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時代的魯迅》 教學設計
《<新青年>時代的魯迅》 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這種理想境界的一個具體表現。文章圍繞魯迅以《狂人日記》為開端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文作品這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事件為中心,揭示了魯迅在“《新青年》時代”從原來的不問世事、埋頭抄碑,到后來創作《狂人日記》等白話小說、投身新文化運動的思想變化及其歷史意義。
本文所在單元的標題為“精魂動天”,意在通過文章的學習,讓學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學習本文首先要幫助學生對魯迅形成一個比較客觀公正的認識,養成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識,并讓學生體會史料在傳記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實的精神。
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傳統的授課方式往往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設定目標,所以盡管一些目標看似明確,但由于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成了生硬的任務,又加之沒有合理的方法指導,學生不樂意接受,目標自然不能實現。根據高中學生對魯迅已經有了一定了解的情況,本設計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維度入手,滲透方法指導,推動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
預設目標
1.重新認識魯迅,形成以發展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人和事的意識;認識作者求真的態度。
2.掌握通過尋找文章的切入點理解文章的方法。
3.體會作者運用史料真實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點
本文節選自曹聚仁《魯迅評傳》第9節,《魯迅評傳》寫于1956年,正值國內個人崇拜、英雄崇拜風氣盛行。本文的關鍵在于一個“真”字:一是魯迅的“真”,即魯迅是怎樣的一個“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態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文小說一事。言為心聲,行為思表,魯迅的所作所為體現了他的思想。我們可以圍繞這一點來切入,設計問題,帶動全篇的理解。
問題設計:
魯迅是怎樣開始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小說的?
圍繞這一問題可以衍生出以下子問題:
1.魯迅開始為什么沒有在《新青年》上發表小說?這反映了他當時什么樣的心態?
2.魯迅后來為什么在《新青年》上發表小說了?
3.魯迅自己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樣看待的?作者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
4.你認為應該怎樣評價這件事?
以上是從魯迅的“真”入手的,我們也可以從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體現在作者對魯迅的評價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白話文小說一事,作者對它的評價,實際就是作者求“真”的體現。在文中主要體現在這樣一段話上:
如許壽裳氏所說的,周樹人開始用魯迅的筆名,在《新青年》上寫小說,這是魯迅生活的一個大發展,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章。不過魯迅自己,在當時只是一種助陣的意思。
抓住這句話,我們前后聯系,就可以順利理解文章。據此可以設計以下問題:
1.在這之前魯迅的生活是什么樣子?
2.他為什么這樣生活?為什么又寫起小說來了?
3.為什么說這是魯迅生活的一個大發展?
4.為什么說這是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章?
5.“助陣”一詞應該怎樣理解?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學步驟
1.說魯迅
情境設置:
讀網上一篇介紹魯迅生平的文章(教師可用多媒體展示,文章具體內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