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精選6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這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同類詩的情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對比參讀中,初步感受李白與杜甫寫作風格的區別。
4、能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并能默寫。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在校本課程“名人名詩”中學了近二十首李白的詩。李白成了我們跨時空的朋友。出示李白圖片,對這朋友了解多少呢,誰來說一說。
2、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李白的《秋浦歌》。秋浦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的產地之一,李白被權貴排擠出長安后十年,漫游到此,寫了一組詩,共十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十五首。這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
「知人論詩、整體觀照,實為古詩學習之重要門徑。本案設計,巧在開課伊始,即利用學生以前的積累,穿越時空,一千多年前的李白仿佛就是近在身邊的朋友。」
二、初讀,了解詩意
1、誰先來跟李白打了招呼,字正腔圓地念一念這首《秋浦歌》。指名讀——齊讀丈、長、霜是押韻的韻腳,后鼻音讀準才有味道。
2、詩讀準了,讀通了,接下來要了解詩意,大家有什么好辦法?多讀,借助教材中的注釋、圖片,結合課內外的資料,爭取自己讀懂這首詩。
3、課本中有哪幾個字的注釋?緣,由于,因為。現在我們使用的緣故、緣由都有這個意思。誰先來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
你能讀一讀這首詩嗎?
4、我的白發有三千丈,因為我的愁怨也是這樣長。我竟不知道明鏡里映出的白發,是從哪里來的?
是啊,我們仿佛看見李白對鏡自憐、自悲、自嘆,最后竟背轉身不忍再看了。你看。
5、播放動畫。
「立足于學情,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學、交流。之后,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播放此首詩的動畫,起到理解與感悟的升華。」
三、探究,體悟詩情
1、這首詩表達了李白怎樣的情感,詩中用了哪個字?
2、朋友之間貴在知心。你們知道李白愁什么,以至白發三千丈嗎?以你對李白的了解,靜下心想想,假如你就是鏡子前的李白,見到自己滿頭的白發,你會想到些什么?
交流、朗讀
3、師激情:往事的種種都涌上心頭,自己空懷遠大的抱負,但屢遭挫折。如今,滿頭白發,日趨衰老。難道我的一生就要這樣過去嗎?我的理想難道永遠不能實現了嗎?他不禁高聲吟出:齊讀。
4、自從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這份愁思常常追隨著他,他的許多詩都表達了這份濃濃的愁,你能背一首嗎?
(1)《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當時李白剛被皇帝“賜金放還”,只覺前路茫茫,自己究竟要往哪里去呀!苦悶憂愁盡于言表。
齊讀: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2)《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首,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千古愁。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如今真的是——齊讀《秋浦歌》。
(3)《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國家朝政日趨腐敗,個人遭遇愈趨困窘,功業未成,人日漸衰老,常常感覺心煩意亂,憂憤郁結。齊讀“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這呀,這愁是那么深重,如影如隨,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乃至“白發三千丈”。齊讀《秋浦歌》。
「該詩的解讀,緊扣一個“愁”字。李白空懷滿腹經綸,卻抱國無門,如今,壯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其實自從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這份愁思常常追隨著他,他的許多詩都表達了這份濃濃的愁,這些長詩,描述更具體形象。教學中整合校本課中所學,使詩的意境不斷擴充、豐滿,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是也。又因詩文可意會但難于表達,教師充分運用精練并富有情感的導語激活并引領學生的情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一步一步走進李白的心里。」
四、比較,感受寫作風格
1、這幾首都表達了李白的愁緒濃重,但我們讀來卻不衰傷,反覺激情奔放,是不是?這也正是李白其人和他的很多詩篇的風格特點。就像《秋浦歌》一開頭,“白發三千丈”,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豐富的想像和它極度的夸張,令人為之振奮。你能說說這與李白的哪些詩句寫法一樣?李白的詩想像豐富,極度夸張,因而形成了它雄奇飄逸的風格。
2、同是寫愁情,同是寫白發,杜甫又是另一番滋味。出示杜甫的《春望》,指名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3、杜甫寫白發是哪兩句?
