
師:這節課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來的。
從學生較為關心的作品入手提出問題情境,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地就進入到了我為他們創設的教學情境中來。
同時也交代了學習目標。
知識構建
播放一段“故宮”視頻。
引導學生回答出:優秀的結構設計表現在功能與形式的統一上;欣賞結構設計作品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師:我們帶著剛才提出的問題,先來觀看一段視頻。
師:從剛才的視頻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故宮的壯麗……
師:真正優秀的作品應該是功能與形式巧妙融合的作品;欣賞結構設計作品我們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故宮是我國典型的古建筑,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同時能化感性為理性,一舉兩得。
合作探究
能力拓展
一、 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
投影中國古建筑圖片并配上我國古典民族器樂伴奏。引導學生從材料、顏色、結構、連接方式到氣勢、文化底蘊等按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欣賞。
以故宮作為中國古典代表建筑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師:下面我們進入今天的第一個內容——中西方經典建筑結構賞析。
師:這些建筑是否有共同的特點?材料是什么樣的材料,顏色都有哪些,結構如何,連接方式如何,氣勢如何體現出什么一種文化底蘊?
生:……
師:現在我們以故宮為例,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按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賞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通過全面賞析不僅能掌握賞析經典結構的一般方法同時還能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播放“巴黎圣母院”和“圣彼德大教堂”兩段視頻。
按照由初級到高級的順序引導學生合作分別從文化和技術角度進行作品賞析。
師:“巴黎圣母院”和“圣彼德大教堂”是西方古建筑的經典之作,讓我們伴著貝多芬的鋼琴曲一起欣賞吧。
師:現在我們以圣彼德大教堂為例,分別從文化和技術兩個角度對其進行較全面的賞析。
不僅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自己賞析西方經典建筑,實現能力的提升,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到賞析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開拓視野
話題過渡
引導學生合作分析和歸納得出中西方古典建筑在文化及技術方面的特點。
補充:“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而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鋼材、混凝土、平板玻璃)。
師:中西方古典建筑在文化和技術方面都有哪些特點呢?
生:……
師:西方古代建筑風格的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羅馬,而19世紀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為現代建筑奠定了發展的基礎。
通過讓學生歸納總結,提升了他們類比和歸納的能力 。
通過補充19世紀由于三種新建筑材料的出現現代建筑風格誕生了,這樣的過渡自然且恰當。
信息刺激
激情創作
二、 現代建筑的欣賞
展示圖片及切換音樂,以一首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把學生拉入現代建筑的欣賞之中。欣賞的圖片以未成型的效果圖為主。
展示圖片 “海中東坡學校校園”與“海中東坡學校校門”引導學生從文化和技術角度分析我校校園及校門,要求學生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進行設計創作。
發放設計報告紙
師:伴著一曲風靡全球的流行音樂我們一起進入現代建筑的欣賞吧!
師:你猜這是哪個國家的什么建筑設計?
生:西方的……
師:不對不對,這是我們中國未來的建筑,你們看它的材料是什么,屬于什么風格的作品?
生:……
師:你們來看這是什么地方?
生:我們學校……學校校門……
師:現在你們就是設計師,你們來設計,就以《海中東坡校門我設計》為題吧!
