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學案
提示:既不是以時間為序,也不是以空間為序,應該說是無序的,這正是散文形散特點的體現。作者所寫的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們讀起來卻是覺得很自然,沒什么不妥。這是因為這些景物都具有“清、靜、悲涼”的共同點,都“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籠上了一層濃郁深遠的憂慮和冷落之情。作者正是依據這“緣情寫景”的手法,把這些景物組織在一起的,而這“情”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四)揣摩領悟語言
對景物細致、真切的描摹
1.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揣摩點:作者飽嘗到了故都怎樣別具一格的秋“味”?
提示:天的顏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綠”,比南方的天有“味”;那花開的有“味”,因為它多藍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眾人腳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襯;那蟬叫得有“味”,因為在南方,則“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聽得到的”;那雨下得有“味”,因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樣;那風刮得有“味”,因為它使故都成了塵沙灰土的世界;那都市閑人侃得有“味”,因為那方言的合轍而美妙,“倒來得正好”。
2.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揣摩點:從這秋景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樣的“主觀色彩”(情緒)?
提示:這是作者為我們描繪的一幅秋晨生活場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濃茶,細數葉縫間篩下來的光縷的數目,或靜觀破壁腰上的牽牛花,顯然,這是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愜意,一份沉醉,這是一種文化人悠靜恬適的審美心理。與“皇城人海”相比,于“一椽破屋”獨居,顯然又具有一種隱士之風,而這隱逸中難免有“孤單”感覺,作者能夠自己細細品味這“孤單”的感覺,便是一種最美的“創造”,是一種對社會的潔身自好,靜對秋光、秋花,是一種孤芳自賞,而“賞”到的這“十分的秋意”,也不過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傷交織的情懷的著落點。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揣摩點:從這幅“落蕊圖”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對于秋之落葉,在杜甫筆下是“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壯闊景觀,是“秋風掃落葉”的荒涼情景,而在郁達夫筆下,則是靜得連人的耳鼻都無從把握,只有通過“一點點極微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出“鋪得滿地”的落蕊的存在,讀之仿佛有親臨其境之感,使人不由得感到景之細膩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種微妙的難以名狀的情愫的真實寫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獨、落寞和感傷情懷的自然流露。
4.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
揣摩點:對于這“衰弱的殘聲”的秋蟬,作者稱這為“家蟲”為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