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學案例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識基礎上,正確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
的含義.
2.初步掌握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確定分力方向的原則,初步掌握將一個
已知力分解為兩個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在學習力的分解過程中,培養學生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2.強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3.培養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研究周圍事物的習慣;并學會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及分力之間的確定
三、教學用具:
橡皮筋、薄塑料板、重物、錄像帶、自制支架受力裝置、細繩等
四、教學方法:
實驗法、討論法、類比法、講解法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利用錄像提出實際問題,先給學生留下懸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復習提問引入課題,通過幾個實驗讓學生親自感知力的實際效果,從而確定出兩個分力的方向,化解了難點。然后運用平行四邊形定則進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時,訓練學生用作圖法和計算法處理問題,明確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
七、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錄像]公園滑梯、大橋引橋,盤山公路.
[師問]為什么公園滑梯傾角較大而大橋要修很長的引橋來減少傾角?
[學生] 討論
[師]同學們先別急,學完今天這節課的內容你們就明白了。
(二)新課教學
[板書] 第六節 力的分解
[師] 在學習新課之前,我們先來復習一下上節課的主要內容(教師在黑板畫圖)
如圖甲,一個力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圖乙是兩個人分別用f1、f2兩個力把同樣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的作用效果與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那么拉力f1,f2,f中哪一個力可以叫做另兩個力的合力?判斷的根據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這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回答教師給以鼓勵)
[師]: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往往會遇到跟上面情況相反的一類問題.例如,
[演示] 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兩根彩色橡皮繩,并在兩繩結點處系上兩根細線,請同學用一豎直向下的力把結點拉到o位置,如圖1所示.請學生觀察此時拉力f產生的效果
圖1 圖2
[學生] 一個力同時拉伸了兩根橡皮繩
[師問] 那么能不能改用兩個力同時作用于結點上而產生同樣的效果呢?
[演示] 請同學用沿bo方向的拉力 專門拉伸ob,沿ao方向的拉力 專門拉伸oa,當 、 分別為某適當值時,結點也被拉到o位置,如圖2所示
[師生分析] 、 共同作用的效果與f作用的效果相同.
[師講解] 前面我們學過,如果一個力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現在通過實驗又清楚地看到與之相反的另一種情況:兩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跟原來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我們就把這兩個力叫做原來那個力的分力,實際上也可以是幾個力共同產生的效果與原來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幾個力就叫原來那個力的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