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教學設計
一、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依據新課標中提出“強調問題解決,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結合高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感受與體驗的過程中構建知識結構,掌握程序設計中的概念;并將所學的知識積極地應用到解決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中。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使用的教材是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與程序設計 信息技術(選修1)》。
本節內容為該書的第三章第一節課,主要內容是對可視化編程中的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的講解。本節課為一節起始課,在學習了這些概念后學生不僅在上課時知道了這些專業術語,同時也能夠知道了代碼的書寫位置和書寫格式。為后面的教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節課將通過身邊熟悉的事物手機,把枯燥難懂的概念進行簡單的詮釋,并通過vb本身的“所見即所得”的編程環境,讓學生在模仿教師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獲得小小成功的喜悅,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學生情況分析
本課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程序代碼的編寫有一定體驗,并熟悉visual basic 6.0的環境界面。
高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求知欲強,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采用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由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熟悉并掌握vb的可視化編程的概念與方法。
3.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演示法、講解法。
4.教學資源
教學演示文稿(ppt),記事本小程序(exe)和源代碼。
三、教學目標框架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分析說出它的屬性、方法、事件,從而加深對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
2)能夠利用控件工具在窗體上創建按鈕、文本框等對象,并學會通過屬性窗口修改對象的caption、text屬性值;
3)通過分析簡單筆記本小程序,能夠判斷出鼠標單擊事件是作用在那個對象上,并且事件過程是什么;
4)通過編寫程序代碼,加深對對象的屬性、事件、方法的語法格式的記憶。
過程與方法:
1)以生活中的手機為例,理解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含義;
2)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小程序,加深對對象的屬性、方法、事件概念的理解,進一步體會三者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由生活中的事例講解,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1)通過制作簡單記事本實例,體驗vb語言帶來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學習vb編程的興趣。
2.教學重點
1)對象、屬性、方法、事件等概念。
2)代碼的語法格式和書寫方法。
3.教學難點
代碼的語法格式和書寫方法。
四、教學流程圖
五、教學過程設計
環節一 引入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引入:大家都用過word進行編輯,它具有很強大的功能。我們可以利用vb平臺也可以編寫出類似word這樣的文字編輯器。
認真聽講。
展示:教師已經編寫好的小的文本編輯器。
過渡:為完成這個任務我們需要了解對象、屬性、事件、方法等概念。
認真聽講。
觀看小文本編輯器所具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