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與設計1》教案(精選3篇)
《技術與設計1》教案 篇1
“技術與設計1”與“技術與設計2”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內容,它們共同為后續的選修課程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并為高中畢業生規定了必須達到的最低技術素養要求。
“技術與設計1”是通用技術課程的導入模塊,也是技術與設計的基礎學習內容,模塊中的設計以產品設計為依托,從問題的發現開始,經過設計方案的制定、原型與模型的制作、方案的優化,直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設計過程。它強調的是對技術的理解和對設計過程的把握。
“技術與設計2”則是在“技術與設計1”基礎上的深化學習內容,它以“結構與設計”“流程與設計”“系統與設計”“控制與設計”這4個具有典型意義的、與技術發展密切相聯系的主題為內容展開。強調的是學生技術的思想和方法形成,批判、反思等思維習慣的養成,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理解和關注設計與社會、設計與科學、設計與人、設計與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開放境界,追求技術與生活、技術與科學、設計與文化的完美結合、設計與人的需求的完美結合的技術理想。
《技術與設計1》教案 篇2
一、課程標準
1、知道技術是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對大自然的改造。
2、知道技術的發展需要發明和革新,并能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3、理解技術的兩面性,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4、知道知識產權在技術領域的重要性,了解專利的作用、有關規定及申請方法。
二、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重點:理解技術的雙面性,能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
2、難點:專利的申請方法。
三、教學過程
1、介紹通用技術課程
高中新課程八個學習領域其中之一為技術學習領域,技術學習領域又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高中學生一定學習通過《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兩個必修模塊,獲得4學分,才能畢業。
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以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是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對學生發展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技術。就具體技術而言,通用技術具有相對性。
2、技術的產生
從遠古到現代,人類發明、創造了數不勝數的技術,推動了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請同學們找出身邊的技術。
課桌上的書本包含了什么技術?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項技術是怎樣產生的?為滿足人們記錄和傳遞信息的需求,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造紙術,為人類找到了理想的書寫材料。為滿足人類傳播知識的需要,我們的祖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人類發明了飛機,滿足了翱翔藍天的愿望。
綜上所述,技術是有目的性的,技術的產生源于人類的需求和愿望。
3、技術的發明與革新
技術創新是技術發展的靈魂,技術創新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技術發明,一種是技術革新。
(1)技術的發明,
人類歷史上無數的技術發明,勾繪出了技術創新的軌跡。集成電路的發明,促進了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同時對;家用電器、通信、航天、航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不久前,80多位科學家在電腦網頁上選出了11項“超級發明”:眼鏡、原子彈、印刷術時鐘、水管設備、馬鐙技術、阿拉伯數字、橡皮和涂改液、電腦、古典音樂、避孕藥。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兩千年來改變了人類生活,但往往容易被忽略的重大發明。
(2)技術革新
從1945年到1970年,日本采取“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技術政策,從歐美國家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然后加以改造、提高。日本生產的微型數碼照相機、微型化(掌上)攝像機、超薄型電視機、小型化汽車、微型家用洗衣機,都是技術革新的成果。它們并不是新的發明,而是對原有某項成熟技術的改進。然而,正是這些新穎、實用、技術含量頗高的產品,迅速占領了全球市場。
技術革新本身并不是發明,而是在別人的技術發明(現有成熟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某些改進,使其逐步完善、提高,以適應各種新的需求。
4、技術的兩面性
(1)技術應用推動社會發展
“技術是歷史的發動機”。計算機與網絡技術、電視機促進了社會進步,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日益豐富多彩。
(2)技術應用造成的負面影響
互聯網上的信息都有益嗎?全球變暖是怎么造成的?
(3)發展技術,造福全人類
5、知識產權及其保護
知識產權,是指智力的創造性勞動取得成果后,智力勞動者對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種權利,包括占有權、使用權、處分權和收益權。
專利權是知識產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按專利法授予申請人在一定時間內對其發明成果所享有的獨占、使用和處分的權利。它是一種財產權,受國家法律保護。
專利的種類有三種:發明專利-----指技術含量高,花費創造性勞動多的新產品及其制造方法、使用方法。保護期限20年。
外觀設計專利-----指涉及產品形狀、圖案、色彩及其結合的、富有美感且適于工業上應用的新設計。保護期限xx年。
實用新型專利-----指對產品構造、形狀的技術改進。保護期限xx年。
申請專利好比“跑馬圈地”,可以獨占現有市場,搶占潛在市場。
專利申請步驟:寫好專利文件-----遞交專利文件并交納申請費-----專利局審查文件----批準專利-----領取專利證書并繳納年費及證書費。
四、課外討論:互聯網、克隆技術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技術與設計1》教案 篇3
新學期第一堂課《技術與設計1》
龍城高級中學 倪躍群
今秋全面推行的新課程,是一場靜悄悄的教育革命。其中全新的《技術與設計1》這門課程以其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引人矚目,同時對擔任這門課程的教師如何上好這門課是全新的挑戰。就我十多年的學習經歷看來,很少有老師重視一門課程第一堂課的教學,幾乎都是用很少的時間按照常規介紹一下本課程的性質、目的、內容等。我先后共擔任過8門課程的講授,且多為專業課。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我覺得,任何一門課如何設計好第一堂課,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目標、學習興趣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學生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帶有專業特色的《技術與設計》課程尤為重要。
第一堂課的內容,不僅僅是介紹本課程的性質、目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講解為什么要開設這門課,它在整個知識架構中的地位如何,與之前所學知識有何聯系,對后續學習有何作用,以及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最后應獲得哪些收獲。為此,我精心設計了第一堂課,并用了兩學時進行講解。過程是這樣的:
一、 巧妙設問-----激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
我首先提問:“大家考入龍城中學并爭取進入重點班,目的是什么?”