4、我們比較一下李白與杜甫的詩句,在寫作方法上有什么區別?這個問題比較難,如果誰能回答,那他是非常了不起的詩歌鑒賞家了。
5、李白的夸張飄逸和杜甫的真實刻畫風格迥異。但他們都達到了詩歌的境界,所以后人分別尊稱他們為“詩仙”和“詩圣”,又把他們合稱為“李杜”。
6、分“詩仙”組和“詩圣”組,對比朗讀。
「整合之精髓,在于兩首古詩蘊含的情感一致,但表達方式迥異。在對比中感悟詩人不同的個性特點,寫作風格,即所謂“文如其人”是也。]
五、書法
唐詩,用簡潔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世間萬象,是漢字應用的光輝典范。中國書法是漢字最美的表現形式,以書法壯唐詩,美侖美奐。
首先當然是不能寫錯別字,你覺得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注意。
好,現在開始寫。
「唐詩,用簡潔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世間萬象,是漢字應用的光輝典范。中國書法是漢字最美的表現形式,以書法壯唐詩,美侖美奐。」
六、作業
有感情背誦《秋浦歌》,并能默寫。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勞動情景,從中感受勞動者無私奉獻、團結向上的精神。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教學重點: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教師: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了解詩人,初讀古詩,激發興趣。
細讀品味,感悟理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復習導入
同學們,我們曾學過一首古詩叫《靜夜思》,你還能背下來嗎?
指名背,再齊背
介紹背景了解李白
你們還記得這首詩是誰寫的嗎?對,他是詩人李白。他可以迅速忘卻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頭來,熱情地謳歌生命,贊美勞動,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會讓他再次萌發創作的靈感。他筆下的冶煉工人的勞動情景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板書課題:
齊讀課題
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你發現了什么?或者你讀懂了什么?
檢查反饋:
自由讀詩,邊讀邊觀察, 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懂了什么?
細讀品味 感悟理解
作者給我們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提示: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
通過“亂”這個字,你體會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詞之妙。
作者的心情如何?
“郝”什么意思?你感受到什么?
在這樣的勞動狀況下,工人們的心情如何?怎么體會到的?
想象一下,工人們是怎樣勞動的?
看到這樣的勞動情景,此時,作者的心情如何?指讀,體會。
作者對創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
從這首詩中,你體會到什么?
指導朗讀。
感受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然后通過品讀來回味。
試讀、指名讀、齊讀、試背
齊背古詩,邊背邊想象情景。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教學活動
學生學習活動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小蜜蜂為釀蜜而勞苦一生,積累甚多而享受甚少,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贊嘆。為贊美蜜蜂,詩人羅隱也創作了一首優美的詩。板書題目:《蜂》,并指讀。
簡介作者
齊讀課題
自讀詩文啟迪質疑
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羅隱在贊美蜜蜂什么?
用學過的方法,自讀,思考:
學生小組試講,逐句理解。
精講詩意體會思想感情。
提示:無論是平原田野還是崇山峻嶺,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是蜜蜂的領地。這里作者運用“不論”、“無限”、“盡”等詞,寫出了蜜蜂辛勤采蜜的情景。
蜜蜂這樣辛勤采蜜是為了誰?
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這種感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朗讀體會
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思考,蜜蜂在那兒采蜜?
②想象前兩句詩中蜜蜂到處辛勤采蜜的情景,體會蜜蜂的辛苦。
進一步通過朗讀,揣摩、體會。
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贊美蜜蜂。
鞏固練習
同學們,此時,你就是羅隱筆下的小蜜蜂,你和伙伴們是怎樣在百花中到處飛翔、辛勤采蜜的?
先小組討論,再集體討論。
小結
蜜蜂采花釀蜜一生,也是貢獻了一生,不求名利,為人類所造福。蜜蜂的這些貢獻,不求名利,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釀造,也是同學們應該具備的,只有這樣,我們方能如蜜蜂一樣,釀造出香甜美味之蜜。
集體品讀
升華感悟
不錯,同學們學了這兩首古詩后還有什么收獲?