給學生展示現代建筑甚至未來建筑能夠開拓學生的創作思維為設計做好準備。
以學生身邊的建筑物為客體進行設計,不僅使學生能將今天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去,同時也能讓他們體驗到參加學校建設的美好感受。
小
結
引導學生對今天的學習進行小結。
多媒體展示:結構的牢固、穩定、檢閱、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師:不知不覺今天我們完成了對經典結構作品賞析的任務,學會了從文化和技術角度賞析作品的方法,最后還對我校校門進行了一次屬于自己的設計。同時我們也發現:結構的牢固、穩定、簡約、和諧、美觀是結構設計不變的追求。
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使學生對自己學過的知識梳理一遍,近一步理解設計源于生活而又服務生活的道理。
五、說課件設計
本課件需要向學生展示的圖片信息較多,如果僅僅通過圖文展示學生只能享受到視覺的刺激,看多了勢必會厭倦,因此如果能配上合適的能較準確體現時代氣息的背景音樂想必效果會好得多。我在課件當中在不同的地方分別插入了三首較能體現時代氣息的音樂,它們是:《弄你 (英文冠軍漫嗨版)》《致愛麗絲(貝多芬)》,《蘆笙戀歌(葫蘆絲演奏)》。
《經典結構的欣賞》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經典結構的欣賞》是通用技術必修模塊“技術與設計2”第二單元第四節(蘇教版)的內容。通過對趙州橋、飛檐、斗拱、蛋形椅、補充案例的欣賞,引導學生賞析具有典型人文意義的結構,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對結構設計的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在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二、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藝術的欣賞具有較好的基礎,加上前三節的學習,對結構的欣賞有一定的知識準備。但大多數都是零散、片面的。學生通過討論、探究、師生互動、觀看視頻、作品的賞析等環節,進行積極思考,形成欣賞角度,加深對結構的理解,豐富設計的內涵。
三、設計思路
在本節的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分析經典案例,播放補充案例的視頻,引導學生討論、自主探究、自動構建知識,實現學生能力拓展,開闊學生視野,達到知識遷移目的。總體教學流程為:“復習回顧--情境導入--合作探究、能力展現--歸納、講授新課--能力拓展--開闊視野--總結”。本節內容按排2課時(連排)。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典型結構的欣賞,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能力目標:
能從技術和文化的角度欣賞,并評價典型結構設計的案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典型結構的欣賞,提高自身的技術素養,拓展學生對設計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評價,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
五、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透過經典結構的欣賞,讓學生學會觀察結構的實用性和美。
2.難點:學生能從技術、文化等角度欣賞并評階典型結構的設計案例,并在自己以后的設計中注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
六、教學過程
結構的有關知識、復習回顧:2分鐘
提問:
1.什么叫結構?常見的結構有哪些?受力特點如何?
2.結構的兩個重要性質是什么?
學生回憶、再現、作答
知識準備、新課導入、情景導入:9分鐘
1、播放視頻
①趙州橋
②侗族的風雨橋
2、提示:在觀看時注意
①兩橋的結構特點
②兩橋的受力分析
③兩橋的文化寓意和民族特色
根椐教師的提示,帶著問題進行思考、觀看并作好記錄。
通過觀看經典設計,加深對結構的理解,同時感受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高深。
結構欣賞的角度
1、技術角度。2、文化角度
合作、探究、能力展現:15分鐘
1、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選派代表匯報結果。
2、提出問題
①兩橋的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②對兩橋進行受力分析
③兩橋具有什么價值和民族特色?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討論、回答:
1、趙州橋
結構:拱肩加拱的敞肩結構。
受力分析:壓力-拱圈-拱角-基礎
價值:歷史價值;
藝術價值;科學價值。
2、侗族風雨橋
結構:集橋、廊、亭一體。受力特點:木板下面受拉力。
民族特色:公益性、團結性。
通過兩橋的結構特點,受力分析,理解兩橋文化價值、民族特色和設計的文化內涵。
教師歸納講授新課(10分鐘)
1、歸納學生的匯報結果。
2、利用課件投影進行結構欣賞時可從技術和文化兩個角度進行。
技術角度:使用功能、穩固耐用、設計創意和表現力,材料的合理使用、工藝制造的精湛程度等。
文化角度:文化寓意、美學原則、反映的時代、民族、習俗方面的特征、結構的個性的個性特征等。
3、舉例:丹麥設計師雅格布森的作品”蛋形椅”。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賞析。
結合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觀看的視頻、理解欣賞結構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進行。
學生欣賞的角度可能是單一,片面的,通過教師的歸納、舉例、形成評價,欣賞的角度。
學生能力拓展(10分鐘)
1、提問:
2、在對作品進行欣賞,除了技術和文化兩角度外,還可以從哪些角度欣賞。
3、投影圖片:客家土樓
4、思考:多角度來欣賞客家土樓的建筑文化。
5、教師歸納(可從”客家人”的由來,客家土樓的結構,布局等進行欣賞)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思考回答。
