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精選7篇)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品,集體排列立體圖形。
。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體驗材料的美感。
(3)強調在排列創作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簡析:
本課其實是用一種行為藝術的形式,引起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通過走出教室到校園里上課的方法進行。要提前一節布置學生準備材料。
教難點:
教學氣氛既要熱烈,又要有序。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搜集可樂罐、沙子、石子、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教學過程:
(1)交流階段: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體和造型。
。2)思考與討論階段:分組展示自己所準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象,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欣賞教師提供的名家作品及本校美術小組的裝置藝術作品。
。3)發展階段:帶好材料來到操場,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砂石,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或造型。通過組與組交流,互相補充,拓展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
(4)收拾與整理: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課后拓展:
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在排列時,要大膽想象。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加豐富更加廣泛。
教學評價:
(1)是否在課前準備好所需的材料。
。2)能否課前觀看一些行為藝術作品,及名家作品,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3)教學中能否強調集體合作精神。
。4)就地取材,會利用廢舊物品或當地物產,如:小石頭、沙、泥、貝殼„„運用于主體造型之中。
教學札記:
本課教材要求學生們準備的工具材料太多,而這對剛剛上了一節美術課的新生來說很難做到。在上第一個班時,我提前多準備了一些材料,為學生提供了許多的選擇,教學效果不錯,但總感覺這些材料不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達不到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的目的。于是在上第二個班時,我啟發學生用鉛筆盒、書、本子、筆、橡皮等書包里的文具來擺圖案。學生們討論一番后,用書本擺出了電視塔、大火車、大樓„„用鉛筆、彩筆、橡皮、粉筆頭裝飾上了窗子、門、塔尖甚至是太陽、輪子,有的學生還創造性地用上了數學學具盒里的小棒、圓片等。他們高興極了:“原來文具也可以擺出畫來!”我借機告訴學生:“美就在我們的身邊,就看你能不能發現。我們在今后的美術學習中要善于就地取材。”這下學生們又有了新發現:“水壺也可以蓋房子!”“扎頭發的皮筋、彩花也可以用!”“小手絹疊成各種形狀也可以擺上。”„„于是地上的圖案越來越豐富、色彩越來越漂亮,學生充分體驗到了造型的樂趣。
《美術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目標要求學生“嘗試不同工具、用紙以及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大膽、自由的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睂τ趧側雽W的孩子來說,最容易找到的就是書包里的材料了,引導他們輕松愉快地找到可利用的材料,就更容易達到《標準》中“[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做、玩融為一體!钡囊罅恕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2
課時:l課時。
材料:體育用品、日常小用品或廢棄材料(如小石塊、沙、瓶蓋等)、小繩子,可提前通知學生搜集準備!洞蠹叶紒碜觥方贪
教學目的:
1.利用現有材料在操場上做各種造型排列、組合練習,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和綜合欣賞能力!洞蠹叶紒碜觥方贪
2.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大家都來做》教案
教學重點:對現有材料的感受聯想并進行造型表現。
教學難點。積極自主的發散性思維引導!洞蠹叶紒碜觥方贪
教學內容:
1.從抽象材料向自然形象的思維轉化。
2.抽象思維組合。
3.平面的或立體的組合方法。
教學過程:
1.學生操場列隊,圍圈坐下,欣賞相關資料,教師做造型思維引導。
。1)呼啦圈(圓形)。
平面排列:花、雪人、氣球、太陽、甲蟲等,請同學說說還可排列成什么圖形?請二位同學到中間選用現有材料各排列一種圖形。
立體造型:用小繩子或電線頭將呼啦圈作不同的捆扎組合,可成多種造型形式(圖形略)。請二位學生到中間作組合嘗試。
。2)羽毛球拍(長條形)。
可作多種平面圖形排列(花瓣、飛機、昆蟲翅膀等),用小繩子或電線頭捆扎可做多種立體造型(圖形略),學生可作不同形式的造型思考。
。3)方形塑料小凳子。
平面排列:在較小的圖形中可作為面使用;在較大的圖形中可作為點使用,隨意排列各種圖形。
立體造型:可作以正方形、Y字、X字形為底座的多種塔形堆砌排列,并可配以彩帶、小彩旗懸掛裝飾(圖形略)。
以上造型思維引導以現有材料中較大的器具為主,因較大的器具在圖形中占主導地位,較小的材料則根據構思自選,視其自身形態可看作點或線,配合較大材料靈活使用,注意形象的色彩配置,立體造型可添加懸掛物,使造型具有動感。教學語言應改用兒童易懂的口語化語言。
2.學生分組活動(第4~6人為一組),各組選取自己喜歡的材料,對造型方法、內容進行討論,并作嘗試,作品以組為單位開展評比(自評、互評,優秀者得小紅旗一面),相互觀摩,鼓勵發散性思維,對不同的創造性思維給以肯定。
3.各組再次選取另一種造型材料,對造型方法、內容進行討論,再作嘗試,作品再作評比,相互觀摩,鼓勵求異思維。
。ń處熢趯W生活動中適當對各組進行指導。)
4.教師對造型活動進行總結,表揚同學的參與、互助協作和競爭精神。
5.各組將造型材料整理歸位,下課。
課后總結:
由于一年級學生知識面較小,思維及動手能力較弱,一節課時間略緊,特別是立體造型難度較大,而學生對立體造型尤感興趣,所以,如果將課時增至兩課時,學習效果可能更好。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具,集體排列立體圖形。
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體驗材料的美感。
3、強調在排列創作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觀察各種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發對工具和材料的聯想。
教學難點: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課前準備:師生共同收集可樂罐、沙、石、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二、導入新課:
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體和造型。
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上冊教案全集
三、講授新課:
1、思考與討論階段
分組展示自己所具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像,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
2、發展階段
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與造型。通過組與組參觀,相互補充,拓寬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
3、收拾與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四、課后拓展
1、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
