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通用7篇)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1
2.2.1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案
課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目的:理解運動與靜止的含義;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理解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重點:物質與運動的關系
難點: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程:
【復舊】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觀點是聯系的觀點(普遍性和客觀性;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多樣性)
【導新】今天我們講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觀點:發展的觀點。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
【導學檢測】
?伎键c: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閱讀教材第一段回答:說明聯系、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關系?
1、運動和物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i)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① 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② 。
閱讀教材第二至六段回答:運動有幾種形式?
閱讀教材第七段回答:什么是運動?
2、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閱讀教材第二十一八至二十四段回答:什么是靜止?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3、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 靜止指兩種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間的③ 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 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
(2) 靜止不是絕對的不運動 ,不是完全的靜止 , 而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 , 是運動的⑤ 狀態。
(3) 運動與靜止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動與靜的統一。
結論: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教學過程]
一.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例:無風不起浪;社會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這四個環節相互聯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
學生考上大學 雞蛋變成小雞
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聯系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2.運動含義:運動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呕拘问剑簷C械運動(斗轉星移,海陸變遷)
物理運動(光熱磁場運動、電荷運動)
化學運動(物質的化合分解、鐵釘生銹)
生命運動
社會運動(最復雜、最高級)
哲學上的運動與五種基本運動形式:共性與個性
、铺厥庑问剑合鄬o止
p59名言: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3.物質與運動的關系: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盼镔|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離不開運動)
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物質必須在運動中存在。
例:喜瑪拉雅山形成于萬年以前,并且一直在上升,在50萬年內,其主峰上升了1600多米,每年向北移動6cm。我國首都北京在300萬年以前,曾經是狂洋大海。
例:辯證法奠基人赫拉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說明了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無條件的。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p60名言
、龠\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因為從物質和運動的關系看,物質只有在運動中才能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沒有運動就沒有事物,不運動的事物是沒有的;物質除了運動這個屬性外,還有可知性、永恒性(不生不滅)、無限性等許多屬性,但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運動這個屬性是物質其他屬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因此,運動是物質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
、谖镔|的“根本特性”和“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
物質現象和意識現象的唯一區別在于,物質現象具有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我們的意識之外。這里所說的“特性”是指獨有的性質,即,客觀實在性是物質唯一區別于意識而為物質所特有的屬性。
、七\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主體。(運動離不開物質)
機械運動——宏觀物體
物理運動——電荷,光子
化學運動——原子,離子
生命運動——生物體
社會運動——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認識運動——人腦
運動離不開物質,離開物質的運動是不存在的。
、请x開物質談運動——唯心主義錯誤
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錯誤
例:畢爾生: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慧能: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例:刻舟求劍
2. 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區別:⑴含義不同
靜止含義:①事物之間的空間位置保持不變
、谑挛锬骋环矫娴男再|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
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絕對的
、菩再|不同:
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
聯系:①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趧又杏徐o,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位法國飛行員在高空飛行,突然發現旁邊有一條小蟲樣子的東西,他伸手一捉,大吃一驚,原來是一顆子彈。這顆子彈正好與飛機速度、方向一致。
例:張三的運動,靜止圖 資本主義社會從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運動;性質沒變,靜止。同學們在上課
【注意】我們既要承認絕對運動,又要承認相對靜止。
夸大絕對運動,否認相對靜止——不可知論,詭辯論
例: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叭松踔烈淮我膊荒芴みM同一條河流”
例:“我不是我了” 古希臘有個叫布利德的人,他借了鄰居的錢,一個月后,鄰居要他還錢,他就賴賬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是上月借錢的我了。"鄰居用木棒把他打了一頓,他便去告官,在法庭上鄰居對他說:"你不是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嗎,現在的我已不是打你時候的我了。"
這則寓言故事蘊涵了什么哲理?(事物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例:法國巴黎報紙上曾有一則廣告:每個人只要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得到一種既經濟又沒有絲毫疲憊的旅行方法。很多人寄去了錢,他告訴大家:先生,你只要安靜的躺在床上就可以了。因為我們的地球是在旋轉的,我們每一天隨著地球旋轉數萬公里。假如你喜歡看美麗的景色,就打開窗簾,盡情欣賞美麗的星空吧。
、 夸大相對靜止,否認絕對運動——形而上學
例:古希臘芝諾——飛矢不動
思考:老師: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正確)
學生: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錯誤)
[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見活頁)
[教學隨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2
第二課 探索規律 實事求是
第一節 物質運動及其規律性
第一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a)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運動、靜止的概念;一切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的基本觀點;從具體事例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正反兩方面的辯證分析能力,判斷正誤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在教學模式上采用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推理法,舉例法和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等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二、課前準備
1.學生準備:預習教材內容,上網查找與本課有關的資料;收集家庭照片,找到爸爸媽媽童年,青年和中年時候的照片。
2.教師準備:布置預習任務;制作多媒體課件。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出示材料】汶川地震圖片(參見附件1)
師:大家知道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嗎?
