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線運動(課題:運動合成與分解研究)
云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劉榮文一、--
本課題設計嘗試探索一種信息化建構主義探究課模式。把信息技術整合于教育過程之中,在創設教育環境中,擔當重要角色,反映出人們與世界互動的形式。學生在情境性的學習任務之中,運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策略,可以發展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把信息技術整合于教育,不是把其僅僅當作機械定義和答案的工具,而是通過對話、反思和共同探討等形式,來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通過解決從真實性活動中所凸現的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超越傳統問題解決的工具,信息化對于教育者不是一種威脅,而是教育的有力工具、學習的有力工具。未來的教學方式應是從教師呈現,學生接受轉變為教師促進,學生做、呈現、思考、建構;從虛假的合作學習轉變為真實的合作學習,促進學習和問題解決;從單獨的學科知識轉變為不同學科的整合;從學習以事實為中心轉變到學習以問題為中心;從教師是所有知識的來源轉變到學習有著豐富資源;從書面和語言表達是交流最基本手段轉變到通過多媒體進行的探究;從評價是基于學生記住多少知識轉變到評價基于學生解決問題,交流思想,呈現信息,學會如何學習等能力的提高;從學校和社會相分離轉變到信息技術把外部世界和教室聯系起來。
本課題--的教育心理學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觀:知識依賴于個體以往的建構;建構是通過同化和順應發生的;學習是一個不斷創造的有機過程;有意義的學習是通過反思和認知沖突的解決而達到的。建構主義基本教學原則應為:強調以學生為主,發揮學生主動性,體現學生首創精神,在多種機會不同的情況下應用所學知識,學生能夠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來完成對客觀事實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強調情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強調意義學習對意義建構的關鍵作用;強調學習環境的設計;強調利用各種信息資源特別是網絡資源來支持學習;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在整個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探究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引導學生探究,激勵學生探究,讓學生學會探究,樂于探究,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略)
三、學習情景設計(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創設)
1.實際演示觀察。
2.設計自制探究性實驗裝置。
(1)運動合成分解演示裝置。
(2)位移合成分解平行四邊形定則定量驗證裝置。
3.因特網搜索運動合成分解相關信息,課件應用分析。
4.自制探究性多媒體課件。
5.計算機高級語言設計物理程序。
四、信息資源的設計
1.指導學生利用各種搜索引擎獲取網上相關資料及課件。
2.指導學生應用軟件自制課件。
3.指導學生應用所學計算機高級語言設計物理程序。
4.指導學生應用網上檢索,確定實驗教學空白,設計自制器材解決探究問題。
五、自主學習設計
(一)根據學習知識建構發展
1.概念的探究建構
合運動、分運動;合運動、分運動的同時性、不相干性原理;運動的合成,運動的分解。
2.規律的探究建構
運動的合成分解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3.方法應用的探究建構
用運動的合成分解方法分析解決具體問題。
(二)根據學生學習探究水平
1.上網搜索、下載應用網上已有資源課件進行探究。
2.應用軟件自制課件進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