2、在排列時,要大膽想像。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豐富更廣泛。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4
大家都來做
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具,集體排列立體圖形。大家都來做
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大家都來做體驗材料的美感。
3、強調在排列創作大家都來做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觀察各種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發對工具和材料的聯想。
教學難點 :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1、課前準備:師生共同收集可樂罐、沙、石、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二、導入 新課:
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體和造型。
三、講授新課:
1、思考與討論階段
分組展示自己所具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像,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大家都來做
2、發展階段
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與造型。通過組與組參觀,相互補充,拓寬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
3、收拾與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大家都來做
四、課后拓展
1、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
2、在排列時,要大膽想像。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豐富更廣泛。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5
課時:l課時。
材料:體育用品、日常小用品或廢棄材料(如小石塊、沙、瓶蓋等)、小繩子,可提前通知學生搜集準備。
教學目的:
1.利用現有材料在操場上做各種造型排列、組合練習,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和綜合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的集體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對現有材料的感受聯想并進行造型表現。
教學難點。積極自主的發散性思維引導。
教學內容:
1.從抽象材料向自然形象的思維轉化。
2.抽象思維組合。
3.平面的或立體的組合方法。
教學過程:
1.學生操場列隊,圍圈坐下,欣賞相關資料,教師做造型思維引導。
。1)呼啦圈(圓形)。
平面排列:花、雪人、氣球、太陽、甲蟲等,請同學說說還可排列成什么圖形?請二位同學到中間選用現有材料各排列一種圖形。
立體造型:用小繩子或電線頭將呼啦圈作不同的捆扎組合,可成多種造型形式(圖形略)。請二位學生到中間作組合嘗試。
。2)羽毛球拍(長條形)。
可作多種平面圖形排列(花瓣、飛機、昆蟲翅膀等),用小繩子或電線頭捆扎可做多種立體造型(圖形略),學生可作不同形式的造型思考。
。3)方形塑料小凳子。
平面排列:在較小的圖形中可作為面使用;在較大的圖形中可作為點使用,隨意排列各種圖形。
立體造型:可作以正方形、y字、x字形為底座的多種塔形堆砌排列,并可配以彩帶、小彩旗懸掛裝飾(圖形略)。
以上造型思維引導以現有材料中較大的器具為主,因較大的器具在圖形中占主導地位,較小的材料則根據構思自選,視其自身形態可看作點或線,配合較大材料靈活使用,注意形象的色彩配置,立體造型可添加懸掛物,使造型具有動感。教學語言應改用兒童易懂的口語化語言。
2.學生分組活動(第4~6人為一組),各組選取自己喜歡的材料,對造型方法、內容進行討論,并作嘗試,作品以組為單位開展評比(自評、互評,優秀者得小紅旗一面),相互觀摩,鼓勵發散性思維,對不同的創造性思維給以肯定。
3.各組再次選取另一種造型材料,對造型方法、內容進行討論,再作嘗試,作品再作評比,相互觀摩,鼓勵求異思維。
。ń處熢趯W生活動中適當對各組進行指導。)
4.教師對造型活動進行總結,表揚同學的參與、互助協作和競爭精神。
5.各組將造型材料整理歸位,下課。
課后總結:
由于一年級學生知識面較小,思維及動手能力較弱,一節課時間略緊,特別是立體造型難度較大,而學生對立體造型尤感興趣,所以,如果將課時增至兩課時,學習效果可能更好。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6
課題:大家都來做
課時:1課時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節造型與表現相結合的課程,學生通過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進行排列、組合來表現具象與抽象事物,也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具,集體排列立體圖形。
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體驗材料的美感。
3、強調在排列創作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觀察各種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發對工具和材料的聯想。
教學難點 :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1、 課前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可樂罐、沙、石、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二、導入 新課:
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體和造型。
三、講授新課:
1、思考與討論階段
分組展示自己所具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像,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
2、發展階段
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與造型。通過組與組參觀,相互補充,拓寬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
3、收拾與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四、課后拓展
1、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
2、在排列時,要大膽想像。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豐富更廣泛。
小學一年級上冊美術《大家都來做》教案 篇7
大家都來做
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運用石子、沙子,瓶蓋、罐子或一些體育用具,集體排列立體圖形。
2、啟發學生利用各種材料表現具象與抽象物體的造型。體驗材料的美感。
3、強調在排列創作過程中,發揚集體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觀察各種工具和材料使用方式,引發對工具和材料的聯想。
教學難點 :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
1、課前準備:師生共同收集可樂罐、沙、石、瓶蓋、體育用品等排列材料。
二、導入 新課:
師生共同交流所準備的物品,及所帶材料可排列成哪些物體和造型。
三、講授新課:
1、思考與討論階段
分組展示自己所具備的物品,引導學生思考座談、開展積極想像,怎樣利用手中的材料,分小組集體一起排列出新穎的立體造型。
2、發展階段
人人參與,把瓶罐重疊或向四周擴展加上碎石、沙土排列成一種抽象或具象的圖案與造型。通過組與組參觀,相互補充,拓寬思路,了解自己小組所設計排列作品的優點與不足,進行修改。
3、收拾與整理
作品完成后,督促學生收拾整理好工具與材料,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四、課后拓展
1、運用所學到的排列方法,在課后回家利用各種物品進行排列組合各種圖形的練習。
2、在排列時,要大膽想像。造型的內容,材料的運用應更豐富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