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體運動》教學設計
【板書】
1、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稱為自由落體運動。
師:那么,自由落體運動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動呢?他遵循什么樣的規律呢?現在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教師介紹實驗器材,并簡單的介紹實驗過程和步驟,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
實驗探究過程:(單位:cm 數據均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
s1
s2
s3
s4
s5
s6
s
δs
δs平均值
a
2. 注:δs= s1-s2= s3- s4= s5–s6=at2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通過對紙帶的分析和數據的處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
設計思路: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要以良好的契機為抓手,立足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書】
2、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師:自由落體運動是勻加速直線運動,那么它的加速度是多大呢?我們還是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學生通過對紙帶的分析和數據的處理,探究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
根據實驗結果得出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記為:g
在不同的緯度和高度時,g值是不一樣的,緯度越高g越大,高度越高g學小,在正常情況下
在要求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取g=10m/s2。
【板書】
3、自由落體運動加速度:
師:由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運動規律可知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為:
3、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
設計思路:人的每一個認識活動都含有一定的認知結構,它是人類認識客觀事物在主觀上的反映。建構認知結構,是中學物理教學的中心環節。促進新、舊知識的交互作用,對于完善認知結構,使認知結構系統化、綜合化、整體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地把新概念或規律與自己認知結構中原有的適當概念相聯系,把新概念、規律納入原有概念、規律中,同時使新概念、規律與原有的有關概念、規律進一步分化和融匯貫通,組成一個整體結構。
例題、一塊石頭從離地面20m高的樓頂自由落下,經過多長時間石頭落到地面?石頭到達地面時的速度有多大?(忽略空氣阻力,g取10m/s2)
解析:設經過時間t石頭落到地面,速度為v,由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得:
代入數值,解得:
設計思路:通過例題,讓學生充分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和規律,并體驗勝利的喜悅。
師:同學們,現在我們回到開課時的小游戲,同學們為什么抓不到鐵片呢?人的反應時間很難達到0.1s這么短的時間,那么,同學們計算一下,在0.1s內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下落的高度是多少呢?
學生認真計算,并給出答案:在0.1s內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下落的高度是4.9cm。
師:(展示鐵片)這片鐵片的長度只有3.5cm。所以,同學們是抓不到的。
設計思路: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教師要從教學效果出發,通過精心設計 ,將最新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注意廣泛收集物理學科最新成果,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包裝,隆重地介紹,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