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中英語課堂教學設計
溫馨提示:
根據學生實際進行教材處理,要在領會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意圖,弄清其脈絡和結構,熟悉教材的內容和方法”的前提下進行。
鉆研教材:種“豆”得“瓜”
Learning about the language (wb)
選擇正確前綴和詞匯組詞,用其正確時態和形式填空(句子)。
辯音,造句:辨析詞匯重音和詞義差異,然后造句
造句:游戲,按照想象的情景,恰當地使用特定的詞匯或短語,情景下的有意義地操練。
翻譯句子;用給定的詞或短語翻譯句子;用給定的詞或短語翻譯語義關聯的一組句子,給句子排序,構建語篇。
教與學的活動設計的關鍵
理解“文本”的問題設計
構建“文本”的活動設計
教與學活動設計的注意事項
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有無運用“觀察、發現、推測、理解、記憶、對比、分析、聯想、歸納、內化”等學習策略的機會,有沒有發現和探究的空間。(啟發式教學)
活動設計有沒有關注跨學科(通過學語言,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和跨文化(通過學習語言,獲取跨文化交際的信息)。(學科整合)
教與學活動設計的注意事項
活動設計是否具有彈性或靈活性,既可接受,又能發揮學生潛力,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因材施教)
活動設計是否關注師生、生生之間基于表現和反思的診斷性評價,以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明確努力方向。(過程評價)
理解文本的問題設計
展示型問題
是“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進行的提問。這類問題只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事實性的表層理解,并根據短時記憶或者查看課文找到答案。” (王薔)
參閱型問題
是根據課文相關信息提問。“這類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學生要結合個人的知識和課文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王薔)。
評估型問題
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思維,運用所學語言是“知識就課文的某個事件或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 (王薔)
構建文本的活動設計
是否有明確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是否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
內容和方式是否真實
活動的開展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和提高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和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能否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預設”:
在上課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任務,預先對課堂教學的環節、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作展望性的設計。
“生成”: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習情況、課堂環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反應出來的情況,對原教學“預設”進行調整與補充,并靈活地根據實際情況施教,以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與我對課堂教學的“預設”“生成”的解讀
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預設”的。
教學效果/學習結果是“預設”+“生成”的。
教與學的活動設計具有“預設”性,即,目標預設性、過程計劃性、結果規定性。
實際課堂活動既有“預設”又有“生成”, “生成”是對“預設”補充和修正。
情感態度目標具有明顯的“生成”性。
聽課:不能沒有“你”
學生的課堂表現:精神面貌、注意力、反應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表演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生對老師的板書、演示、動作、表情、神態是否心領神會、觀察入微;
學生是否理解教師的提問?
怎樣回答教師的提問?
學生在回答問題、課內討論時聲音大小怎樣?
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對先前學過的知識是否記憶牢固?
學生能否圍繞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想象、聯想、推測、歸納、綜合,等等。
怎樣向教師提問?
講課:我的心里只有“你”
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愛學、樂學;
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能否學會、練熟;
關注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否會學、善學;
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積極而善意的幫助;
關注學習有潛力的學生,給他們有針對性的指導。
是追求教師的成功還是關注學生的發展?
評課:沒有“你” ,哪有“我”
有效教學:
一是從教學效果、教學效率、教學效益三方面綜合來描述教學的有效性;
二是從學生有效學習與發展的角度以界定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價值取向
學習效率不能只關注獲取知識的多少,而應重視培養能力的多少;
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
通過教師的組織教學,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真正感興趣;
學生的質疑和批判有多少;
學生的想象力有沒有得到拓展;
在規定的時間內是否掌握了獲得知識的過程與方法。
教得有法
學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