學生們一致回答:“考一所好的大學。”
問:“然后呢?”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找一份好工作、”“當公務員、”“娶個好老婆。”
我說:“這一切是否可概括為成家立業?”
答:“對。”
問:“但同學們,難道說考進了大學就一定能保證你成家立業嗎?我認為還缺少了一個重要環節。”
同學們想了想回答:“要學本事、”“要學一門專業。”
我說:“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要有一技之長,就是要掌握一門技能。所為技能,就是運用技術的能力,要有一技之長首先要學好一門技術。”
通過上面的問答,很自然地引出了技術的概念,即“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并且讓同學們明白技術在他們一生發展過程中將起的作用。
二、 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對該課程內容、性質的了解
我接著問大家:“當我們一說到技術的時候,大家會聯想到什么?”
答:“航天技術”、“克隆技術”、“信息技術”。
我說:“你們所說的都是專業技術,是多學科的綜合技術,至少要大學以上的學歷才能進行相關研究。我們現在開設的是什么課?”
“通用技術。”
“所謂‘通用’是指不分專業、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小到煮面條、釘紐扣,大到家庭裝修、汽車維護保養都必不可少,它將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介紹了該門課程所包括的另外7個模塊,即《電子控制技術》、《建筑及其設計》、《簡易機器人制作》、《現代農業技術》、《家政與生活技術》、《服裝及其設計》、《汽車駕駛與保養》。通過以上簡介,讓同學們從名稱上就開始對這門課程產生躍躍欲試的求知欲。
三、 把握內在關系-----講解通用技術這門課與同學們現在所學知識之間的關系
我將整個知識體系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講解了他們的定義、作用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然后問大家“通用技術這門課在這一體系中應處于哪個位置?”大家答到:“應在基礎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之間。”“同學們說得對。它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即引導同學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逐漸加以運用的意識和培養同學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家要明白知識學來是為了用的,而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接著例舉了大量的實例講解了知識與技術之間的關系,說明了知識只有通過技術才能將其物化、具有實用價值,反過來技術是對知識的運用,兩者之間相輔相承的關系。
四、 聯系生活-----體會該課程的特殊價值
我用自己70年代讀高中時開設大量的實踐課對我個人后來繼續學習以及工作能力培養所起作用的親身經歷以及當前我國教育只重視基礎不重視實踐帶來的后果,講了為什么現在要開設技術課程。其中,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工廠常見的零件——法蘭盤,問同學們如果聯接孔加工后如何確定出該零件是否合格。同學們想了好一會都不得要領,后來在我的啟發下,同學們一下明白了用初中已學過的三角涵數就輕易解決了。讓大家明白了目前我們的教育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嚴重程度,真正領會到融入技術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了解生產、了解職業、了解社會,以親近技術的情感、積極探究的態度和用所學技術更廣泛地參與社會生活,提高對未來社會的主動適應性。
五、 登高遠望--- -激勵學生成為具有綜合素養和創新意識的現代人
登高遠望,最后提練指出該課程是一門立足實踐的課,是一個高度綜合的課,是一門科學與人文融合的課,是一門特別注重創新的課。向同學們指出該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提高同學們的技術素養、培養同學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講述了通過該課程的學習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介紹了學習的內容以及將采用的多種學習的方法,如思考、討論、辨論、網絡收集資料、小論文、小制作等,讓同學們腦手結合,學會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最終實現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敏銳性和探究欲望;嚴謹、守信、負責、進取的必備品質;團結協作的精神;體驗勞動的艱苦和成功的喜悅;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又有敬業意識、創業意識、經濟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創新意識的現代青年。
總之,設計好第一堂課,尤其是《技術與設計》這門全新課程的第一堂課的設計,不僅是教學科學的要求也是一個教學藝術。本人就第一堂所作的“巧妙設問、層層深入、把握內在關系、聯系生活、登高遠望”五環節的設計,不僅是為開好頭,更重要的是注意學生對技術的思想和方法的領悟與運用,注意學生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與理解,注重在以后學習中的探究、試驗與創造、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其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