作業設計
1.規范地書寫生字。
2.完成基礎練習中的題目。
3.背誦這兩首詩。
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回顧舊知,引出新知識,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然后通過對作者創作背景簡介,為學生進一步理解古詩做好感情鋪墊。
學生人人參與,在補充、完善、爭辯中,培養了思維的創造性和敏捷性。
通過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從視覺、聽覺兩個方面,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詩文.的“空白”處,引導學生多次想象,,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
板書設計
古詩二首
蜂 秋浦歌
為誰辛苦 為誰甜
貢獻了一生, 緊張勞動的冶煉工人
不求名利, 為人類所造福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3
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蜂》《秋浦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古詩教學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一種教學內容,大概緣于我對古人文化的情有獨鐘吧!所以在上古詩的時候,我特別有激情,也渴望著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灌輸給我的學生們。雖然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掌握古詩的背景和一些相關的文學知識對于他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但我還是采用講故事的形式將古詩的寫作背景和一些文學知識傳授給了學生,而學生那似懂非懂的眼神中卻還透露著些許的興趣,個個饒有趣味的聽我講著……
《秋浦歌》《蜂》是唐朝著名詩人的巨作,在導入課題時,我運用本學期學過的一首古詩《回鄉偶書》的作者引出李白(因為我在《回鄉偶書》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提過李白與賀知章是好友的事實),此環節也可幫助學生復習與鞏固《回鄉偶書》的作者。然后,我又向學生介紹了有關李白浪漫主義色彩中的豐富想象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李白的詩歌時要多讀多想。果不其然,學生對于浪漫主義的概念猶如霧里看花,什么都不知道,但也按照要求在古詩學習中多讀多想了,畢竟學習李白的詩不是一根筋到底的事,還要多繞幾個彎。
李白的這首詩,字里行間充斥著濃濃的愁味,所以,我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中,也緊緊抓住“愁”這一詩眼,開展了朗讀教學的訓練,來理解與體會詩人的情感。在中間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加入了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的寫作背景,個人認為寫作背景的加入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意和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整堂課下來,學生的反映還算積極,也確實投入進了古詩的境界中,細細地品著詩歌。只是我在教學環節中的些許失誤以及課堂的時間關系,使學生缺少了一次鍛煉想象表達能力的機會。
《古詩二首》聽課反思
公開課我是從來不敢涉及古詩的,但是在市級優質課中一位老師講的古詩二首讓我眼前一亮,這位老師自身素質非常好,并且在講述《秋浦歌》時,是用聞、聽、看、思這種方法來講的,短短的四句詩,孩子們的想象力充分地得到了開拓,讓人感覺原來古詩也可以這樣講。于是我回來也試著用這位老師的方法進行了課堂設計,效果的確不錯,看來每篇課文的設計都有很多方法,只是我們怎樣去思考而已。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詩歌大意,感受詩人描繪的火熱勞動場景及對勞動者不辭辛苦的贊美。
教學過程:
一、讀詩題,師作簡要提示,理解詩題,簡介作者。(秋浦歌:地名,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是唐代銀和銅產地之一。)
二、自由朗讀古詩,結合課文插圖,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
思考:
1、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什么人物?
2、哪些詩句寫景?哪些詩句寫人?( 指名讀)
3、詩人是在什么時候看到這一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三、深入理解詩句。
1、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引導學生理解“照”、“亂”在詩句中的意思,鼓勵學生看圖讀詩句理解詩意:熊熊的爐火映紅了天和地,紅星在升騰的紫煙中飛濺。)
2、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這是個怎樣的夜晚?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臉膛紅彤彤的冶煉工人在做什么?(一邊勞動,一邊唱歌。)
勞動者的歌聲聽來怎樣?(理解“動寒川”)
3、齊讀古詩,說說作者為什么要寫這首詩?
四、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
五、指導朗讀。
六、練習背誦。
七、布置學生整理曾經學過的詩人李白的作品。
《蜂》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人贊美不辭辛苦為他人創造幸福的確勞動者的確真摯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人們常用蜜蜂來贊美誰?為什么?)
二、理解詩意。
(一)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1、“無限風光”指什么?“盡被占”是被誰占?這一句詩寫什么?(無論在平地上,還是在高山上,哪里有盛開的鮮花,蜜蜂就往哪里飛去。)
2、指名朗讀,評議。
(二)生齊讀詩句: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1、你讀懂了什么?說一說。
2、這句詩寫了什么?你覺得詩句中的“誰”到底是誰?
