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精選6篇)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ǘ┱故緢D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ㄈ┭菔緦嶒灒鹤鰣A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 與角速度 的關系.
給出 進而得在 .
。ㄎ澹┯懻撓蛐牧εc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 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 為常數 據 知 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 可知 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 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ㄒ唬└鶕nD第二定律
得:
。ǘ┯懻搫蛩賵A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 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 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ǘ┱故緢D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 與角速度 的關系.
給出 進而得在 .
。ㄎ澹┯懻撓蛐牧εc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 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 為常數 據 知 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 可知 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 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ㄒ唬└鶕nD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 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桓淖儼霃絩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 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 :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 與角速度 的關系.
給出 進而得在 .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 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 為常數 據 知 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 可知 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 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ㄒ唬└鶕nD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 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 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ǘ┱故緢D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ㄈ┭菔緦嶒灒鹤鰣A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 與角速度 的關系.
給出 進而得在 .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 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 為常數 據 知 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 可知 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 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 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小;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 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中產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 3、掌握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學會用運動和力的關系分析分題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確切含義,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三、德育目標: 通過a與r及 、v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明確任何一個結論都有其成立的條件。 教學重點: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 ,向心加速的大小 ,并能用來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變,方向在時刻改變。 教學方法: 實驗法、講授法、歸納法、推理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多媒體、cai課件、向心力演示器、鋼球、木球、細繩 教學步驟: 一、引入新課 1:復習提問(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題) (1)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幾個? (3)上述物理量間有什么關系? 2、引入:由于勻速云的速度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變速曲線運動。而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以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外力有何特點?加速度又如何呢?本節課我們就來共同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 3、了解向心力的來源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實驗 a:一個小球,拴住繩的一端,繩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來細繩處于松馳狀態 b:用手輕擊小球,小球做勻速直線運動 c:當繩繃直時,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 (2)用cai課件,模擬上述實驗過程 (3)引導學生討論、分析: a:繩繃緊前,小球為什么做勻速圓周運動? b:繩繃緊后,小球為何做勻速圓周運動?小球此時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個力?這個力的方向有什么特點?這個力起什么作用? (4)通過討論得到: a: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的作用,這個力叫向心力。 b:向心力指向圓心,方向不斷變化。 c: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2、向心力的大小 (1)體驗向心的大小 a:每組學生發用細線聯結的鋼球、木球各一個,讓學生拉住繩的一端,讓小球盡量做勻速圓周運動,改變轉動的快慢、細線的長短多做幾次。 b:引導學生猜想:向心力可能與物體的質量、角速度、半徑有關。 c:過渡:剛才同學們已猜想大向心力可能與m、v、r有關,那么,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下邊我們通過實驗來檢驗一下。 (2)a:用實物投影儀,投影向心力演示器。 b:介紹向心力演示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構造:(略) 主要介紹各部分的名稱 使用方法:勻速轉動手柄1,可以使塔輪2和3以及長槽4和短槽5隨之勻速轉動,槽內的小球就做勻速圓周運動。使小球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橫臂6的擋板對小球的壓力提供,球對擋板的反作用力通過杠桿的作用使彈簧測力套筒7下降,從而露出標尺8,標尺8上露出的紅白相間等方格可顯示出兩個球所受向心力的比值。 (3)操作方法: a:用質量不同的鋼球和鋁球,使他們運動的半徑r和角速度 相同 觀察得到:向心力的大小與質量有關,質量越大,向心力也越大。 b: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運動半徑相同,觀察向心力與角速度之間的關系 c:仍用兩個質量相同的小球,保持小球運動的角速度相同,觀察向心力的大小與運動半徑之間的關系。 (4)總結得到:向心力的大小與物體質量m、圓周半徑r和角速度 都有關系,且給出公式:f=mr 2(說明該公式的得到方法,空氣變量法、定量測數據) (5)學生據 推導向心力的另一表達式 3、向心加速度 (1)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向心力f的作用下必然要產生一個加速度,據牛頓運動定律得到:這個加速度的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叫做向心加速度。 (2)結合牛頓運動定律推導得到 4、說明的幾個問題: (1)由于a向的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瞬時加速度的方向不斷改變的變加速運動。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是一個效果力,方向總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力。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三、鞏固訓練 1:向心加速度只改變速度的 ,而不改變速度的 。 2、一個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當它的轉速度為原來的2倍時,它的線速度、向心力分別變為原來的幾倍?如果線速度不變,當角速度變為原來的2倍時,它的軌道半徑和所受的向心力分別為原來的幾倍 3、(1)用cai課件展示思考與討論中的物理情景 (2)分析木塊受幾個力的作用?各是什么性質的力? (3)木塊所受的向心力是由什么提供的? 四、小結 1: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它們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點? 2:向心力的求解公式(1) (2) 3: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1) (2) 4、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什么性質的運動? 五、作業 課后練習三六、板書設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什么是向心加速度,理解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方向總是指向圓心.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講向心力,后講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導向心加速度這個難點,通過實例給出向心力概念,再通過探究性實驗給出向心力公式,之后直接應用牛頓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達式,順理成章,便于學生接受.
教法建議
1、要通過對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實例進行分析入手,從中引導啟發學生認識到: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都必須受到指向圓心的力的作用,由此引入向心力的概念.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向心力只是根據力的方向指向圓心這一特點而命名的,或者說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來命名的,并不是根據力的性質命名的,所以不能把向心力看做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力.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4、講述向心加速度公式時,不僅要使學生認識到勻速圓周運動是向心加速度大小不變,向心加速度方向始終與線速度垂直并指向圓心的變速運動,在這里還應把“向心力改變速度方向”與在直線運動中“合外力改變速度大小”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理解“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的含義,再結合無論速度大小或方向改變,物體都具有加速度,使學生對“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教學重點: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及公式.
教學難點:向心力概念的引入
主要設計:
一、向心力:
。ㄒ唬┳寣W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二)展示圖片1.鏈球做圓周運動需要向心力.〔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定本·必修)物理.第一冊98頁〕
。ㄈ┭菔緦嶒灒鹤鰣A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ㄋ模┳寣W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 一定時,向心力 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 與角速度 的關系.
給出 進而得在 .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向心力究竟與半徑成正比還是反比?提醒學生注意數學中的正比例函數 中的k應為常數.因此,若m、 為常數 據 知 與r成正比;若m、v為常數,據 可知 與r成反比,若無特殊條件,不能說向心力 與半徑r成正比還是成反比.
二、向心加速度:
。ㄒ唬└鶕nD第二定律
得:
。ǘ┯懻搫蛩賵A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 T 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結實的細繩的一端拴一個橡皮塞或其他小物體,掄動細繩,使小物體做圓周運動(如圖).依次改變轉動的角速度、半徑和小物體的質量.
體驗一下手拉細繩的力(使小球運動的向心力),在下述幾種情況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 增大或減小,向心力是變大,還是變;改變半徑r盡量使角速度保持不變,向心力怎樣變化;換個橡皮塞,即改變橡皮塞的質量m,而保持半徑r和角速度 不變,向心力又怎樣變化.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