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勢能
一、教學目標1.理解的概念:
(1)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強調“勢”的含義。
(2)通過做功與能量關系,得到重力勢能公式ep=mgh,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勢能的單位是焦耳(j);勢能是標量。
(3)了解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及勢能差的不變性。
2.掌握重力做功特點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應用其解決相關問題。
3.知道彈性勢能及其相關因素。
二、重點、難點分析
1.本節重點是重力勢能的表達,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
2.對于勢能這種潛在做功能力的理解:一旦做了功,勢能就發揮出來而減少了。
3.要強調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相反量的關系,這在初學時很容易發生錯誤,所以應作為難點強調。
三、教具
投影儀及幻燈片(主要用于把課上要舉的例題和圖打出,節約時間和黑板空間)。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我們已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動能,那么靜止的物體是否有能量?我們又是如何知道它是否具有能量的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新課內容。
(二)教學過程設計
1.重力勢能
利用剛才學生舉的例子說明,被舉高的重物一旦下落就可以做功,表明處于一定高度的重物“儲存”著一種能量,這就是重力勢能,即:重力勢能是由于物體處于一定高度而具有的能量。
從重力勢能的含義可以看出,它與物體的重力和高度有關,到底是什么關系呢?
2.重力勢能公式
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重力勢能的變化也可用做功表示出來。例如,用一外力把一質量為m的物體勻速舉高h,由于是勻速上升,物體的動能不變,外力舉高物體做的功w=mgh全部用于增加物體的重力勢能。而此過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亦為mgh,也就是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就獲得了多少重力勢能。用ep表示勢能,則處于高度h處的物體的重力勢能為:
ep=mgh
即重力勢能等于物體重力與高度的乘積。
從勢能公式的指導可以看出,它與功一樣,在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焦耳(j),而且也是標量。它是由物體所處的位置狀態決定的,所以與動能一樣是狀態量。
如圖1,請學生分別寫出以桌面和地面為零點的小球的重力勢能:ep1=mgh1,ep2=mg(h1+h2),可以看出,結果是與零點選取有關的,因此在表達重力勢能時,要指明勢能零點的位置。再請學生寫出兩種零點選取情況下,小球落在桌面上和落在地面上時與初態的重力勢能差:δep1=-mgh1•δep2=-mg(h1+h2),這是與零點選取無關的。可見,不論我們如何選擇參照系,對于一物理過程,重力勢能的改變是一定的。我們今后的學習中,更多地是研究某物理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變化,這時我們就可以適當選擇參照系使問題簡化,而不會影響結果。
3.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關系
(1)重力做功的特點
如圖2,讓學生寫出幾種情況下,物體從a→c,重力做的功:
圖a是物體由a做自由落體到b,再水平運動到c,容易得出此過程中,重力做功為mgh;圖b是物體沿斜面由a滑到c,重力做功為:mgs•sinθ=mgh;圖c是物體沿曲面由a滑到c,可以把曲面看成很多段小斜面組成,利用圖b的結論可以得出,重力做功也為mgh。教師還可從a到bc面畫任意路徑讓學生求重力做功,可以看出結論都為mgh。讓學生總結出規律。板書:
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只與物體起點和終點位置的高度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