(三)用自己的話說古詩的大意。體會作者寫詩的用意。
(四)指導朗讀。
(五)練習背誦。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5
《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詩歌的一開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見爐火熊熊燃燒,映紅了整個天地,在夜幕中遠遠望去,景色非常壯觀;第二句是中近景,可以看見從爐中噴出一股股紫色的濃煙,時而有腥紅的火星從爐煙中歡快地跳出來,整個畫面呈現出濃重的色調與強烈動感,給人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透過這種不同尋常的景象描寫,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在親臨這種火熱的勞動場面后,所引起的興奮、欣喜而又夾雜著新奇、贊嘆的多重感情體驗。
接下來兩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是作者對正在緊張勞作的冶煉工人的正面描寫,赧的本意是因為羞愧而臉紅,李白對其加以創造性的發揮,而生成了一個全新的詩歌詞匯赧郎,用來表達他對眼前的辛勤工作的勞苦大眾的由衷的欽佩之情,工人們的臉龐因為爐火的烘烤,因為勞動的緊張,在月色的籠罩下和爐火的輝映中,一個個顯得精神煥發,紅光滿面,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沒有壓垮他們,相反,他們在這種艱苦的創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豪邁與振奮,所以,他們才能夠一邊揮汗如雨地工作,一邊情緒昂揚地放歌,那高亢的勞動號子,此起彼伏,響徹夜空,編織成一曲粗獷的勞動創造一切的贊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為之激情蕩漾起來!工人們這種樂觀向上,團結互助的精神面貌,給了本來就十分敏感的詩人以強烈的內心震撼,如果說詩歌的前三句是通過主要是通過畫面來表達詩人內心所受到的視覺沖擊的話,那么在詩歌的結尾,則是通過音響效果來重現詩人當時所感受的聽覺震憾,連寒川都不能自已,那么就更不用說天生浪漫,感情豐富的李白了。他在這一瞬間,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滿頭的白發,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貴,體驗到勞動的崇高,于是他的內心再也無法消沉,他的靈感又一次煥然噴發,于是大筆一揮,創造出了一幅有聲有色,無比壯觀的秋夜冶煉全景效果圖,言簡意賅又淋漓盡致地抒發了作者對創造性的勞動和質樸的勞動者的由衷的贊美和欽佩之情。千載之下,我們都似乎可以體會到李白在寫作此詩時那種欲罷不能,不吐不快的創作欲望。
《蜂》意思是:蜜蜂無論是在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占領。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后,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這首詩贊美了蜜蜂辛勤勞動的高尚品格,也暗喻了作者對不勞而獲的人的痛恨和不滿。這首詩有幾個藝術表現方面的特點:欲奪故予,反跌有力;敘述反詰,唱嘆有情;寓意遙深,可以兩解。 這可算是一篇寓言詩。詩中的蜜蜂就是封建社會中千千萬萬的普通農民。他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地勞動,可是勞動成果到頭來卻都被統潔者掠奪去了。“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結句用反問式,說明辛勤釀蜜的蜜蜂,成年累月地勞動卻勞而不獲,這就暗示剝削者的不勞而獲,使詩的寓意深刻、有力。
這首詩以洗煉的語言,通過描寫蜜蜂采花釀蜜供人享受這一自然現象,寄寓著作者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語文下冊《秋浦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結合資料,自主學習,正確理解詩意,入情入境地背誦詩歌;
2、咀嚼和體味重點詞語的蘊味,反復誦讀,想象詩歌中描繪的火熱勞動場面,體會勞動的快樂,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對比參讀,感悟詩中瑰麗的想象,神奇的語言,以及詩人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重點]背誦詩歌,在對比中領悟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學習他樂觀的生活態度。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的意境,感悟詩歌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一、賽詩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1、師: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顆巨星,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板書“李白”)李白性格豪爽,好飲酒,酒后靈感潮涌,出口成詩,他的好朋友杜甫《飲中八仙歌》贊道:“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2、生根據自己積累的材料簡單介紹李白;
3、生背誦積累的李白詩,比比誰記得多,背得好。
[知人論詩,整體觀照,是學習古詩的一個重要方法。解讀詩人,誦讀詩篇,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
二、層層引領,重塑詩中意境
1、師:李白一生也寫了大量詩歌,但有一首卻是我國浩如煙海的古典詩歌中極為罕見,極為珍貴的,這就是《秋浦歌》。(出示《秋浦歌》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 歌曲動寒川。)
2、生自由練讀詩歌,然后指名讀,把詩讀通讀順;
3、指導理解詩意。
師:我們學古詩僅僅知道詩的讀音還是不夠的(板書:知音),還要理解古詩的意思。(板書:明意)如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你們以前用過什么好辦法?(生匯報,師簡單指導,抓住了解詩人,借助注解,結合課外資料等方法。)