生:略
師:地震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多媒體出示材料】構造地震圖片
師: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上千差萬別的各種事物無不處在運動變化之中,只不過有些事物的運動變化比較明顯,人們可以直接感覺到;有些事物的變化比較緩慢或者由于觀察條件所限,人們不容易察覺到。物質本質上是以運動的方式存在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運動。
1、運動的定義
【多媒體出示材料】六大板塊漂移運動示意圖(參見附件2)
師:板塊漂移運動始于一億八千萬年前。觀測數據說明,大西洋每年擴大1厘米,每年每個板塊都要磨掉6厘米。雖然我們感受不到六大板塊的運動,但是它的確一直處于運動變化之中。
師:那么,我們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什么?
【師生共同歸納】運動的定義:我們哲學上所講的運動,就是指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
2、運動的形式
【多媒體出示材料】北斗七星的變化圖(附件中有flash)
【多媒體出示材料】上海人民廣場今昔對比
【多媒體出示材料】大腦神經圖(參見附件3)
【多媒體出示材料】細胞分裂圖(參見附件4)
師:從上面的這組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運動有哪些形式?
【學生討論】:略
【師生共同歸納】運動的各種形式
機械運動:客觀物體的位置移動
物理運動:熱,光,電磁以及原子內部基本粒子的運動和變化
化學運動:物質的化合分解等變化
生物運動:生物遺傳變異,新陳代謝
社會運動:人類社會從簡單和低級向復雜和高級階段的發展
思維運動:人腦能動的獲取信息并進行處理的過程
3、運動和物質不可分離
師:這些運動形式的存在告訴我們什么哲學道理?
生:略
【老師歸納】從物體位置的移動到物理化學性質的變化,由生命體的新陳代謝到社會更替,從宏觀到微觀,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萬事萬物都在運動。物質離不開運動,沒有不運動的物質。
師:各種具體運動形式的主體到底是什么?
生:略
【師生共同歸納】機械運動的主體是客觀物體,物理運動的主體是光、熱、電子等,化學運動的主體是原子、離子等,生物運動的主體是生命體,社會運動的主體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思維運動的主體是人腦。這說明運動也離不開物質。沒有脫離物質的純粹運動。
師:請同學來小結一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學生小結】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物質的存在方式。
【學生活動】
【多媒體出示材料】刻舟求劍
【多媒體出示材料】惠能《六祖壇經》
師:根據我們剛才所學的哲學知識,分析一下,上述這兩位主人公分別犯了什么錯誤?
生:略
【學生小結】楚國人的錯誤在于離開運動談物質,把事物看成絕對靜止或僵死不變的東西,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勰艿腻e誤在于離開物質談運動,把物質運動看成是人的主觀意識的變化,是唯心主義的觀點。
4、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多媒體出示材料】古希臘故事(參見附件5)
師:想一想,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哲學道理?
生:略
師:物質是運動的,但我們不能否認相對靜止。我們一起來學習什么是靜止,它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師:現在教室里,什么在動,什么沒動?
【學生討論回答】
【老師小結】:其實教室里所有的東西都在動。雖然相對于教室來說,黑板課桌椅從空間位置來看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地球時時刻刻在運動!白厝招邪巳f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課桌椅只是相對于教室這個參考系來說,沒有發生空間位置的變化。實際上它一直處于運動之中。
【多媒體出示材料】
【老師歸納】靜止的第一種情形:事物運動的平衡狀態,即某事物相對于一定參考系來說,沒有發生空間位置變化。
【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父母親不同時期的照片
師:我們看到爸爸媽媽的照片,在不同時期他們有沒有發生變化?
生:略
師:然而無論如何變化,他們是否還是他們自己,有沒有變成其他人?
生:略
師:對于這種情況,請大家來歸納一下靜止的第二種情形。
【學生歸納】靜止的第二種情形:事物運動的穩定狀態,即事物保持著自身的性質,尚未變成他物。
師:通過上面的討論學習,大家想一想,靜止是否真是一動不動,哲學意義上的靜止是怎樣的?
【師生共同小結】靜止并不是事物絕對地不運動、不變化的狀態,而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處于相對穩定和暫時平衡的狀態,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多媒體出示材料】
師: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強調:“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彼膶W生克拉底魯則提出:“人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蹦阌X得哪一種說法有道理,并請你說說理由。
生:略
【師生共同歸納】赫拉克利特的說法承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他的學生克拉底魯,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否認了靜止的相對性,導致不可知論和詭辯論。
【師生共同小結】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任何事物都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辯證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絕對的動中包含著暫時的、相對的靜,相對的靜中又包含著永恒的,絕對的動。
【學生活動】談談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對于我們制定和執行學習計劃有什么啟示?
