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魯迅:充滿溫暖的發現之旅
語文教學,不僅僅是要讓孩子們獲得一種外在的撫慰和溫暖感,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心靈和精神上獲得一種慰藉,不能讓孩子們感到壓抑。就魯迅教學而言,我們并非一定要向學生灌輸魯迅如何偉大,教育學生如何向魯迅學習。這種“偉大的教學”,稍不留心,就會給學生造成傷害,讓孩子形成一種奴性。
讀魯迅的作品,你不會感覺到他在教育你如何“做人”,但你一定能感覺到隱約的“立人”的意蘊。過去,我們習慣用“偉大的魯迅”去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今我們卻需要從“真實的魯迅”尋覓“立人”的精神。從“做人”到“立人”,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帶給我們的生命體驗是完全兩樣的。
語文教育,從本質上講,也就是“立人工程”。立人,就是給生命一種溫暖感。不是改變我們的生命,而是喚醒我們生命中那些固有的、但一直處于沉睡的精神細胞,獲得萌芽與生長。理解孩子,比理解文本更重要。我常說一句話:理解孩子的人,才能理解魯迅。相信在孩子的生命里,文本中一切高貴的東西,每個孩子都不缺乏。
記者:小學魯迅教學研究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做好這項工作對整個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什么樣的意義?
劉發建:小學魯迅教學的歷史走過了大半個世紀,但小學魯迅教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要真正做好這項研究,面臨的問題還是相當復雜的。譬如,魯迅教學在小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到底擔負著怎樣的課程任務?如何解決當前魯迅教學的課堂問題,走出“師生害怕魯迅”的尷尬圈子?還有教材選編,該選哪些文本?這些文本該如何呈現?這些都需要課程專家、魯迅研究專家、教材編輯和語文教師等多方人士共同參與研究。
做好魯迅教學研究,不單純是做好一個文化名人的教學研究。站在文化傳承和民族精神的角度講,如何讓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在孩子身上扎根,這是一個關乎語文教育使命的問題。
從課程建設的角度講,魯迅作為語文課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哪些篇目應該確定下來,直接關系到語文教材的編寫。由魯迅教學出發,對于我們認識李白、杜甫、蘇軾等母語文化中的坐標式人物,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同時,魯迅教學向兒童回歸,對推動整個小學語文教育向兒童教育回歸,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本報記者 張以瑾)
《中國教育報》2008年11月6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