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樣對待你,委屈又憤怒的男生?
二、尊重學生的人格
特級教師于漪說:“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教師為未來而教,學生為未來而學,師生是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必須互相尊重。教師尤其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資深前輩曾多次在教研活動中告誡過我們:教學過程中要尊重每位學生。然而,我們在課堂上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做出不尊重學生的舉動。信息課上最容易犯錯的是多媒體網絡廣播軟件的應用,常在大部分學生還沒有完成一項操作也沒給學生足夠時間做相應處理時突然“廣播”中止學生正在進行的操作。每當此時,我總能聽到學生強烈的“抗議”聲,可又常常為自己的行為找借口:此時有必要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在強烈的抗議聲中強行中止學生操作,細細想來出現本文案例開頭的一幕其實已不足為奇,只是小磊的行為過激了點而已。回味前輩告誡,檢討自己的行為,才認識到這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尊重學生的人格須從尊重學生的美好愿望做起,從尊重學生的操作自主權做起,從細小處做起。課堂上不要隨意打斷學生的學習,只有在絕大部分學生都需要幫助時才可“廣播”講解,而且在中止學生操作之前應當給學生一點時間作相應的心理準備和相應設置。課堂四十五分內廣播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十五分鐘,不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甚至公憤。要相信不少學生有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輔以個別指導將出軌的思路引入正道。
如果一個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受到教師的無端傷害,便會引起學生內心的憤怒和反抗,造成師生情感對立,教育便難以產生好的效果。剛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學期發生的那件事至今還讓我心懷愧疚:一位平時不太愛學習的男生在機房操作練習時大聲喧嘩,嚴重影響其他同學,經提醒后仍我行我素。于是就惱怒地說:“某某同學,你父母還指望著你讀博士后光宗耀祖呢!”這位男生立刻紅了臉并深深地埋下了頭,情緒由谷峰跌入了谷底。第二天這位男生沒來上學,而他的父母則上門跟我論理來了。顯然這句話極大地羞辱了學生,無形中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由此產生了學生消極逃學的行為。這是一個反面教訓,由此可見,教師維護學生的自尊是多么的重要。
心理學家愛基蘭德主持過的一項調查表明:經常遭受心靈暴虐的學生在智力和心理發展上甚至比經常遭受體罰的學生更為低下。調查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心靈施暴可以將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完全毀滅。” 相信這決不是駭人聽聞。學生畢竟是學生,教師應允許、容忍他們淘氣、頑皮、犯錯誤,不能要求他們十全十美,不能對他們“斤斤計較”。不要一有錯誤馬上粗暴打斷學生工作,而應充分信任、尊重學生,個別學生的錯誤可以單獨啟發,讓學生自我完善。教師在尊重和寬容學生的基礎上,加以引導和輔佐,既做了學生朋友,又完成了教育任務,在那輕松、愉悅的氛圍里,不是兩全其美或者說不是教與學的“雙贏”嗎?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由于個性、身心等方面的差異,家庭、社會環境的不同,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必然會有一些差異,教師不能將學生的優缺點絕對化,也不能做簡單的比較。信息課的特點使學生間的差異體現得更加明顯,有的學生能出色地、有創意地完成任務,而有的學生就只能在他人的幫助下完成一小部分。作為老師,不能單憑“良好的愿望”給學生提出一些根本不可能達到的目標,而是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一方面,要發現學生的特長,考慮個別學生的接受能力,揚長避短,對基礎較差的學生不能一味訓斥或者冷落,而應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善、寬容、熱情地幫助糾正一些錯誤。就像案例中的小磊,在平時上課的過程中就應該多關注他,培養他良好的操作習慣如及時保存文件等;另一方面,無論是操作任務還是操作技能,都應當從學生能力的實際出發,既不可落后,也不可大大超越,要使每個學生都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只有當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和發展時,才能真正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