四、學習訓練與評價
1.選擇配套練習冊和學習導向中相關的書面練習以鞏固知識。
2.對學生課堂的表現即時進行點評并計平時成績。
五、教學設計說明
本課的教學設計從運動的定義到運動的形式,物質與運動的關系,靜止與運動的辯證關系這樣的順序一一展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物質運動的關系,運動靜止的辯證關系。
在教學設計中,我對教材的秩序做了一點調整,將后面運動的形式提到前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先讓同學對物質運動有一個感性和直觀的認識。由感性到理性的過渡,使學生能夠層層推進的學習,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教學中的方法中,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推理法,舉例法和問題教學法。這樣做可以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能力、透過現象看本質等能力。
哲學的教學相對比較抽象,因此在引導學生時應多從身邊的例子和事物入手,讓他們有一個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從而更好的培養他們的認知能力。同時,學習哲學也是為了對今后的學習生活給予理論指導,因此在最后的學習環節中設計了一個學生活動,理論聯系實際,使哲學學習能夠深入學生生活。培養他們馬克思主義科學的運動觀。
附件:
1、為什么會發生地震
巖石具有受力后發生破裂的性質。在地下,存在著各種形式的力的作用,而且這些力會在地下某些處所積累加強,當增大到使那里的巖石承受不了時,破裂就發生了。在這個變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地殼運動。
在地殼運動的過程中,地殼的不同部位受到了擠壓、拉伸、旋扭等力的作用,那些構造比較脆弱的處所就容易破裂,引起斷裂變動。這種變動成為地震的主要原因。全世界90%以上的地震,都是由于地殼的斷裂變動造成的,這類地震稱為構造地震,F在我們要預報、預防的,主要就是這種構造地震。此外,火山爆發、洞穴坍塌等也可造成地震,但數量都很少,規模也很小。因此地震也可以說是現今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
2、六大板塊漂移
板塊漂移運動始于一億八千萬年前。觀測數據表明,大西洋每年擴大1厘米,夏威夷和南美洲每年接近5厘米,澳大利亞和北美洲每年分離1厘米,處在兩個不同的大陸板塊上的北加利福尼亞和南加利福尼亞在相互擠壓。每年每個板塊都要磨掉6厘米。
目前,北半球擁有全球大部分的陸地,而南半球擁有絕大部分海洋,兩大部分的島嶼都在大陸的東海岸。這就是板塊漂移的結果。
3、人的大腦
大腦支配人的一切生命活動:語言、運動、聽覺、視覺、情感表達等。它能夠調節消化、呼吸、循環、泌尿、生殖、運動等中樞。
大腦是一切思維活動的物質基礎:
智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
能力:思維記憶、學習獲得、認識理解、判斷推理、綜合分析、語言表達、社會活動能力
大腦一秒鐘發生10萬種生化反應,消耗全身20%的氧氣,消耗的能量可點燃一盞功率為20瓦的燈泡。
大腦能儲存五億本書的知識,人的大腦每天能記錄下8600萬條信息,一生能儲存100萬億條信息,相當于世界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50倍。
4、細胞的分裂
細胞分裂是一個細胞分裂為兩個細胞的過程。分裂前的細胞稱母細胞,分裂后形成的新細胞稱子細胞。
細胞分裂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質分裂兩步。在核分裂過程中母細胞把遺傳物質傳給子細胞。
細胞分裂是活細胞繁殖其種類的過程。在單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就是個體的繁殖,在多細胞生物中細胞分裂是個體生長、發育和繁殖的基礎。
5、古希臘故事
古希臘有一個叫歐布里德的人,有一次他借了鄰居的錢,長時間不還,還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鄰居很生氣,向他要賬。他卻振振有詞地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再是當初向你借錢的那個我了。所以我沒欠你的錢!编従託獾么蛄怂活D。二人鬧到縣衙,縣官問歐布里德:欠債還錢,乃天經地義,你為什么借錢不還?他把他的理由又陳述了一遍。縣官聽了覺得很在理,又問鄰居,為什么要打人?鄰居說:“一切皆變,一切皆流,現在的我已不再是打他的我了,我沒打人!笨h官無言以對,只好不了了之。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3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本框是第二課第一節的第一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的地位,首先要從第一節在整個第二課中所處的重要地位談起。學生只有在正確樹立了馬克思主義運動觀,明白了整個物質世界是永恒運動的世界之后,才能準確把握何為“運動是有規律的”,從而樹立要嚴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的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思想。那么, 其實本框在整個教材體系中亦是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學生通過第一課的學習,基本樹立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的唯物觀后,通過對本框內容的學習,知道“這個物質世界的存在形式是運動”,從而初步學會用“運動、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而對于以后的諸如普遍聯系、發展觀點等哲學概念的理解與掌握打下基礎。二、教學目標(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 1、知識方面:(1)、理解一個概念:運動;(2)、把握一個關系:物質和運動;(3)、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和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 2、能力方面:(1)、從六種運動形式的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2)、學習教材在分析物質和運動的關系時所運用的兩個層次、兩個方面(反面)的辨證分析能力; 3、覺悟方面:(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聯系我國建國五十三周年以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主義信念。三、教學重點、難點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運動的關系。因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運動談物質和離開物質談運動都是錯誤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么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本框教學難點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1)為什么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外,物質還有那些其他屬性,它們和運動是什么關系?(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征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和“屬性”是什么關系?實踐證明,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不易區分。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 教學方法針對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采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的策略。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皼]有求知欲的學習,就象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欲又往往與興趣有著密切的關系。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主要有: (1)、語言激趣。寓言、漫畫:“刻舟求劍”、《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曰:仁者心動!保ㄔ谂行味蠈W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時用) (2)、手段激趣,F代化教學手段使教師傳授知識從單純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聲、光、色、圖、動于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化看不見為看得見,對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興趣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采取多媒體輔助教學,并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如栩栩如生的講授、清晰簡潔的板書)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實效。