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面對市場經濟教學案3
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背景材料】
XX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XX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農業稅,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必須始終不渝的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共xx屆五中全會正式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三農”問題的解決。
【分析點撥】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原因:必要性: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一個關系國家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地位。重要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是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是縮小城鄉差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3)以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為目標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要堅持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機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二要鞏固農村稅費改革的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體制保障。三要搞好鄉村建設規劃,逐步改善村容村貌。四要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農民,形成良好的社會風貌,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機制。
(4)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是提高農業競爭力的根本措施,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要要求。主要措施,要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形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之路;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和多種經營;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積極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
五、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
【背景材料】
XX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XX年1月1日廢止《農業稅條例》,全面取消農業稅,這意味著政府從XX年開始實施的減征或免征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與農村稅費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每年減免總額超過1000億元,人均減免120元左右。
【分析點撥】
(1)稅收問題是分配問題。農村稅費改革,從制度上規范了國家、集體、農民之間的分配關系。
(2)稅法的基本特征。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三個基本特征。農村稅費改革,有利于規范收費行為,根治農村亂收費現象,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3)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免征農業稅,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4)宏觀調控主要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國家運用稅收杠桿調節農村經濟發展,是國家宏觀調控的表現。
六、中國與美歐紡織品貿易摩擦
【背景材料】
XX年5月21日和XX年4月6日,歐盟和美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進口市場,先后制定并發布了使用中國紡織品和保障措施的程序和指南。XX年5月,美國以“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劇增,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先后對針織襯衫、棉織褲子等9種中國紡織品設立配額限制,使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面臨著多邊貿組織歷史上一層濃重的陰影。6月11日,中國同歐盟之間通過談判,就解決紡織品貿易問題達成了一致,從而避免了雙方紡織品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XX年11月8日,中美第七輪紡織品貿易談判就有關問題達成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