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
“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這是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面對大海的廣闊,然后向海神若發(fā)出的由衷慨嘆,是發(fā)自肺腑的自我批評。因此,誦讀時語速要稍慢,要讀出懇切的自悔之意,要處理好句子中的停頓,例如:“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句,讀出“且夫”后要稍作停頓,然后接著讀“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教師范讀、領讀,學生齊讀)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給學生5分鐘時間,反復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板書:河伯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里,因此欣然自喜。
板書:黃河天下之美盡在己
提問:河伯后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板書:望洋而嘆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地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板書:大海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同桌、前后桌的同學可互相討論,交流看法)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想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fā)出慨嘆“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地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板書:見笑于大方之家
(2)學生齊讀課文后,思考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全文可分為幾層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寫作上有何特點?
④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①全文可分為兩層意思。第一層從“秋水時至”到“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第二層從“順流而東行”至“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后自嘆不如。
板書:驕傲自滿自嘆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書:人的認識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jié)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板書:設喻
④學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學生乙:學習《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huán)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里,見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fā)展。學生丙: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