如在講授“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運動的”這個內容時,打出一組畫面:①、天體宏觀移動;②、微觀世界中的電子運動和分子運動;③、植物的生長代謝過程;④、動物中青蛙的生長過程;⑤、人類的進化發展過程; ⑥、社會制度的運動發展過程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再配之以恰當的音樂,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問題激趣。通過預習、討論提綱等形式,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他們對學習某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因此,思維起始于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個體思維的起步,又是思維向尚未弄明白的問題前進的動力。 (4)、游戲激趣。通過師生間共同的游戲合作,導入新課,新穎直觀。同時又體現了“師生互動,學生主體發展”的特點。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岸皇兰o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蹦欠N“一日所學,終身受用”的時代早已過去,當今和未來需要的是具備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科學的遇見和創新能力的人才,而這當中自學能力是前提和基礎。況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完全不必一切包辦代替,因為“人們發現,教師對學生教得越多,給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獨立地思考活動的機會就越少,那么教學過程的活力和效果就越低。”(達尼洛夫語)因此,“設疑”后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題,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的生動體現。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自讀,一些問題解決了,一些問題又產生了;既有賞心悅目的收獲,又有似是而非的疑點;既躍躍欲試,又“拿不準”,這就為引發思維鋪平了道路。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火花,往往會感到茅塞頓開,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本節課的討論或安排在那些粗看易懂、細看深奧的地方,如運動定義中的“一切”、“過程”、“變化”;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中的“根本”;“唯一特性”與“根本屬性”的區別等地方,或安排在那些能引起學生爭論的地方,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難解,F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學生作為特殊的認知主體,其課堂情知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仍有賴于老師的講,精講并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少講,更重要的是質量上的“精”,即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辟,語言精彩,節奏精煉,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點主要有兩處:一是運動的定義;二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二) 教學手段:電腦多媒體及課堂教學的整合五、教學程序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4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一個原理──由于事物的普遍聯系,構成了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兩個概念──運動和靜止
三對關系──聯系與運動的關系;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能力目標: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當前信息,具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借助學生的興趣點,在快樂的師生教學互動中培養學生的哲學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哲理,哲理寓于生活中
教學重點
聯系與運動的關系
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包含對靜止的含義理解)
教學難點
聯系與運動的關系(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
教學手段
計算機多媒體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實物引入法:(帶盆鮮花進入教室,放在講臺上)
。ㄔO計意圖:讓教室氛圍與以前不同,預示出本節課內容。)
教師開場白:這盆花長得好看也很旺吧!大家喜歡嗎?
如果由你來種這盆花,要它生長得很好,你會做些什么?為什么?
學生答:(略)(學生的答案五彩繽紛,豐富多彩。)
教師點撥似的問:鮮花的生長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答:陽光、空氣、土壤、水等
教師追問:具備這些條件,花就能養好、長好嗎?
學生答:還需要這些條件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如光合作用。
教師追問:沒有這些條件及其相互作用,花兒能長得這么好嗎?
學生答:當然不能,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他周圍的事物。
教師啟發:花要生長好,離不開陽光、空氣、土壤、水等,及其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其他植物是這樣嗎?動物呢?人呢?自然界呢?人類社會呢?
學生回答(略)
新課講授:
第二節 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運動是事物的根本屬性》
。ò鍟┮弧⑹澜缟弦磺惺挛锒际翘幱谶\動、變化和發展中的
。ㄟ^渡)因此,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切皆流,無物常住”。就由于事物是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所以我們的世界豐富多彩,五彩斑斕,充滿生機與活力,而不死氣沉沉。
教師問:世界上一切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答:該事物及其相關的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結果。
。ㄟ^渡)分析很對。就是由于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
展示“三原色示意圖”:五顏六色的色彩,其實就是由這三原色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構成的。如:紅+綠t黃紅+藍t紫綠+藍t深綠
。ò鍟┒⒂捎谑挛锏钠毡槁撓岛拖嗷プ饔,構成了事物的運動和變化,推動事物的發展。運動還是絕對的
。ㄟ^渡)什么叫運動呢?世界上一切事物的運動形式都一樣嗎?
。ò鍟┤⑦\動與其表現形式
1.運動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變化和過程
展示投影:“運動的表現形式”
刮風下雨 河流奔騰
地震海嘯 海陸變遷
石油或天然氣可制造成塑料藥品洗滌劑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百花競艷,萬木爭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
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戰勝封建主義社會
教師問:上述描述,分別屬于什么運動形式?
學生答:“刮風下雨,河流奔騰”是自然運動;“地震海嘯海陸變遷”是地殼運動;“石油或天然氣可制造成塑料藥品洗滌劑”是化學運動;“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百花競艷,萬木爭榮”是生物運動;“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資本主義社會已經戰勝封建主義社會”是社會運動。
2.運動的表現形式
(過渡)同學們分析很好,大家注意到沒有,你們在回答運動的形時時,其用語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大家知道嗎?
學生回答:自然運動、社會運動、生物運動、化學運動。說運動,得說是什么運動、誰的運動,而不是抽象的運動。
教師:因此,下面我們來分析運動和事物或物質的關系。
(板書)四、運動和物質的關系
教師:請同學們結合上面的分析,總結一下二者的關系
學生:運動離不開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板書)1.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運動離不開物質
教師發問:請大家看窗外,是風在動還是樹在動?
學生回答:風和樹都在動。
教師質疑:不對吧,是因為你的心在動才導致風樹在動吧?
