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ool edit錄制和編輯聲音》(說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是中國地圖社出版的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信息技術基礎》選修模塊二多媒體技術應用這個模塊中的第三單元第一節《視聽制作》的部分內容《音頻素材的處理》。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是: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對聲音進行采集;能根據信息呈現需求,對聲音進行適當的處理。
學習《視聽制作》這一節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學會音視頻的合成技術,有效地利用視聽作品表達思想。在前一個課時已經學習了視頻素材的處理,本課時的音頻素材處理的學習對后面要完成一個視聽作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后面《視聽作品的后期制作》這個內容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目標的確定要著眼于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注重交流合作能力。根據高中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的要求和本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了解聲音的錄制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硬件和軟件。
b、掌握運用聲音編輯工具cooledit進行聲音的錄入、保存與編輯,并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多媒體技術打下基礎。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啟發學生思維和在學習中探索的意識。
b、集體參與,共同親歷信息技術過程以及技術操作實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學會欣賞和評價他人的作品。
b、正確與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形成積極主動學習和利用多媒體技術,參與多媒體作品創作的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我根據以下三個方面來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材內容:教材中《音頻素材的處理》這部分內容包含了錄音的軟硬件條件,cool edit的操作等內容。
2、教材要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對聲音進行恰當的處理,有效地表達主題。
3、學生情況:高一的時候雖然已學習過利用錄音機來錄音,但沒有實際接觸過cool edit。
根據以上三個方面,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是:聲音的錄制技巧與編輯,如:選取、刪除、降噪、插入、合成等。
二、學情分析
對于學情分析,我從高中生的心理及邏輯思維特征和我校高中生的學識情況這兩個方面來分析:
本節課的對象是高二的學生。高中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們已經具有較強的概括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日趨嚴密;隨著獨立思考和處理事物能力的發展,具有強烈的自主性。
我校的高二學生對于工具軟件的使用并不覺得困難,而且經歷較多的上機操作實踐,的對于知識的自主掌握能力普遍比較好,在高一的時候還學習過利用“錄音機”來錄制聲音,這些學生情況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說教法
我覺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于信息技術教學,我更注重更新教學觀念及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重點、難點,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創設情境法
學習是有情境性的,在問題情境中學習更有利于學習者獲得認識、掌握技能、
發展能力。在本節課上課之前,我就創設了一個學校廣播站要招聘廣播員的情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興趣,并產生創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