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的經濟和社會生活 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一) 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兩漢是封建社會的初步發展時期,本課主要從經濟的角度反映這一初步發展時期的特征。本課之前,學過兩漢的主要統治政策,它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本課之后,將要學習兩漢的民族關系、對外交流、文化情況,而這些都深深受到經濟的影響。所以學好本課可以更好地理解前面的內容,也為后面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 本課的內容和結構
本課的主要內容是: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以及豪強地主的田莊。本課以政治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為主線索。以經濟為核心,分別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的。(1)經濟發展的政治上一個重要原因:即兩漢的經濟指導思想:重農抑商政策;(2)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的發展;人們社會生活中物質生活的變化滲透在這一部分。(3)經濟發展對政治的一個重要影響:豪強地主勢力大大發展。
(三) 教學目標
1.掌握以下基礎知識:
重農抑商政策;以犁壁、耬車、二牛抬杠法、溫室栽培、水排、提花機危代表的新技術;水利的興修;小麥、水稻和桑麻的種植情況;冶銅、冶鐵、紡織業,長安和洛陽的繁榮;豪強地主田莊的特點
2.從思想上認識:
①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
②通過學習兩漢時期世界領先的技術發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 生愛國之情;同時還要使學生認識這些新技術是當時人們對前人成果繼承和發展的結果,培養創新意識;
③認識我國封建社會發展早期的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
3.能力培養:
①通過閱讀圖片資料,培養學生在讀圖和討論中發展想象能力和審美能力; ②通過引導分析兩漢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的方法。
③通過“我國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有哪些?”討論回答,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兩漢農業的新成就;手工業的興盛
教學難點:重農抑商政策;農業技術的革新
二、教法和學法:
我國的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里提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要由應試教育向全面素質教育轉變”。所以在教學中要以挖掘歷史的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為指導,以啟迪學生的思維為核心。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依據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我主要采取多媒體演示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圖片等資料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就是要利用多媒體交互性強、信息量大等特點,提高授課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學中,就是要采用多媒體演示的直觀教學來創設歷史情境,拉近歷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順利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在老師的演示、講解過程中,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并積極地進行討論。師生平等的交流,就幫助學生掌握重點,化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在本課,還要較多地運用比較法,比如在講到犁壁、二牛抬杠等問題時。
圍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的學法指導主要是:
1.聯想記憶法:讓學生聯想農耕過程主要是耕地、播種、灌溉,從而全面掌握農業的成就;
2.總結我國兩漢時期領先于世界的技術成就,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歸納方法,并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啟發了學生怎樣繼承和創新;
3.引導學生分析兩漢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認識我國古代經濟發展表現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從整體上把握時代特征;
4.引導學生觀察有關的考古發掘圖片資料,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從考古資料中獲取信息,并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時間安排:
1.導入新課:約3分鐘
2.講授新課:約37分鐘
3.小結及布置作業,約5分鐘
(二)、導入設計:
以問題“漢初,將相出行時坐什么車?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做鋪墊開始引導。學生回答后,出示《金縷玉衣圖》,簡單講解它的制作材料,指出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死后所穿的,接著提問學生:“這又反映了什么社會狀況?”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認識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比漢初豐富了,進而認識到兩漢經濟的發展了,導入新課。以這樣直觀的圖片、強烈的對比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新課授課設計:
1.重農抑商政策。
結合文帝的詔書和課本有關的一段小字文,引導學生初步認識重農抑商政策。然后從重視農業的作用以及農業、手工業、商業三者的關系引導學生認識重農抑商政策對兩漢經濟的促進作用;以及對后世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見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后世的影響只讓學生形成初步認識,在以后的學習中再不斷加深。
兩漢的經濟:我將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三個方面進行教學。
2.農業的新成就 :
這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首先啟發學生想象從事農耕都要做些什么,耕、種、灌等,然后圍繞農業新成就進行技術革新、興修水利、農作物三個內容的教學。
(1)農業技術的革新
生產工具及技術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所以我會首先進行農業技術革新的教學。以學生的認識規律為依據:從整體到局部、從耕地到播種,依次是的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最后是溫室栽培技術。
其中我對二牛抬杠、犁壁、耬車的教學處理相似。分別結合《東漢牛耕圖》、《犁壁》、《耬車》等圖片,講解各個新技術或工具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新技術或工具都節省了人力、時間,提高了勞動效率,為了加深認識,還要運用對比法,二牛抬杠對比三人兩牛耕作;犁壁不但對比戰國的犁,還要對比歐洲,歐洲比我國晚近1000年才用到這一工具。溫室栽培作為一項革新的技術,提到這里來講。對比指出歐洲人到了1000多年后才能享受反季節的新鮮蔬菜,從而讓學生認識這一技術的先進性,及技術革新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運用演示、講解、對比,使學生從技術革新的角度認識農業的新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興修水利
主要從治黃和修渠兩個方面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兩漢水利事業的新成就,其中治黃是這一小目的重點。
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首先我會啟發學生以兩漢為例,從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思考治黃的原因?學生討論、回答后,師生一起總結:治黃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和政治的穩定等原因,從而使認識治黃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所在。接著引導認識武帝時的治黃和漢明帝時派王景治黃兩件事。
為了增強學生對漢代治黃偉大成就的認識,在這里補充資料:
材料一: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00多年黃河共發生了1590多次決口,平均每三年就有兩次,而大的改道就有26次之多,平均每100年就會改道一次。每次災難都奪取千萬人的生命,流離失所者不計其數。
材料二:漢武帝時治理黃河使其80多年未曾發生大的水災,王景的治理使黃河800多年沒有改道。
啟發學生思考兩段材料說明什么?學生從直觀的數據中首先認識到漢代治理黃河的偉大成就;其次會認識治理黃河依然是艱巨的任務,這就可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感和創新精神。
結合《關中水利圖》進行修渠內容的教學,并指出井渠的作用和地位。
(3)農作物
我將從糧食、蔬菜、經濟作物三個方面進行農作物的教學。其中糧食的教學中,我將結合地理中土壤、氣候的知識引導學生認識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使學生有這樣的學科聯系的思想。而桑和麻的種植,引導學生對比春秋戰國,認識兩漢時的種植規模和對紡織業的促進發展。使學生形成農業的發展會促進手工業發展的認識。順利地進入下面手工業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