。▽W生納悶)
。ㄟ^渡)也有史為證──展示投影: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學生討論(略)
學生分析:心動,導致風樹在動,那你是唯心主義的;你以前告訴我們,物質決定意識,心動是意識,心動只是風動樹動的反映而已。
教師:很好,意識的變化只是物質的變化的反映。因此,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的。
。ò鍟┪镔|是運動的主體或載體(物質承擔者)
。ㄟ^渡)再請大家看一個例子──刻舟求劍
教師問:求劍的人,為什么在掉劍的船舷邊找不著劍?
學生答:船已經動了,不在于原地,當然找不著。
教師問:從哲學角度看,求劍的人犯了什么錯誤呢?
學生答:沒有看到事物是在運動的,否認了運動的存在。
(板書)2.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教師問:這個世界有不運動的物質嗎?
學生答:沒有。
展示投影:
從前有個人,名叫無賴,借了名叫誠實的人的錢。借期到后,誠實向無賴索錢,無賴不給。理由是──“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此時的我不是彼時借錢的我,現在的我借你錢了嗎?沒有哇!”
教師質疑:無賴說得多在理呀!一切皆流,萬物皆動。假如你是誠實,你能要回這錢嗎?
學生討論:他耍無賴我沒辦法,或,揍他一頓解氣而已。
教師啟發:無賴不還的理由是什么?
學生回答:一切皆流,萬物皆動
教師啟發:古人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會嗎?
學生思考說辦法(略)。
展示投影(驗證答案):
誠實無奈!
忽然靈感出現……
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此時的我不是彼時打你的我,現在的我打你了嗎?沒有哇!
無賴沒轍,最后還了錢。
。▽W生頓悟)
。ㄟ^渡)所以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時,時時牢記“一切皆流,萬物皆動”。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動、都在變,那么,今天的事物還是昨天的事物嗎?我們為什么還會說它是同一個事物呢?
投影──明星照片(依次打出童年、少年、成年時期的照片)
如:學生喜歡的超女李宇春、周杰倫、朱孝天、陳慧琳,等等
教師邊打出照片邊問:他或她是誰?
某位明星照片打完后,問:他在不斷的變,你為什么能看出她或他小時的照片?
學生回答:眼睛很像呀!
。ㄟ^渡)教師:是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再怎么變,有些東西沒變。我們正是通過這些不變的東西去發現、去識別變化的事物。所以,盡管有變,但今天的這個事物仍是昨天的那個事物。
“不變”在哲學上稱之為“靜止”,“變”稱之為“運動”。請問同學們,運動和靜止是什么關系?
學生分析: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ò鍟┪、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1.靜止的含義
1)相對于某一參照物而言,事物的位置保持不變
2)在特定條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質相對不變
投影“辯一辯”:
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他的學生克拉底魯則認為,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兩個命題誰對誰錯?為什么?
。ɡ蠋煟骸耙恢涑龅募莿拥倪是不動的?”
(學生)“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
。ɡ蠋煟骸按_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里它都是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里都有它的位置嗎?”
。▽W生)“有的,老師!
。ɡ蠋煟骸霸谶@一瞬間里,它占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W生)“有確定的位置,又占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
。ɡ蠋煟骸澳敲,在這一瞬間里,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W生)“不動的,老師”
。ɡ蠋煟骸斑@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學生)“也是不動的,老師”
。ɡ蠋煟骸八裕涑鋈サ募遣粍拥摹
學生分析:(略)
老師總結:“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強調事物/河流是不斷運動的,但卻沒有看到事物/河流相對靜止的一面!叭瞬荒軆纱翁みM同一條河流”既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運動的,也看到了事物/河流是靜止的,但忽略了靜止不僅是指相對位置不變,還包括性質的相對不變。河流其實每時每刻都在運動,但黃河、長江千百年來仍叫黃河、長江是因為其承載的性質沒變化,處于靜止中。
動態投影:“飛矢不動”(要求:一問一答逐步打出)
學生生疑:老師,你說得不對,他與事實不符,是錯的。
老師追問:請再看一遍上面的問題,我問你們答,沒什么問題呀?
學生討論,然后代表發言。
學生:老師,你問我們的回答沒問題,但問題出在您的推理上出了差錯。“每個點是不動的,由點構成的集合也是不動的”沒錯;但我們發現這些點之間不是孤立的,是有聯系的,兩點之間是有運動的,是前后相繼的關系。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這一命題不對。
老師:這就是古代有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今天被你們破解了,很爽!你們厲害!這一悖論,誠如剛才你們分析的,悖論告訴我們:所謂的靜止,其實只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而已。
至此,請同學們總結一下,運動和靜止有什么聯系?
學生總結(略)
。ò鍟3.運動和靜止的聯系
1)靜止,是事物處于絕對運動中的暫時的平靜;
2)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
3)事物是運動和靜止的統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4)離開運動講靜止,把靜止狀態絕對化,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
離開靜止講運動,否認絕對運動中的相對靜止,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課堂小結:
老師:請同學來回憶一下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
學生:(略)
(注:學生邊回憶老師應電腦將本節課板書內容相應的展現出來。)
老師小結:一個原理、兩個概念、三對關系:
課堂練習:
1、哲學所講的“運動”與日常所說的“運動”是一回事嗎?
2、如何正確理解“穩如泰山”的哲學含義?