師:接下來,就運用你最喜歡的方法,自己試著說一說這首詩的意思。如果有困難可以問同桌或老師。
4、學生結合課外搜集的資料自學,然后匯報。師指名說詩的大意,疏通詩意后追問:
①詩開頭的“爐火照天地, 紅星亂紫煙。”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景象?(一幅色調明亮、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爐火熊熊燃燒,紅星四濺,紫煙蒸騰,廣袤的天地被紅彤彤的爐火照得通明。)
②從“照”和“亂”這兩個看似平常的字眼,你體會到了什么?(詩人的新奇、興奮、驚嘆之情。)
③“赧郎”指什么?讓你聯想到什么?(聯想到工人健美強壯的體魄和勤勞、樸實、熱情、豪爽、樂觀的性格。)
④他們唱的什么歌?歌聲果真把寒川激蕩了么?(這是詩人的獨特感受,是夸張之筆,卻極為傳神。揭示出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豐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情操,字里行間飽含著詩人的贊美歌頌之情。)
⑤小結:在詩人神奇的畫筆下,光、熱、聲、色交相輝映,明與暗、動與靜烘托映襯,鮮明、生動地表現了火熱的勞動場面,酣暢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煉工人的形象。
5、指導朗讀,想象詩中營造的意境。(自由讀→齊讀→閉眼讀,想象:你仿佛看見了什么?聽見了什么?板書“想象”。)
6、播放課件(舊時冶煉工人煉鐵時的場面),齊讀這首詩歌,再背誦。并說說從中體會到詩人什么樣的感情,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的。
[感悟古詩,重要的是體味詩句背后的情感和蘊味。只有抓住詩歌意境的重建,才能成功實現這種感悟,突破難點。]
三、比照《憫農》,體味詩人情感
1、師:那還學過哪些有關勞動的古詩?(指名背誦,相機出示配有圖片的課件——李紳《憫農》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當這兩首古詩擺在我們面前時,你有何發現?(生對比朗讀,說說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的地方。抓住:①描寫場面不一樣:一首描寫農民在烈日下辛苦鋤地,一首描寫氣氛熱烈的冶煉場景;②表達的情感不一樣:一首悲憤、抑郁,感慨一粥一飯來之不易,暗斥侵奪農民勞動果實的剝削階級,一首字里行間飽含詩人的贊美歌頌之情;③語言風格不一樣:一首急切悲憤,抑郁難伸,一首酣暢淋漓,熱烈奔放。)
3、你從中發現了什么?(詩人李白奔放的激情,浪漫的手法,他的詩歌所散發出的感人藝術力量。)
4、交替互讀兩首古詩。
[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比較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比較教學用得好,用得巧,對幫助學生鞏固、歸納知識,提高比較、鑒賞能力,加強文本之間知識遷移,有著很好的效果。]
四、再比生輝,品悟語言魅力
1、李白在秋浦寫的組詩《秋浦歌》其十五更是傳唱千古。(出示課件: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2、杜甫筆下的“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贊揚的是李白,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到他稱贊的理由嗎?
3、生自由讀后匯報,教師引導:
①詩中最鮮明的特色是什么?(比喻獨辟蹊徑,出乎常情而又入于心,讓人感到詩人壯志未酬,人已先老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②“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是怎樣的一種氣勢?(劈空而來,如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不能不使人驚嘆詩人的氣魄和筆力。)
③這是一首抒憤詩,它與《秋浦歌》其十四場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緒不同,但細心的你還是可以發現它們的相同之處的。(生答,師板書“激情奔放、浪漫手法、樂觀豁達”)
4、指名讀→齊讀→表演讀。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這里運用橫比,不僅大大拓展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且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五、拓展延伸,多元抒發情懷
1、師:這就是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就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 的李白,就是吟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李白。讓我們再來讀一讀他的其它詩作吧!(出示課件:李白詩《贈汪倫》、《望廬山瀑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配樂齊讀,指名讀,輪讀。)
2、師:同學們,請用一句飽含你的深情的語句,說一說你心中的李白。
3、小結:打開他的詩集,這一類詩歌幾乎篇篇似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但無一不是從積極方面熱情歌頌,很少消極悲觀情緒。今天,我們欣賞到的只是蒼海一粟。如果課下你能去讀、去品、去積累,相信那時的你會“腹有詩書氣自華”。(板書“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語文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用語文。在濃濃的誦讀氣氛中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發表自己的見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盡情享受學習的快樂,幸福地棲居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又能讓我們老師感受到語文教學的快樂。]