根據部分學生來自客家,對這一典型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了解、親切感。通過這一部分學生的帶動,調動全班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能力的拓展。
多角度欣賞作品、開闊學生視野:30分鐘
1、播放”故宮”視頻;
2、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欣賞
⑴巧妙而科學的木結構體系;
⑵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⑶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
①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②襯托性建筑的應用;
③色彩的運用。
根據教師的提示欣賞、觀看作品,并作好適當記錄。
通過觀看“故宮”這一經典建筑,加深同學們對結構知識的理解,領會欣賞作品可從多角度進行,開闊學生的視野。
總結:小結4分鐘
結合具體案例,理解在進行作品欣賞時除了可從技術和文化角度外,還可以從其他角度進行欣賞。
加深知識的理解。
七、作業
上網查找資料,寫一篇小論文,對具有700多年歷史的我國特色建筑“四合院”進行賞析。
八、教學反思
1、本節教學內容涉及的知識面廣,而且較為抽象,教師在上課前要搜集相關資料,作好充分的知識準備。
2、借助多媒體教學,通過視頻播放經典案例,將抽象具體化,帶給學生真正美的感受,感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愛國熱情。
3、課文中的案例只是從技術角度和文化角度進行欣賞,教師要選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故宮),拓展學生的視野,能從多角度進行賞析。
4、作業的安排也很重要,作業的完成是學生自我學習、領會學習的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去學習。
“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它們共同為后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并為高中畢業生規定了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要求。
“技術與設計1”是通用技術課程的導入模塊,也是技術與設計的基礎學習內容,模塊中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托,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制作、方案的優化,直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它強調的是對技術的理解和對設計過程的把握。
“技術與設計2”則是在“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深化學習內容,它以“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這4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與技術發展密切相聯系的主題為內容展開。強調的是學生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批判、反思等思維習慣的養成,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理解和關注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科學、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開放境界,追求技術與生活、技術與科學、設計與文化的完美結合、設計與人的需求的完美結合的技術理想。本模塊共設“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等四個主題。“結構與設計”強調從力學的角度理解結構、結構的強度和穩定性等問題,關注簡單的結構設計;“流程與設計”強調對流程和流程優化的理解,以及簡單流程和流程改進的設計;“系統與設計”則重在對系統的理解,以及運用系統的思想解決一些生活中問題的設計;“控制與設計”應注重理解控制的涵義和控制的應用,以及生活生產中的簡單控制系統的設計。
四個主題之間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為它們涉及的是不同的技術領域;同時,它們又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例如,“系統與設計”中整體與部分、獨立與關聯、優化的思想和方法,“控制與設計”中反饋調節的方法,“流程與設計”中流程改進的思想等等均可運用在其他主題的一些技術問題的解決中。模塊中這些技術與設計的思想和方法,與“技術與設計1”共同構成了本課程的選修模塊的基礎。
本模塊的設計不再僅僅延用以點到點的經驗和技能的線性積累方式呈現內容,而是試圖依據非線性科學教育的論點,從世界觀、方法論的層次上將技術與科學、技術與哲學、技術與文化內在地統一起來,形成有別于傳統科學技術的獨特的探究方法和實驗手段,實現跨學科、跨文化的有效融合,重塑線性課程意義上的時空觀、學科界線觀和學生的能力觀。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科素養,本模塊力圖通過展示給學生更為復雜、綜合的案例和模型,引導學生發現并選擇生活中有研究價值的、有足夠挑戰性的問題嘗試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獲得技術素養。本模塊的學習,為高中生順利地進入大學或社會搭接了一層友好的階梯。
本模塊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單純的為了某一節課的教學,走向形成豐富的技術教學動機并從中挖掘技術教學的潛能,改變固有的對制度課程的服從和對教參等資源的依賴,形成對本模塊理解的獨到思想和話語體系,尋找技術設計教學和研究的使命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