3、“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包含什么哲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5
第一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學法指導】
識記:(1)運動的含義。
。2)靜止的含義。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3)物質和運動的辯證關系。
。4)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
運用:識別在物質運動關系中的兩種錯誤觀點,即主觀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與形而上學只承認物質而否認運動的錯誤觀點。
重點(1)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2)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導學檢測】
常考考點: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1、運動和物質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i)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 運動是物質的① 屬性和存在方式。
(2)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物質是運動的②
2、離開物質談運動或離開運動談物質都是錯誤的。
3、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1) 靜止指兩種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間的③ 位置保持不變;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 在一定時期內基本不變
(2) 靜止不是絕對的不運動 ,不是完全的靜止 , 而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 , 是運動的⑤ 狀態。
(3) 運動與靜止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任何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動與靜的統一。
【考點達標】
世界上就是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靜是不動沒有,靜是動也沒有。動是絕對的,靜是暫時的,有條件的。毛澤東這段話從哲學上說強調:回答1~2題
1、哲學上所講的靜止是: ( )
、 運動的特殊狀態 ② 一種不顯著的運動 ③ 絕對的不運動 ④ 指事物之間空間位置保持不變 ⑤ 事物在一定時期內性質保持不變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2、這一觀點表明:( )
a.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
b.物質是相對靜止的物質
c.辯證法就是又動又不動
d.物質是絕對運動的物質
3、英國哲學家畢爾生說:“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蔽覈拼蜕谢勰苷J為:“風動、幡動,都是仁者心動罷了!鄙鲜鰞煞N觀點的共同點在于:( )
a.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b.否認事物是變化發展的
c.承認事物聯系的普遍性 d.顛倒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
4、兩畫家以《安靜》為題各畫了一張畫。一位畫了一個湖,湖面平靜,倒映著遠山和湖邊的花草,好像一面鏡子。另一位畫家畫了一幅激湍直瀉的瀑布,旁邊一棵小樹,樹上一個鳥巢,巢里一只小鳥,小鳥在睡覺。后一位畫家才真正理解安靜的含義。因為他懂得( )
a.有的事物是運動的,有的事物是靜止的
b.運動是相對的,靜止是絕對的
c.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d.靜止是相對存在的
5、赫拉克里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倍膶W生克拉底魯則認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痹谀憧磥恚海 )
a.前者正確,他承認事物是絕對運動的。后者錯誤,他認為事物是絕對靜止的
b.前者正確,他承認事物有相對靜止。后者錯誤,他認為事物只有絕對運動
c.前者錯誤,他認為運動是相對的。后者正確,他認為事物運動是絕對的
d.前者錯誤,他認為靜止是絕對的。后者正確,他認為事物運動是相對的
【高考演練】
1、(08上海卷.14)近代思想家龔自珍說:自古及今,法無不改,勢無不積,事例無不遷,風氣無不移易。這說明( )
a.世界上存在無物質的運動 b.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c.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d.物質是運動的內在動力
2、(XX年全國卷)古希臘哲學家克拉底魯認為,萬物只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旋風”,瞬息萬變。他拒絕給事物以名稱,主張對客觀事物“什么都不能說”。其錯誤在于( )
a.否認了事物的客觀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c.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d.割裂了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趣味心語】
《過去的我已經不是現在的我》
古代有個希臘人借了別人的錢,到期未還,債主來討債,欠債人說,一切都是變化的,借錢的那個我,已不是現在的這個我,因此,我不欠你債。債主一聽,鼻子都氣歪了,于是動手打了他。借債的被打后,把債主扭到法院,法官問債主“你為什么動手打人?”債主說:“一切都是變化的,打人的我已不是現在的我,因此,我并未打人”。法官一聽,覺得雙方說的都有道理,于是官司不了了之。
——這則笑話告訴我們:事物在絕對運動中,還有相對靜止的存在。
【常用原理】
原理名稱:1、物質與運動不可分
2、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
提示:注意區分這兩個原理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6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這一框是高二哲學第二課第二節的首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體系中所處的地位,首先要從本節內容在整個第二課所處的地位談起。本節主題是講述唯物辯證法的第二個總特征,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這節內容是第一節內容(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節內容(事物變化發展是有規律的)的過渡環節和中介。因此,本節在本課的內在結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在第二節中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本節內容的邏輯起點。在第二節的三個框題中,第一框是起點,第二框是深化,第三框是方法論。
二、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1)一個原理:事物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理解兩個概念:運動和靜止。
(3)把握三個關系,聯系和運動、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
(4)反對兩種錯誤觀點:離開物質談運動的唯心主義觀點和離開運動談物質的形而上學觀點。
能力方面: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側重培養學生四方面的能力。
(1)從五種運動運動形式的具體實例中,歸納出一般哲學觀點的概括能力。
(2)學習分析物質和運動關系時所運用的辯證分析能力。
(3)通過學習運動和靜止關系內容,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4)通過正反兩種觀點的對比,提高辨別是非能力。
覺悟方面:
(1)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運動觀。
(2)在理解哲理觀點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框的教學重點是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因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講述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理解這個中心的關鍵,是懂得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只有明確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運動為什么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學目標,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的運動觀。
