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曲線運動(課題:運動合成與分解研究)
3.應用計算機高級語言設計程序探究。
4.設計自制實驗裝置進行探究。
教師引導不同學習個體采用多種探究方法對各個層次問題進行探究建構。
六、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設計
學生在自主學習基礎上,根據認知水平和最感興趣的小課題自由組成多個小課題探究小組,在教師指導下協(xié)商制定探究方案,包括課題、組長及成員、課題提出緣由、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成果形式等。在探究過程中,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多次討論、協(xié)商。最后由各小課題組進行成果展示。
七、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學生對小課題進行案例總結和評價。
1.自主學習能力;
2.對小組協(xié)作學習所做貢獻;
3.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具體從認知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個方面進行總結評價。
附:
指導學生課題研究案例之一
課題名稱:運動合成分解的位移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驗證裝置指導。
指導教師:劉榮文(云南師大附中)
課題組長:宗世超
課題成員:余雨桐等高一(3)班部分同學
課題提出緣由:為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理念,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探索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
研究目的與意義:通過研究解決定量驗證位移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空白,探索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理念和能力,將物理教學與創(chuàng)新方法整合的課題研究模式。
研究內容:設計制作位移平行四邊形定則定量驗證的實驗裝置。
研究方法:1.文獻法:通過因特網搜索收集有關資料;
2.創(chuàng)造技法:(1)智力激勵法;(2)聯(lián)想法;(3)類比法;(4)檢核表法;(5)組合法;(6)列舉法;(7)綜攝法。
研究步驟:1.確定課題,通過上網搜索查閱沒有找到有相關實驗的器材制作材料,經可行性分析后確定課題;
2.確定實驗器材應具備功能;
3.構思各種可能性方案;
4.比較綜合確定試制方案;
5.完成試制進行改進;
6.對原理、制作、實驗操作進行總結;
7.撰寫報告。
初步成果:采用固定道軌、活動道軌結合試制方案,可驗證任意角度位移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所得實測合位移和理論合位移角度誤差小于10%,長度誤差小于5%。主要存在問題是道軌間結合部、運動物體與道軌間空隙和摩擦問題,正在進一步改進中。
指導學生課題研究案例之二
課題名稱:物理問題的計算機解法
指導教師:劉榮文(云南師大附中)
課題組長:王宇哲
課題成員:高一(3)班部分同學
課題提出緣由: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索末菲對他的學生海森伯指出:“通過孜孜不倦地做題,就可以明了哪些你已經掌握,哪些還沒有掌握。”(university physics、1984版、第9頁),而當今是計算機技術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物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加入計算機技能的探究具有一定意義。
研究目的與意義:通過用計算機求解物理問題可以使同學們更深入理解物理學概念和規(guī)律,提高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同學們的科學素質。
研究內容:物理問題的計算機解法。
研究方法:
1.物理原理分析綜合性;
2.方程的數值解法;
3.計算機語言設計。
研究步驟:
1.確定物理問題;
2.根據物理學原理分析綜合列出方程,找出初始條件或邊界條件;
3.對所列方程確定數值計算方法;
4.根據計算方法編寫程序上機計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