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魯迅:充滿溫暖的發現之旅
魯迅是語文教學繞不開的一個人物和話題。關于魯迅教學的文章和書籍不知凡幾,然而這種重視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現實問題都得到了解決。事實上,我們一直需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讓孩子們喜歡上魯迅及其作品,進而從中汲取他們成長所需的精神資源?近日,國內第一本研究小學魯迅教學的著作《親近魯迅》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劉發建身在魯迅故里,立足基層講壇,對小學魯迅教學進行了系統性反思和開拓性實踐。他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受到國內諸多魯迅研究專家的認可和贊譽,也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親近魯迅這些充滿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內在的感受結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點綴,就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復蘇
記者:《親近魯迅》是第一本關于小學魯迅教學研究的著作。在你的從教經歷中,你是怎樣對魯迅教學產生興趣和思考并以此為研究對象的?
劉發建:個人喜歡魯迅和教學魯迅,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語境。很多喜歡魯迅、研究魯迅的人士,都反對讓孩子讀魯迅。近年來中學校園流行“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童謠,說明“魯迅”已成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這多少有點令人感到不安。
2005年,我前后聽了近10個老師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看到課堂里偉大的魯迅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我被刺激了,開始懷疑這樣的魯迅教學。最初的設想就是為一線老師從兒童視角開發一個《魯迅課堂教學專輯》。后來在恩師周一貫先生的建議和指導下,立足課程研究的角度,對建國以來的小學魯迅教學作了一次比較系統的梳理。這項研究是極其艱難的,因為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教材建設,小學魯迅教學幾乎不曾進入研究的層面。
魯迅教學的問題,一是課堂問題,一是教材問題,但本質上還是教學思想的問題。魯迅,不單純是作為一個文化名人進入教材的,他也是語文課程必不可少的內容。《親近魯迅》不單純是引導孩子們親近偉人,更重要的是親近母語,親近民族文化,為學生的生命打下民族精神的底色。
記者:提到魯迅和他的作品,許多師生都覺得不容易讀懂,然而你在書中多次引述王富仁先生的觀點“魯迅的作品恰恰是最好懂的”,你是基于何種教學體會理解和支持這一觀點的?
劉發建:王富仁先生這個觀點,對我啟發極大。在細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細節:魯迅在聆聽“美女蛇”的故事時,就親昵地稱女傭為“長媽媽”,而后來女傭不能解答“怪哉”是什么東西時,他就直呼“阿長”了。這就是魯迅的孩子氣。這種孩子氣在《阿長和山海經》和《少年閏土》中更是表露得淋漓盡致。
魯迅的世界里沒有忌諱,只有真實的袒露。正因為我們長期生活在一個充滿忌諱的文化氛圍中,面對魯迅的赤誠袒露,我們無所適從、無法理解。我們常常以忌諱的眼神解讀魯迅,自然就讀出一個怪異的魯迅。
親近魯迅這些充滿人性的文字,是和人的最內在的感受結合在一起的,不需要任何的點綴,就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復蘇。在學習《少年閏土》時,同學們吟誦“啊!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大多數學生感嘆自己現在的童年生活就如當年的魯迅一樣無聊苦悶。
魯迅作品中的這種真實和大膽,反映的是孩子心里最真實的感受和最強烈的渴望,但又沒有像一般的兒童文學作品那樣去迎合兒童,而是給孩子一種呼朋引伴的感覺。在真實大膽地袒露人性方面,魯迅是無人能及的。他完全是從兒童的直觀感受出發,拋除一切觀念,真實地袒露自我。在魯迅的文字里,我們的生命和靈魂可以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