2、難點
本框的教學難點有兩個:一是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二是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
第一個難點難在:(1)為什么把運動看成是物質的根本屬性?除了運動以外,物質還有哪些屬性,它們和運動的關系怎樣?(2)第一課講了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本框又提出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特性”與“屬性”是什么關系?高二學生初學哲學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個難點難在:學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維,但缺乏辯證思維能力,對于運動是什么,靜止是什么,容易區分,但卻認為,運動就是運動,靜止就是靜止。這里提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難以理解和把握。
學生學情分析
哲學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而高二學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維,卻缺乏一定的辯證思維能力,因此對哲學有關知識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果教師只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則會使學生對自己喪失信心,對政治課失去興趣。
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教學方法
針對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依據現代教育理論,我采取激趣、設疑、自讀、引發、精講等策略。
激趣即創設情感,激發興趣。“沒有求知欲的學習,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而求知欲又往往與興趣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進目標的實現。”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名家名言都告訴我們,興趣是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活動的前提條件。針對教材內容,我采取的激趣方法有:
(1)語言激趣。教學是語言的藝術。政治課的吸引力、說服力、感召力主要來自教師的語言魅力。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除了力爭做到語言的精練、準確,更注重采取多種語言形式,如:詩歌、成語、俗語、諺語、寓言、謎語、故事等,耐人尋味,幽默風趣,使學生始終興趣盎然。例如:
謎語:人(小時四條腿,長大兩條腿,老了三條腿),說明了人的一生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導入時用)
詩歌:“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講運動的五種基本形式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時用)
成語、俗語:“滄海桑田”、“穩如泰山”、“生命在于運動”、“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講物質離不開運動)
寓言:《壇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批判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唯心主義離開物質談運動)
名人名言: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克拉底魯:“人甚至連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講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2)手段激趣。現代化手段使教師改變單一的利用語言、板書等形式,提高到集
聲音、圖片、動畫于一體,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對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教學中,我采取了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如在講“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打出一組畫面:①自然界運動變化;②動植物的生長過程;③香港政權交換儀式;④人對微觀世界認識的發展。在講“物質與運動關系”這一重點時,打出動畫系列《刻舟求劍》。在講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這一難點時,打出生活畫面《列車上的動與靜》。形象生動的畫面,不僅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解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情境激趣。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為此,我設計故事型的“模擬法庭”,讓學生學做“法官”來斷案,這樣既體現學生活用書本知識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設疑:即設置問題,引發思維。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學生思維是否活躍,除了與學習知識的目的、興趣有關外,主要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解決問題的需要。如在講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我采取逐層遞進設置問題的辦法,一步步調動學生的思維向預定目標前進。第一步以生活畫面的形式(列車上男孩看書),引出靜止的話題;第二步設置問題引申出靜止的兩層含義;第三步再設置問題闡明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道理。
自讀即圍繞問題,自主探究。“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設疑”后的自讀,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生動體現。
引發,即引發討論,橫向交流。通過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如“人能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討論。
精講即精講點撥,釋疑解難。現代教育理論一方面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重視發揮教師的積極性。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合理性、有效性的實現還有賴于教師的講。精講就要求教師的講授內容精要,分析精辟,語言精彩、節奏精練、點撥精當。從內容上看,本節課精講主要有三處:一、運動的含義;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三、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程序
第一步:創設情景,用“謎語”導入新課。使學生置身于教學內容的情景之中,產生繼續探究的強烈愿望。
第二步:運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將教學目標問題,喚起學生參與欲望,驅使學生去思考,去自讀。
第三步: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實現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
第四步:教師依據反饋信息,給予重點講授、提示點撥、搭橋鋪路。
第五步:設置故事型的模擬法庭,開展討論,在高潮中結束新課。
第六步:總結概括,深化知識,形成網絡。
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篇7
一、教學內容
教材分析
本框題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的第四課《探究世界的本質》的第二課時。
在此之前,學習了世界的物質性相關知識,所以這一框是對前一框知識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時也是下一框運動是有規律的前提條件和根本基礎,有著承上啟下的特殊作用。
教材首先介紹了運動和靜止的含義,然后著重從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以及運動和靜止的關系兩個方面分析了運動的特點,最后分析了規律的客觀性以及怎樣認識、利用規律。
教學任
務分析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全面理解,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而物質又運動的,物質的運動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規律的,規律又是客觀的。
教學對
象分析學生特點:高二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善思考,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知識方面:通過前一個框題的學習,特別是對世界是物質的學習,學生不僅對什么是物質、世界都是物質的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初步掌握了本框教材的邏輯思路,有進一步學習本框知識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
和
技能
、抛R記運動和靜止的含義,理解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⑵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答常見的生活哲學問題;
、墙Y合課件提供的資源信息,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習慣;
、忍岣邔W生理論聯系實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過程
和
方法
⑴通過學習,體會如何去理解一個哲學觀點,如何以基本事實為基礎進行哲學抽象,初步了解學習哲學的基本方法。
⑵通過學習、體會、分析與綜合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墙處煂W生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對問題多的地方進行指點。
情感
態度
和
價值觀
、旁诔醪綐淞⑽ㄎ镏髁x的自然界、世界觀的基礎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規律觀,懂得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絕對性的同時,還承認相對靜止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世界是可知的。
、企w驗自主探究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
⑶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增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氣和信心,反對離開相對靜止談運動,避免犯形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的錯誤。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
運動和物質、靜止的關系依據:從基本觀點教育的要求來看,這是理解馬克思科學運動觀的切入點和根本所在;從內容來看,這個關系問題是本框的理論中心,是理解運動是有規律的重要前提,也是培養和樹立避免出現行而上學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錯誤觀念的理論基礎:從實踐來看,正確認識和處理這一關系,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的重大問題,也是學生思想方法和學習方法中的現實問題。
難點分析
運動的絕對性和靜止的相對性
依據:這個問題涉及到理論的問題,學生很少涉思考,理解起來可能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資源
硬件資源
電腦、多媒體教室(需要實物展臺、背投)、圖片資料
軟件資源
用powerpoint軟件制作的課件。
信息資源
文字和圖片材料
五、教學策略
教學突破
重點突破:
從三個方面指導學生對運動觀有一個全方面的認識。
1、 承認運動。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2、 承認是物質在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3、 承認物質絕對運動的同時,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統一。
難點突破:
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運動的絕對性與靜止的相對性。同時,通過反面事例的分析,讓學生在對比中進一步加深對運動與靜止關系的理解。
活動組織
“展示材料→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點評歸納→閱讀教材→整理知識→講明問題→判斷運用”
教學支架
(1)認識運動
①猜謎語:古埃及斯芬克斯謎語②設置問題、展示圖片、導入課題: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
①展示:地理、生物及歷史事例的圖片分析運動的主體②突破:惠能的仁者心動和刻舟求劍這兩個案例總結與動和物質的關系(圖表。
(3)靜止和運動的關系
、俪藙僮窊粼O置問題,討論交流靜止是什么 ②影片《星夢奇緣》劉德華的化妝扮相的展示,指出靜止的實質③物理案例引入分析運動和靜止的關系。
六、教學過程
環節名稱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前
準備
收集生活中最常見的運動圖片、民諺成語、故事作知識儲備。
課前分組自主學習和探究,并分清每個組員的任務。
提高學生的團結和擔當責任的意識
導入
新課
斯芬克斯謎語故事的講解
學生猜謎故事激趣
在通往開羅的必經路上,斯芬克斯出了一道謎語:“什么東西早上是四條腿,到了中午是兩條腿,當太陽落山時又變為三條腿?”
回答
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在變化,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在變化、運動?
回答
了解學生對生活的關心程度,拉近所學知識和生活的距離
出示生活中機械、物理、化學、生命、社會的圖片
講出各自屬于哪方面的運動?
走進生活,啟發學生細心觀察
總結結論,出示課題
直接導向教學內容 講授
新課
講授
新課
講授
新課
從以上的分析入手,提問:那什么是運動呢?
學生回答
針對學生的回答強調關鍵詞
展示馬克思的名言
學生感悟
利用名人的名言幫助學生理解;
那究竟是什么在運動?
討論交流、回答
強調指出運動的主體(載體)
引入地理、生物及歷史事例的圖片:天體運動、百花齊放、人的成長、古羅馬發展歷史分析主體各是什么?
欣賞圖片
思考問題
學科之間相互聯系把握知識的銜接
總結: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理解感悟
歸納總結
課堂練習,出示材料:
禪宗惠能的“仁者心動”
刻舟求劍(寓言圖片)
問題:兩則材料分別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上犯了什么錯誤?
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典型題
鞏固所學知識
強調物質和運動都不能脫離
歸納總結兩者的關系(圖示)。
。ㄟ^渡)根據教材提問:(1)世界上有沒有絕對不運動的事物?(2)有人說,世界上存在著不運動的物質,例如,某些物體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沒動過,大雁塔在西安,故宮在北京就是如此。請你分析一下,這句話錯在哪里?(展示圖片)
閱讀教材,
討論交流,
思考問題
為下一個知識點作鋪墊歸納:(1)沒有。(2)此觀點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大雁塔和故宮因為空間位置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不變,是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體悟結論
理清關系引入靜止
適當講解分析題的解題方法和注意事項
展示圖片:
劉德華主演的《星夢奇緣》中的10歲、20歲、30歲、40歲、50歲、80歲的化裝扮相變化,
學生思考
說明雖然歲月變化,但是劉德沒有變成梁朝偉,
引導學生得出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處于相對靜止之中。
要求學生歸納靜止的含義。
總結:靜止的含義
。▋芍睾x)
學生舉例
點評、分別以人在教室和水在恒溫下的狀態幫助分析
展示圖片:列車和小孩
體會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的關系
用淺顯的物理知識剖析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縮小政治學習的難度
提問:運動和靜止是什么關系?(圖表填空)
根據已有知識作出回答
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歸納兩者關系(圖示)
出示漫畫: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魯的名言辨別分析,各自蘊含的哲學道理?
觀看、思考、判斷
拓展知識面歸納第一句承認運動的絕對性。第二句否認相對靜止的存在。
出示練習(選擇題)
思考、解答并講明理由
直接指向運動和靜止的關系,起到檢測或引導的作用,特別是滲透選擇題的解題方法
留出2分鐘左右的時間
對以上知識有不懂或還有疑問的地方提出并加以討論分析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老師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
總結
反思
構建該課時的框架
系統總結
整體的把握所學的零星的知識,培養學生整體歸納意識
課外
實踐
以研究性學習小組為單位,到植物園或商場中實地考察,拍攝有關各種運動或靜止的照片、制作一期運動在身邊的展覽,并撰寫小論文記錄這次的考察經歷或感受。
實地考察
參與實踐獲得真知,并在實踐中檢驗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